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双钳( ) 诠释( ) 挫败( )
攥住( ) 懵懂( ) 潜意识( )
恬静( ) 尴尬( )( ) 呓语( )
[答案] qián quán cuò zuàn měng qián tián gān gà y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系 横
咽 壳
2.语境辨析法
山东济( )南市将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在各社区设立社会救助中心,政府救济( )和社会互助的款物都通过社会救助中心向下发放。
[答案] 1.xì jì héng hèng yè yān ké qiào 2.jǐ jì
二、写对字形
[答案] 砾 泺 筹 畴 虞 虔 桐 峒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拙笨·拙劣
两者都是形容词。
“拙笨”指笨拙,手脚不灵活。
“拙劣”指笨拙而低劣。含义更丰富,包含笨拙,还有拙劣义。
(2)偶然·偶尔
两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作定语和状语。
“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偶尔”指间或,有时候。
2.明确词义
(1)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树临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云淡风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啼笑皆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面目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2)形容人像玉树一样潇洒,秀美多姿(多指男子)。(3)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4)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也指人在经历苦难过后表现出对世事的一种洒脱和无奈的态度,多用于感情。(5)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6)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而在酬备初三的元旦庆祝会时,我发现我是系气球系得最紧最快的一个,我豁(huō)然:原来,我的手也可以很灵巧。让人啼笑皆非吧,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 自卑(bēi)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筹备 豁(huò)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可总有些时刻,别人的期许我们难以达到,别人的判定让我们灰心丧气。而对于一个懵懂世事,只懂得相信的孩子,有些判定会植根在心里,并使他怀疑自己。“自己”,尤其在心理上,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终生的谜,所以,我________。
A.相信潜意识,相信态度决定命运,相信——潜能
B.相信潜意识,相信潜能,相信——态度决定命运
C.相信潜能,相信态度决定命运,相信——潜意识
D.相信潜能,相信潜意识,相信——态度决定命运
B [根据上文“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先是强调“潜意识”,然后是“潜能”,所以选B。]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虽然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不能金戈铁马”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虽然”应改成“即使”。
[资料链接]
四川高考理科状元——王海桐
王海桐,2001年四川省理科状元,1995年到2001年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曾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实验班,还获得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双学位。2005年放弃北大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加盟一家国际知名投资银行。
王海桐在2001年以四川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
当时许多高考状元都被各出版社、书商约请写文章,但她一直拒绝。她说:“高考状元的个人感言很容易让人产生夸夸其谈的感觉,如果过多强调了学习方面的心得,又会不大好看。这样的文章很不好写,也有些不好意思写。”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校方找到王海桐,她才答应写,而且是“仅此一次”,即《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文章发表后大受欢迎。
[文本鉴赏]
全文回忆作者高中及以前生活中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事和自己的一些感悟,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表现了作者能够反思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精神。作者不甘心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起眼的海桐,她在生活的困惑中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克服困难,最后走向了辉煌。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实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习惯是一种力量 ②享受青春的美丽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的开头部分,回答问题。
1.“我不允许任何人将我十几年的经历用那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这两个句子的含意应该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不是“机器”,而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
二、阅读“奶奶拂袖而去”部分,回答问题。
2.本部分第三段中写了几个人在“我”出生后的反应,分别找出关键的词语,并分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奶奶——拂袖而去,妈妈——苍白而孤独,爸爸——躺了两个星期。 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我”与母亲当时的艰难处境。
三、阅读“我比想象的灵巧”部分,回答问题。
3.“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永远不要轻易给别人下结论,特别是当着别人的面,这样做很容易伤害他人自尊,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4.本部分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是在上一段幼儿园学系鞋带事件对“我”的影响的基础上生发的感慨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态度决定命运”。
四、阅读“享受青春的美丽”部分,回答问题。
5.本部分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文字插入作者的学习生活的叙述中,虽不是讲述自己学习上的成功、失败、苦恼,但仍是构成作者心灵成长的一部分。从沉重的学习生活中出来,“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
五、阅读“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部分,回答问题。
6.“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海市蜃楼”说明了王海桐还不自信。“最柔软”“固执地呜咽着”则写出了一个虽身体瘦弱,但骨子里却坚强的小女孩的羞涩、焦虑地形象。
7.“一种恐惧一直像感冒一样纠缠着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个比喻很新奇,感冒易得难好,用它来形容考前恐惧的漫长、持久,显得很生动、形象。
六、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8.如果将作者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用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因为严格的要求、完美的追求能使我们成才。这种教育方式好。
(观点二)不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太严格的要求、过于完美的追求即使让我们成才了,那也是以牺牲天真的童年为代价的,同时也可能扼杀我们某些方面的天赋。这种教育方式不好。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欲抑先扬
作者的目的是表达被“炒作”的困惑与思考,可谓之“抑”;但是作者却先是表达被北大录取时难以抑制的兴奋,而且娴熟地、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然后才是表达自己在引起轰动效应成为名人之后的迷茫、困惑与思考。这种欲抑先扬的方式利于吊起读者的胃口,利于表达真实的心理变化,还利于从总体上领起下文的五个部分,并进行分别阐述。
定义:与“欲扬先抑”相反。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式,先说其“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再由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由“赞美”转为指责。
作用:欲抑先扬其实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行文曲折,主题突出。
2.写法指导
“欲扬先抑”的“两要点”
(1)要“扬”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抑”更加突出。
(2)要与“欲扬先抑”区别开,散文忌平铺直叙,适当变换一下写法,文章才能摇曳跌宕,婀娜多姿。
3.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段赞美某种植物的话,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花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
但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刺梨花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只是在默默中奋进。这不也一样有意义吗?
