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7 11:06:07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
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01020304目录导航 050607目 标 导 航 知 识 要 点 170万 门齿化石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
1.发现时间:距今约 年。
2.发现地点:我国云南省元谋县。
3.考古证据:远古人类的两颗 ,以及一些粗糙的 ,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
4.生活特征: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 。
石器火二、北京人
1.发现时间:距今约 — 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考古证据:1921年,发现3颗牙齿化石。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 化石,后又发现用火遗迹及直立人化石、石器和动物化石。
70万 20万 头盖骨 4.体质特征:头骨前额 ,眉骨 ,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已经能够 行走。
5.生活特征:过着 生活;使用 石器;已经学会使用 ,还会长时间保存 。 低平粗大小直立群居打制火火种6.历史地位: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 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1.发现时间:距今约 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周口店北京人猿人起源3万3.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4.生活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懂得 取火,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人工探 究 指 导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化石是指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着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遗体中的坚硬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远古不同时期人类的直接证据。因此,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2.北京人的特性
(1)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古猿从树上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使用前肢进行劳动,后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只得直立行走,逐渐形成了上肢和腿脚。历 史 图 片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复原头像★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
A.会建造房屋 B.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解 题 技 巧 正确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考古发现的“大量木炭”和“灰烬堆”反映了北京人使用火的情况,而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答案是B。一、单项选择题
( )1.我们现在发现的远古人类的遗物,如门齿、头盖骨等都是
A.深埋于地下的原物 B.化石
C.经过加工的仿制品 D.冷冻的真人过 关 训 练 B( )2.“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首诗歌是对人类早期祖先的歌颂。这里的“你们”指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A( )3.“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科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的内容是
A.元谋人距今时间
B.晚期直立人的生活状况
D.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C.聚落时期人们的生产情况A( )4.(2018绥化)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B( )5.(2018北京)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右图)的主要依据是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C( )6.(2018烟台)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B( )7.火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它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A.神话传说 B.大胆想象 C.历史文献 D.遗骨遗迹
( )8.“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现代人
DB( )9.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 )10.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9月29日披露,近日隆安娅怀洞遗址出土了一个年代距今16 000多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还发现了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等,说明该处古人类已学会用火。我国历史上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C( )11.周口店自宋代以来就出现“龙骨”,不断当药材出售,此地因此被称为龙骨山,“龙骨”实际就是古生物和古人类的化石。这里的“古人类化石”可能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马坝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12.(2018恩施)“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B( )13.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下列考古物品中,能证明“北京人”作为“人”的特征的是
①大量石器、石片 ②头盖骨化石 ③牙齿化石 ④烧骨化石 ⑤成层、成堆的灰烬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A( )14.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年代”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种植粟
C.过着群居生活 D.会制造陶器C( )15.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A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旧人教版)(1)在材料一所述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由于北京人战胜自然的能力较弱,他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群居生活)。证明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3)从春夏秋冬四季中选择一天,合理想象并描述出北京人从早到晚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解答本题要注意季节规律,想象一定要符合季节特征,同时还要符合北京人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思路一: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思路二:可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合 作 探 究 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北京人遗址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烬层集中见于第10层底部、第8~9层、鸽子堂Ⅱ层、第4~5层和第3层。其中第4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问:请根据材料分析,北京人的饮食习惯是生食还是熟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根据遗址中烧过的朴树籽、鹿角和成堆的灰烬层看,可推断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烤熟食物后再吃。从遗址的灰烬看,有的厚度达到6米,这说明了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火和保存火的技术。材料还显示,灰烬是在遗址中第3~10层发现的,这就说明年代较早的北京人可能只会生吃,年代较晚的北京人则会懂得用火,并逐步学会将食物烤熟之后再吃。课件40张PPT。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
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01020304目录导航 050607目 标 导 航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产生: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的农作物。 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和黍。
2.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 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 ,知 识 要 点 人工栽培长江中下游 粟稻作 刀耕火种发展到用 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 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3.标志:农作物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 、 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耒耜家畜种植聚落磨制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
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南方代表)
1.时间:距今约 年。
2.地点: 流域,浙江余姚。
3.特点:房屋主要是 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
栽培 的遗迹,物质7 000 长江干栏式 人工水稻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
为主;会制作陶器、 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和使用天然漆。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北方代表)
1.时间:距今约 年。
2.地点: 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骨耜水牛玉器6 000 黄河3.特点:房屋主要是 圆形房屋;能制作出精美的 石器,还制造 、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主要种植 ,饲养
和狗等家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已会简单的纺织、制衣。半地穴式 磨制骨器粟猪 彩陶探 究 指 导 1.半坡居民的建筑与河姆渡居民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是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距今约250万—1万年。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5 000多年至2 000多年不等。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业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人类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类开始出现文明。历 史 图 片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 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曩(náng,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的人类最符合( )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山顶洞人时期 D.河姆渡人时期解 题 技 巧 正确答案:D
解题分析:提取关键词“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错误的,因为以上三个时期的人类还不懂得凿井取水和农耕,仍处于采集和狩猎阶段。河姆渡人已懂得种水稻,凿水井,建房屋,过上定居的生活,其社会状况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一、单项选择题
(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右面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过 关 训 练 A( )2.俗话说:“农业稳,天下安”。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 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C( )3.(2018无锡)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C( )4.(2018邵阳)某遗址“距今约7 000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C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 )6.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彩陶,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华夏传统文化的根。下列远古居民中能够制造彩陶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D( )7.右图是近年来海南省考古的重大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遗址贝壳堆积。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有6 000年。与其存在于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D( )8.(2018株洲)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
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模型 ②刻猪纹的黑陶钵 ③人面鱼纹彩陶盆 ④粟的朽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9.(2018沈阳)“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A( )10.(2018广东)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C( )11.下列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表述正确的是
A.半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
B.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
C.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D.半坡聚落已会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聚落会制造彩陶
C( )12.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D( )13.(2018云南)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C( )14.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A( )15.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饲养水平的提高A二、综合题
16.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名称。(各写一个即可)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黄河:半坡遗址;长江:河姆渡遗址。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3)材料三中的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其居住者是哪一居民?
