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第9课
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史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史料,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围绕着维新派康有为、少年天子光绪帝、实权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变现,分析变法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变法的意义和变法失败的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戊戌变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难,理解其长期性和曲折性。
【本课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百日维新的内容
难点: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慈禧对变法的态度;怎样看待戊戌变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永远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提问:谭嗣同为何被人永远铭记?
出示图片:戊戌六君子图
说明: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用囚车运来6人,在菜市口斩首示众。
提问:是谁下令杀的他们?他们犯了什么罪?(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出示布衣康有为、少年天子光绪皇帝、实权慈禧太后的图片交代身份
设问:他们如何产生联系的?
一、南海先生改制梦
1.简述康有为的经历:1.早年经历:学贯中西
2.著作思想:托古改制
3.上清帝书:情真意切
过渡:康有为宣传托古改制,信口开河,有杀的理由吗?他到底设计了怎样的改制方案呢?
出示材料:(孔子)生于乱世,乃据乱世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 。——《孔子改制考》
及《孔子改制考》书影
说明康有为利用了春秋时期的“三世说”,在《春秋》中孔子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是社会从乱到治的变迁。康有为借此学说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据乱世对应君主专制、升平世对应君主立宪、太平世对应民主共和。
提问: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2、过渡:康有为不仅著书立说,还开办学会、创办报刊传播思想,并且通过上书的方式向皇帝陈情。
出示材料:公车上书记中描述1895年康有为上书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分析在上书中康有为向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面对着纷乱的时局,康有为屡屡上书
出示材料:《上清帝第六书》(又称《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8年1月29日: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
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
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提问:康有为建议光绪帝怎样变法?
二、少年天子强国梦
1、过渡:针对当时的局面和康有为的上书,做为少年天子的光绪帝会有什么反应呢?
介绍光绪帝的性格特点:年少血热和光绪帝亲政后仍面临的窘境,希望摆脱慈禧的控制,复兴国家。因此他选择支持维新派,1898年6月光绪召见康有为,特许康专折奏事,并任以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之职,办理文稿。
设问:康有为的官品高吗?他主要负责什么?
二问:有杀康的理由吗?
推行措施:百日维新
介绍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变法历时 103天,史称 “百日维新”。因1898为旧历的戊戌年,此次变法又被称为“戊戌变法”。
指出: 在此期间,光绪帝共颁布诏令184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最多一天颁布11项。那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措施: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办报上书言事;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造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军事方面:用西法练兵,裁汰旧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引导学生逐项分析这些措施可能起到的作用。这些措施可能会引起哪些人的反对呢?
三、慈禧太后强权梦
1、设问:在你眼中,慈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适当介绍慈禧,得出她具有性格矛盾、保守与忧患意识
三问:从她的性格特点看她有杀康的理由吗?
出示材料和漫画:夫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 ——《戊戌政变记》
设问:材料中体现了康有为面对时局怎样的想法和态度?
四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有杀的理由吗?
出示材料:时局图
简要介绍:1897年底,让李鸿章心存感激的德国借口山东居民杀死两个德国传教士,派兵占领了胶州湾。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预告的危险即将来临,时人所绘制的时局图(熊:俄;狮:英;肠:德;青蛙:法;太阳:日本;鹰:美),也印证了这一点。康有为闻讯后立即北上入京,再次向朝廷上6千多字的书(实际上是奏折),痛陈现在中国的情形好比“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如果仍不思变法图强,恐怕此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尽管这次上书由于言辞激烈而被康有为的顶头上司工部尚书淞桂扣压,不肯代呈,但天津、上海、长沙的报纸陆续披露刊载。其大概内容已经让光绪皇帝得知,从1898年起,维新运动迎来了高潮。
过渡:面对当时的时局和康有为、光绪皇帝的做法,慈禧是什么态度呢?
出示材料:苟可富贵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凡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之法,无损满洲权势,即可不阻止。 ——慈禧太后
分析慈禧对变法的态度。她真的支持变法吗?
出示材料:1898年6月15日的三条上谕: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
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
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什么?慈禧掌握重要人事任免权、军队控制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维新派会有什么举措?
戊戌政变梦破碎
介绍围园杀后:政变的导火线是“礼部六堂官事件”
光绪在变法过程中罢免礼部六堂官。其中有一位堂官叫怀塔布,他老婆把此事上告西太后。光绪皇帝罢免礼部六堂官未向西太后请示,自然被视为“侵权”,慈禧打算收回光绪权力。与此同时,怀塔布也到天津去找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共同阻止变法。
康有为等维新派担心掌握军权的荣禄先动手,策划武力夺权。他们准备利用正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让他夺取荣禄兵权,然后带兵进京,包围颐和园。同时请湖南的一位好汉毕永年领100名敢死队员,冲进园中将西太后捕杀,这就是康有为的“围园杀后”之计。后计划败露,西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抓捕康有为等维新派。
五问:当变法演变为政变,有杀的理由吗?
总结:改革与变法是缓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有效手段,也是代价最小的手段,改革要成功需要既得利益者做出牺牲让步。既得利益者没有让步,短时段来看变法是失败了,中时段来看清政府自救失败、革命很快到来,长期来看社会阶层割裂、近代化道路曲折艰难。
探究题:
材料一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从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清宫档案所藏《应诏统筹全局折》原折
材料二 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1911年康有为自编《戊戌奏稿<应诏统筹全局折>》
1.两则材料虽均出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却有较大差异,最主要差异在哪里?哪则材料更可信?
2.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
推荐阅读: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秦晖《走出帝制》
李书磊:《说什么激进》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鸣《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萧功奏:《戊戌变法的再反思》
【课后反思】
本课围绕着“戊戌六君子为谁而死?是谁下令杀了他们”这一问题设置矛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戊戌变法中的三个重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慈禧太后的关系以及对变法进程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讨论,让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尽可能客观地了解复杂形势之下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一定的价值观点,从上课的效果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今后将继续探究如何在课堂中围绕着“核心素养”这一方向继续努力。
【课后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引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引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参考答案]:(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
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