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我的手心里,感觉它同玫瑰花一般美丽。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宝剑锋从磨砺出
对于高考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想知道的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的“故事”,更别说那些时时缠绕他们的难以摆脱的困惑和思考了。
海桐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女孩,但在成功的路上,她又有多少痛苦,多少挣扎,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其实,无数像王海桐这样的人物事例告诉我们,成功是在痛苦中孕育,在挣扎中降生的。回首往事,我们会深深地理解,成功不是目标的终极,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与体验。
【应用角度】 “成功”、“过程与结果”、“坚持与成功”等。
2.素材应用
人生追求到一种美好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的过程更加重要。梦想实现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实现梦想的过程却使我们的生命倍加充实。只要我们选择的目标有意义,其过程苦也罢,乐也罢,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正像《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的女孩王海桐一样,虽然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但她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是也体会到了种种“困惑”吗?她的梦之所以羞涩,不正是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她也曾不自信,也曾苦恼过吗?
所以啊,我们无须刻意地去追求人生的辉煌,因为人生的辉煌是由生命的过程附带的。要去寻找人生中的精彩,人生中的精彩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固有的,只是看自己如何找到。
[群文阅读]
导读:北大是高中学子神往的地方。7岁的田晓菲因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内心“悄悄升起”了“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要想上北大,就是一个词——刻苦。面对高考,我们要学会耐心沉稳,学会踏实勇敢地做自己,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尽情飞翔。
你凭什么上北大(节选)
⊙贺舒婷
未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陌上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恍惚。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对着远处的天空,我默默在心里说:“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的我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像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能有一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细胞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绸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地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吗?
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叩击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来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眼圈青黑,眼睛浮肿,手指干燥,嘴角焦虑得起了水泡。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无言微笑。微笑着告诉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像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哪怕青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踏入考场的时候我很平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
考试结束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依然匆匆的人群,心里依然空无着落。眼睛因为泪雾而模糊,视野里的东西却越发清晰。这在科学上有解释,我却宁愿相信是因为一切真实的感知都要以泪水和苦痛作为代价。是的,我们总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如果你所在乎的东西值得你为它付出一切,那么所有的放弃都只是分娩前的阵痛。总要有所取舍的,蝴蝶的生命之所以如此短暂,是因为它的翅膀太过精致了。有时候,放弃只是为了真正地得到,关键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了想要的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7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从自己那充满渴望的内心悄悄升起。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10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我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987年10月于燕园
(有删改)
推荐阅读篇目:
1.《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俞敏洪)
2.《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
[诵国学经典]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明理知义] 道德高尚的人,是没有丢失他们先天本真之心的人。
[成长启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赤子之心。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明理知义] 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
[成长启示]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在学习和思考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课件62张PPT。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2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两项是( )
A.当我又一次静静地立在石室门前,唯有那古朴的红墙绿瓦与我默然相望,那一刻的对视胜过千军万马。
B.要让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如影随形,让其成为人们呼吸所必需的“清新空气”,达到人人都离不开的真境界。
C.尽管山门剥落,面目全非,而那山光水色,以及神庙的废墟,依然会给你强烈的激动,让你狂喜。
D.在这次比赛中得了冠军,他围着赛场狂奔着,呼喊着,那得意忘形的样子,让大家都有些啼笑皆非。
E.驾驶员抽完烟后把烟头随手扔向车窗外,结果烟头飘到后车厢引发火灾烧毁货物,20万元货物灰飞烟灭。
AD [A项,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此处应改为“千言万语”。B项,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形容两个人常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C项,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D项,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用在此处不合语境。E项,灰飞烟灭:指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今年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后继有人了,人大附中的余逸伦通过北大自招考试,以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势考入元培学院。
B.1905年4月,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此次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
C.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光绪皇帝实行的新政大都被消除,但变法期间办起的京师大学堂却保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
