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代诗歌
本单元六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代诗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古代诗歌阅读经验,培养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这六篇课文,我们需要反复吟诵,仔细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而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经》两首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在古老的农事中相应与相和,“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国风”与“三颂”此起彼伏。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
《离骚(节选)》
在中国诗歌的汤汤大河上,有一位峨冠博带的诗人,伫立在这河流的源头,他以其炽热的爱国之情和特殊的表现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这位诗人叫屈原,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诗人高洁人格和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声情并茂的一曲高歌,增强了1 800年前一场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对今人的震撼,也让我们了解了乐府诗歌的迷人魅力。
《汉魏晋诗三首》
清风之下,明月之中,你坐在秋虫唧唧的旷野,会不由得遥望灿烂的星空。看!在那里,就在那里,是牛郎与织女相隔的银河。蓦然回首,银月满地,听,是谁在对酒当歌?一腔建功立业的壮志,一片对贤才的渴慕之心,都寄托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吟唱中。檐后种榆柳,堂前栽桃李,把酒望南山,菊花开满园。一代诗宗陶渊明毅然归隐田园,留下了多少感人的诗篇!
《汉乐府两首》
“笃,笃,笃”的木铎声由远而近,采诗官一路的行程变成了蜿蜒的诗行。村妇蚕姑的低吟装满了他们的背篓,渔父樵夫的狂歌充塞了他们的诗囊。就这样,100多卷的汉乐府从汉朝的原野上编织起来,丝丝缕缕,网罗了《上邪》的爱情,也牵系着《饮马长城窟行》的愁思。
《南朝诗两首》
汉魏诗歌的余绪在宋、齐、梁、陈四代得到传承并创新,一批热爱山水也关注自身命运的诗人把这种可歌可咏的短章,雕刻成神品,繁衍出唐诗宋词的种子。南朝这半壁江山却支撑着诗歌的整个天空,矮纸斜行中,闪烁着山水的神韵,彰显着个性的灵光。
课件10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单元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
①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②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③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④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⑤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
功能异同》,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B [A项,“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于文无据;C项,以偏概全,不光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D项,“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最后一段表述为“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提出本文的观点,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不同源,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B.第①段和第②段通过对比,分析了诗和歌不同的功能,早期诗的功能是补察时政,歌为抒情。
C.文章第③段以《大雅》、《小雅》为例,分析了在“歌”之外确立的诗的形态与歌的三个不同点。
D.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从语言和音乐关系角度,采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区分了诗与歌的不同。
C [C项,“以《大雅》、《小雅》为例”分析的不是诗与歌的三个不同点,只是分析了“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这一特点。是第三点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C [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有“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注],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以策说浑瑊,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瑊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修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有删改)
【注】 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B.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C.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D.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C [解答此题,先找出选项中断句不同的两处,即“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然后分析语法结构,“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中“愈所书已非自出”是一套完整的主谓结构,“元和以来”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因此“出”后面要断开,排除A、B两项。最后抓住标志词语,认定位置,“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中“者”后要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扈狩,大臣随从皇帝外出打猎,文中指的是路泌跟随德宗皇帝到梁州去视察。
B.幕府,军中将帅处理事务的地方,也泛指衙署;幕府中聘用的人员称为幕僚。
C.明经,原义是通晓经学,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经义。
D.服除,服指丧服,古人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守丧期满后脱掉丧服称为服除。
A [由前文“弃妻子奔行在”,后文“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可知,文中的“扈狩”是路泌跟随唐德宗到梁州避难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路隋为人至孝,对父亲感情很深。他的父亲路泌跟随浑瑊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扣留后死在那里,路隋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于是终身都不照镜子。
B.路隋坚守气节,不畏上官困辱。他在担任润州参军事时,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
C.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时,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
D.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做了修正。
D [D项,“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错。原文是“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指出《顺宗实录》错误的是朝廷,不是路隋。信息错位,张冠李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却带回了路泌的灵柩,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
(2)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
【参考译文】
路隋,字南式,他的祖先出自阳平。父亲路泌,字安期,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闻名。建中末年,路泌担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到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到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裂开的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用计策游说浑瑊,被浑瑊征召到幕府。浑瑊向东讨伐李怀光的时候,奏请朝廷让他代理副元帅判官之职。他跟随浑瑊和吐蕃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抓住,最后死在那里。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时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一生都没有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举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之职。李锜想刁难侮辱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然坐在集市中处理事务,不因此而屈服。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返回。朝廷下诏同意了。(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却带回了路泌的灵柩,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穆宗继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文宗继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监督编修国史。起初,韩愈编撰《顺宗实录》,记录宫中的事情真切率直,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皇上下诏让路隋校正。路隋进谏说:“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都进言说重修是不恰当的。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议论的人甚至引用隽不疑、第五伦作比,来蒙蔽皇上的视听。大臣李宗闵、牛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他们不能参与修撰国史,让臣来落笔(修订)。臣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况且韩愈所记载的事并非全是他自己撰写的,而是元和以来沿袭至今的。李汉等人虽然因此而有嫌疑,也不妨害公事。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交付史官修正定稿。”朝廷下诏挑出贞元、永贞年间几件事与事实不符,其他的不再修改,李汉等人也没有被罢免。路隋被提升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第二年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6分)
饮 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注]尘羁。
【注】 绁:捆绑,束缚。