图一:干栏式建筑,居住着河姆渡居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居住着半坡居民。(4)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不同。不同: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合 作 探 究 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出现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于自然的恩赐。只有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而获得的一样多……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
——百度百科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并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课件35张PPT。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
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3课 远古的传说01020304目录导航 050607目 标 导 航 知 识 要 点 黄帝 部落联盟一、炎黄联盟
1.地位:炎帝、 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联合: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 时期。部落之间展开攻伐,炎黄二帝曾在阪泉展开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在涿鹿打败 部落,黄帝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功绩(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
和蔬菜;还制作 ,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 。人文初祖五谷陶器 物品 传说还制作 琴瑟,并具有最早的
和历法知识。
2.黄帝功绩(轩辕氏):已能建造 ,制作 ,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他的属下仓颉创造 等,他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乐器天文宫室衣裳文字三、尧舜禹的禅让
1.部族联盟首领: 、 和 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2. 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 之人。
3.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禹因 有功,被尊称为“大禹”。尧舜禹 禅让 贤德 疏导 治水 探 究 指 导 1.炎帝和黄帝的贡献及地位
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发明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命下属官吏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战败,和黄帝融合,成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2.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神话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历史事实是神话传说的基础,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历史事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不可否认,神话传说含有夸张的成分,但其中也蕴含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结合目前的考古发现,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合理的部分,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历 史 图 片 河南新郑轩辕故里 大禹治水像★传说是由神话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历史内容的故事。以下属于传说的是( )
A.在元谋县发现两颗远古人类牙齿化石
B.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C.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
D.蚩尤呼风唤雨大战炎黄解 题 技 巧 正确答案:D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距今五六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他们勇猛异常,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但是这些都是传说。故选D。一、单项选择题
( )1.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华夏族的祖先最早生活的区域是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恒河流域
过 关 训 练 A( )2.传说五六千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奉的华夏族祖先是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B( )3.(2018德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B( )4.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5.有一个游戏叫《轩辕圣战录》,内容讲述的是轩辕氏联合神农氏,打败了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蚩尤。这里的轩辕氏是课本上的哪一个传说人物
A.炎帝 B.黄帝 C.伶伦 D.大禹
B( )6.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族联盟状态,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A.黄帝 B.舜 C.禹 D.启
C( )7.2019年4月5日,己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他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其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C( )8.作为养蚕抽丝技术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老师为她写的碑文是:“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她就是
A.嫘祖 B.女娲 C.尧 D.舜
A( )9.电视剧《传说》主要讲述了花神和神农联手黄帝等一起祛除人间瘟疫的故事,剧中穿插了夸父逐日、黄帝大战蚩尤、仓颉造字等许多神话典故。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说中有虚构、编造成分,但也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B.经考证黄帝大战蚩尤发生在涿鹿
C.黄帝是我国第一位国王
D.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
C( )10.湖南某电视台要投资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影,下列情节能够出现在该电影中的是
A.炎帝和黄帝巡查大禹治水情况
B.舜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C.年老的舜将部族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禹
D.禹教人们挖井C( )1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B( )12.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族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A( )13.“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该材料叙述的是
A.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奴隶制度的建立
D.部族联盟首领的更替D( )14.《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C( )15.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B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1)材料一中的“轩辕”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人物:黄帝。尊称:人文初祖。战役:涿鹿之战。历史影响:从此,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制度:禅让制。实质:一种原始的民主推举部族联盟首领的制度。共同点: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族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及后人敬仰。合 作 探 究 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尚史》卷二引贾谊《新书》说:“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八》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后汉书》卷一百十九《舆服志》引《古史考》说:“黄帝作车,引重致远。”他的史官仓颉造字,则有《世本》的记载:“仓颉作书。”(《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五《职官三十三》引)《吕氏春秋》卷五亦有“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编订乐谱和“命伶伦与荣将(人名)铸十二钟以和五音”的记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问:根据材料指出黄帝的发明创造有哪些。这些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材料指出黄帝造出宫室、车船,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和音乐。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在衣、食、住、行、文化方面的变化。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根据的,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