D.蔡元培北京故居位于胡同西口,院子坐北朝南,是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建筑面积近370平方米左右, 自2009年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A [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精神”。C项,搭配不当,可将“消除”改为“废除”。D项,重复赘余,应把“左右”或“近”去掉其一。]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一句名言: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________。蔡元培一度也是个激进分子,制造炸药,组织暗杀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温和的教育和文化启蒙。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中他说“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由制造炸药到制造“思想炸弹”,蔡元培最终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者,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A.这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教世理想的理念
B.因为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所以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C.蔡元培之所以会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D.与蔡元培本人的经历分不开,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
C [分析所给选项可知,B项,因果关系不当,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他的理念,但不能说“因为他有……的理念,所以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D项,缺少关联词,语意不连贯。横线前的句子为蔡元培关于读书和救国的名言,反映的是他的理念,而比较A、C两项可知,C项紧承横线前的句子,先谈理念,衔接更恰当。]
4.北京大学校徽(见右图)是最受公众喜欢的校徽之—。认真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请概括校徽中小圆内的构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校徽所体现出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第一问首先要说明图标的内容,第二问再答寓意。
[答案] (1)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像两个背对背的人,下面的“大”字像—个正面站立的人。
(2)①“北大”二字像三个人,这突出了北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②又如一人背负二人之像,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③上面二人是学生,下面是老师,突出教师甘为人梯;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也表达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思。
5.下面是谢冕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写出本段的结论句。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品行高洁,而且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前面首先强调了“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的品格高洁,然后举出李大钊与鲁迅的例子, 旨在表现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结论句应从“做人和做学问” “爱国和敬业”两方面来说。
[答案] 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6.针对王海桐的“不好意思”,你有什么话要说?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200字左右)
当北大女生王海桐就其文章被选入广东高中教科书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三次提到了“不好意思”——一是对自己偶然当上高考状元“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二是对很多单位向自己约稿谈高考状元个人感言,“这样的文章很不好写,也有些不好意思写”;三是回答为什么把自己的生活写进文章时,“不过我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让太多的人知道了我心里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短短的采访对答之中,王海桐先后用了三个“不好意思”来表达自己文章被选入广东高中教科书之后的情感。王海桐是真诚的、坦率的,也是谦逊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她的清醒。今天,在崇尚高考状元的时代里,一个小女生面对自己的辉煌做出了“不好意思”的回答,在浮躁动荡的岁月里,保持一份平静的心境,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保持一个特有的想法,不随波逐流,不显山露水,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在传达室,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结集成册后,他的第一本书正式出版,取名叫《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请说出甘相伟将自己书取名为《站着上北大》的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站着符合保安身份,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②站着体现了他作为旁听生刻苦求学、执着乐观的精神。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新的成长
陈杭霞
曾经是一个对未来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自己方向的人,把大把的青春浪费在优哉游哉之中,曾经对所谓的“竞争”不屑一顾,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曾经对于那些一头扎在书中如痴如醉地拼命苦学的人不以为然……一直都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大好年华消磨在古板的校园中。
直到看到那位幸福的父亲,我才知道自己对一切的不在乎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那时候我们正从高一升入高二,学校在开学典礼上给在高考中成绩优秀的同学颁奖。我们学校的文科那年出奇地好,一位师姐拿下了金华的第一名,校领导高兴得满面红光。颁奖典礼是她父亲去的,当时她人已经在北大了,她父亲坐在领导席上,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尽管校领导在作冗长的报告,但场下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父亲身上,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静静地坐着,但是人们似乎觉得目光无法移开。他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年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我的同学一脸仰慕地说:“他是文科状元的父亲啊!”刹那间仿佛有什么东西击中了我的心脏,我觉得心里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被刺痛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为我付出的绝不会比这位父亲为他的女儿付出的少,对于女儿也一定有很大的期望,但得到了什么回报?只是一个不懂事的任性的女儿,经常嚷着高中毕业后要去学理发、开餐馆或者做漫游世界的不切实际的梦,相比之下,这位父亲比他们幸福得多,因为他有一个争气的女儿。忽然,一股愧疚感涌上心头,我跑去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妈妈刚拿起电话,我就在这边嚷嚷:“妈妈妈妈,你要我将来考什么?”妈妈在那边傻了,就随口开玩笑:“当然是想让你考北大了。”我说“好”,然后挂了电话,这时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了。他们对我并不是没有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也不例外。之所以我以前一直没听到什么“指标”,是因为他们不想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可以想象父母对孩子满怀期望,看着女儿任性地挥霍年华却不得加以苛责的时候心里的那份煎熬。我想起我信口开河说的那些理想,对于我的父母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谁舍得孩子这样度过一生?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又想到自己上学期期末成绩单上的分数,或许对我而言那并没有什么,但是我怎么知道它对于我的父母意味着什么呢?我真的太残忍了。这一刻,我发现自己有多么爱他们,甚至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取他们欣慰的一笑。我要努力。我希望2003年高考后领导席上坐着的是我的父亲。他们的幸福其实很简单,而这简单的幸福就掌握在我手上。我怎么能不努力?