8.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四句说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B.“远望时复为”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为远望”,即有时又远望。这句和上句极力描写对松树的喜爱,近抚而又远望。
C.“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是说在杂树林中,它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有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
D.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般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
C [C项,“是说在杂树林中,它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有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错,应是说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
9.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八句中,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于青松,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中,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每点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6分)
子 衿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出自《诗经·郑风》。②嗣音:传音讯。③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0.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B.诗中说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C.最后四句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自从一日不见,已经有三个月了。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C [C项,“自从一日不见,已经有三个月了”错,应是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1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13题。(6分)
结发为夫妻①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②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③,起视夜何其④。
参辰⑤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 ①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②嬿婉:夫妻恩爱的样子。③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④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⑤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
12.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指长期的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
B.“嬿婉”,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句用墨不多,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
C.严酷的现实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
D.“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A [A项,“长期的婚后生活”错,应是新婚燕尔。]
13.有人说,诗的最后四句当是夫妻二人的对话;也有人说,是征人对妻子的叮嘱。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应该是夫妻二人的对话。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6分)
古 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 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B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意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15.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 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 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 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表现为:“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表现为:“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村落隐约,炊烟袅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虚怀若谷,招揽天下贤才的情怀。
(4)《氓》中用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4)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追随,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A [应是先人身上依附,再活动上服务。“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修饰不当。]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C [按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注意与下文专诸刺杀王僚的事例相照应。]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生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生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 [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 再生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 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①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____②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___③____,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21.仿照下面例句,自选两个对象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的句式大致相同。(6分)
例句:小船升起风帆,在横济沧海的航程中,如果不与风浪搏击,就无法到达彼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象的选择,应与例句中“小船”的特点相合;二是句式应选用“……,在……中,如果不……,就无法……”。
[答案] (示例)小溪奔流向前,在通向远方的路途中,如果不与沙石撞击,就无法汇入江河。雏鹰振翅起飞,在冲入高空的过程中,如果不经历磨炼摔打,就无法翱翔蓝天。(每空3分)
三、写作(5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针对当下青年人的阅读方式命制的材料作文题,也是一道较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给出了几种阅读方式,要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来完成写作。该题切合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向积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易于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
“阅读”这一话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围绕“阅读方式”设题,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的阅读行为,却颇具匠心。该题立意明确,角度多元,学生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泛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
【范文示例】
轻翻纸上岁月,跨越青春流年
折纸一翻,时代翩跹而过,科技如骏马奔驰而来,于书海中沉潜,打开阅读的七彩大门。然而我对各式各样的开拓并不感兴趣,始终坚持着从纸质阅读中邂逅真情与感动。
轻翻纸上岁月,爱上那浅浅的铅字。
最爱月华如水时,伸手抚摸那灵动的文字,看它们好似竹简上争鸣的百家,好似龟背上镌刻的古老花纹,好似瓶底飘逸的汉隶,一个个方块字深藏着历史的深沉和贤者的智慧。我曾在《培根随笔》中发现过一句话:“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这些铅字就这样牢牢系在我生命的书签上。于是我失意时并未一蹶不振,反而涅槃浴火,期待重生;而我好运不断时也并未得意忘形,反而未雨绸缪,不遗余力。那浅浅的铅字,凝聚着时光的智慧,让我牢记心间,锐意进取。
轻翻纸上岁月,爱上那淡淡的墨香。
最爱翻开书的扉页的一刹那,墨香流溢开来。那窖藏的厚重与清新,似乎把时光酿得回味悠长,带来了年代特有的气息。我曾品味《千年一叹》,当读到余秋雨先生从希腊到尼泊尔的贴地穿行时,空气弥散的墨香,似乎把我带到了那年那日,他行走的痕迹和虔诚的朝拜,轻易就击溃了我心灵的防线;他品论的人生和见证的历史,逐渐颠覆了我的肤浅空白。这份淡淡的墨香,沉淀着岁月气息,让我身临其境,与古人并肩,与岁月齐步。
轻翻纸上岁月,爱上那泛黄的书页。
最爱四下寂静时,听书页被翻动而留下的碰撞历史、叩问灵魂的巨响。我曾在《骆驼祥子》中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善良真诚沦为行尸走肉,唯有在泛黄的书页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落寞的影子;我曾在《阿Q正传》中看到一个麻木的灵魂从愚昧无知走向生命的终点,唯有在泛黄的书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民族的耻辱;我曾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中,从一页又一页泛黄的纸上,看到一个满目疮痍的民族饱经忧患,历经风雨,从屈辱与苦难中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那泛黄的书页,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如黄钟大吕,响彻寰宇,让我内心空灵,充满智慧,敢于直面历史,正视兴衰。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现代化的阅读方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我唯爱纸上阅读,爱那浅浅的铅字、淡淡的墨香和泛黄的书页。这一传统我会继承下去,直至永远。
轻翻纸上岁月,跨越青春流年,只愿一书、一人、一青春常在。
【点评】 文章以亮丽的标题给读者清新之感,行文中“爱上那浅浅的铅字”、“爱上那淡淡的墨香”、“爱上那泛黄的书页”一点点地把我们拉回到过去轻翻纸张的岁月,扣题精准,语言灵活,善用长短句,于语言的变化中体现出小作者的文学素养。读罢全文,让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