那个学期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我从一个爱疯爱闹的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我曾经很鄙视的书呆子。我明白,我不仅为了自己,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是他们永远深爱永远都想着去保护的女儿。我所能回报他们的只有我的高考成绩。我的作息时间不可避免地变得枯燥,早上5∶40起床,6点一定到教室。为了节省时间,我的早餐一般都是去教室的时候带去的,到了教室之后就复习前一天所学的内容。我当时做笔记的时候,就做得特别仔细,一般是上课在草稿纸上做一遍,然后课后再整理一遍,誊写清楚,然后标明日期,这样复习时就一目了然了。 等我复习完了,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来到教室,我就可以跟得上他们的步调,不至于因为复习笔记而落后于其他人。 为此,我向老师要来了教室的钥匙,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我知道自己以前太爱高谈阔论,“谋杀”了不少学习时间,后来甚至一天说不上十句话。朋友都说我变了,我笑笑没有回答,我感觉旁人是无法理解的。每天晚上我都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宿舍,看着夜空中朦胧的月亮,心里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也许是因为累,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感动。说来也奇怪,我每天晚上都睡得特别踏实,觉得我在一天一天地靠近我的目标,每一天都是一个进步。我在走向成功!
高考前,我的心里异常平静,该做的我已经做了,不管结果是什么我都是无愧于自己的,但是心里还是有一个希望在悄悄地迎风摇摆:但愿我能为父亲取到颁奖典礼领导席上那只属于全校第一名的位置,考前我还打电话回家,不想让妈妈紧张。
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到学校颁奖典礼时,我已经到了北大,父亲回单位工作去了。 简而言之,那个位置父亲最终没有坐上,想着我苦苦追求了两年的一个位置居然最后没有坐成,我很坦然,但也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原来生活真的爱开玩笑。有时一件小事给了你极大的触动,而为此付出了努力并成功之后,你却发现原来促使你成功的那件事根本没有你所想象的那样重要。生活也真仁慈,给你一个感动的机会,让你在感动中慢慢懂事,慢慢长大,然后告诉你,其实它做的只是拌了拌你杯中的咖啡,而甜美要你自己试着去品味。
(有改动)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曾经“优哉游哉”地浪费青春,曾经对“竞争”和“拼命苦学”不以为然,说明“我”当初是一个桀骜不驯、个性乖张的人。
B.“我”每天晚上“走回宿舍”,看着“朦胧的月亮”时产生“想哭的冲动”,写出了“我”为梦想付出,梦想逐渐实现这一过程中“累并快乐”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C.文章结尾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感动”比作“咖啡”,告诉我们生活有苦有甜,“甜美”只能自己去品尝。
D.本文写作特色鲜明,主要通过描写、抒情来表达文章的主旨。
B [A项,“桀骜不驯、个性乖张”分析不当,“我”当初只是一个“对未来懵懵懂懂”的高中生。C项,“把‘感动’比作‘咖啡’”分析不当。D项,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而非抒情。]
9.怎样理解“促使你成功的那件事根本没有你所想象的那样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中,“促使你成功的那件事”是指想如同拿高考第一的师姐那样,让自己的父亲在开学典礼时,很幸福地坐在领导席上接受学校的颁奖。“成功”指考上北大。这句话是说过程和结果比引发动机更重要,这是作者的成长感悟。
10.本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以“我”考上北大,父亲却未能坐上那个座位,“我”由此得出成长的感悟结尾。其作用有二:一是给我们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使文章有了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二是写出了作者成长中的感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