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籍贯( ) 美味佳肴( ) 奢侈( )( )
裹脚( ) 锡制( )
[答案] jí yáo shē chǐ guǒ x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咽 称
2.语境辨析法
“兴邦业前仆( )后继,学先进甘为公仆( )”,我们一定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到日常工作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树立起党的崇高形象!
[答案] 1.yān yàn yè chèn chēnɡ 2.pū pú
二、写对字形
[答案] 采 彩 崇 祟 祟 喧 暄 躁 燥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简朴·俭朴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朴素”的意思。
“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使用范围较广。
“俭朴”是“俭省朴素”的意思。偏重于节约、节俭。
2.明确词义
(1)不知天高地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气方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灯结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泄不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2)(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 (3)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情感。(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5)形容对某事物感兴趣或感到有滋味。(6)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还有一次,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到总统府求见,到了用餐时间,孙中山无美味佳肴待客,照例摆上几碟普通小菜,搞得奢侈成性的伍廷芳无法下筷。拘于礼仪,伍廷芳又不好退席,只好勉强(qiáng)下咽(yān)。孙中山自己却吃得津津有味。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qiǎng) 咽(yàn)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男人剪了辫子, 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民主” 、 “平等” 、 “权利” 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中山正感慨着,又被群众发现了。
A.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和社会地位
B.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
C.辛亥革命不仅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而且推翻了封建帝制
D.辛亥革命不仅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和社会地位,而且推翻了封建帝制
B [选项中的关联词语“不仅……而且”为递进关系,“推翻了封建帝制”应在前面,据此可排除C、D两项。从词语的搭配内容来看,“提高”后面搭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存在顺承关系,“社会地位”应在“政治素质”前面,故选B。]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齐,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齐”中“整齐”用词不当,应改为“整洁”。
[资料链接]
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陈廷一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协名誉主席,中华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品达1 000多万字,多次获国家大奖。在传记界素有“南叶北陈”(即“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说法。
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氏三姐妹》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建立了共和国,并了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3月11日,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传 记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对社会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与该人物有关的重要史实。
传记有以下分类:
(1)按照立传人物分为:自传和他传。如本单元的《我的回顾》属于自传,《“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华罗庚》等属于他传。
(2)按照篇幅长短分为:大传和小传。
(3)按照创作方法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历史性传记是记述史实的;文学性传记则是以史实为依据,可以有合理的艺术加工。
(4)按照表达方式分为:叙传和评传。
叙传以记叙为主,评传是记叙与评论各半。
[文本鉴赏]
选文通过对“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的简单名片、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等生活细节的描写,反映了他生活的简朴,赞美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具有民主思想的高尚品质。
布衣(简朴)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简陋 ②正反对比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段起过渡作用,承上文“称呼”,启下文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一句意在交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针对孙中山对张之洞的回击这件事作出的评价,说明孙中山虽名曰“布衣”,实际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布衣”,这个“布衣”有着鸿鹄之志,有着建功立业的决心。
二、阅读课文第5~14段,回答问题。
3.第5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具体介绍了孙中山居室的摆设,看似简陋,实则反映了主人的简朴作风与高尚情趣。此外,还写到了孙中山关于住所的一番话,“言为心声”,表现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
4.文中提及“中山服”一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对于“中山服”并不陌生,但对它的来历可能并不清楚,在此加以介绍,既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又能真实地反映孙中山简朴的品质。
5.写孙中山的菜金以及对餐具的态度能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孙中山的菜金与官场人的一块来写,形成对比;再加上他不使用昂贵餐具,一个不摆阔、不讲排场、勤俭节约的“布衣”总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三、阅读课文第15~25段,回答问题。
6.孙中山感叹道:“不必惊扰众人,我们还是改道走吧!”“改道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几个简单的字眼,表现了孙中山关心民众、行事低调的特点,也是他“不扰民”的思想的具体落实。
7.孙中山制止守城巡官驱散群众说明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制止驱散群众可以看出孙中山时时刻刻都在为百姓着想,关心爱护之情随处可见。同时,照应了前面的“他总是悄悄出巡”这句话。
四、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8. 这篇文章围绕着“简朴”这一中心,描写了孙中山的住、衣、食、行等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简朴,感受到了他那永不褪色的人格魅力。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简朴”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怎样才算做到了“简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简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精神,但时代不同,“简朴”的具体含义也不同。现代社会的“简朴”并不是要求我们穿破衣服或打补丁的衣服,而是不铺张浪费。必要的花费不是浪费,关键是要用之有度,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如买书,参加培训,等等。
(观点二)“简朴”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应该大力提倡的美德,但过分的节约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过分节约,就会使消费量降低,那么国家的经济就得不到持续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简朴”也应适度。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
本文成功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作者不从孙中山从事革命的轰轰烈烈的事迹入手,而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通过对“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的简单名片、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的片段的描写,反映了他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定义:从小的里面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独到地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2.写法指导
以小见大“三注意”
(1)注意所选择的小材料和大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2)注意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空发议论。
(3)注意运用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3.迁移运用
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叙述一个亲情小故事。(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从悬挂在梁上的一排铁钩子上取下一把锃亮的锡酒壶递给我。这时我才发现母亲的脸红亮亮的充满生机,枯黄的头发也似乎正在一根根柔软幽黑起来。
待我提着沉沉的酒壶晃晃而归,父亲正坐在桌前翻阅着我的作业本,我的书包已从墙上的木钉上取下放在了父亲的身边。我把酒壶轻轻坐在桌上,依着父亲的肩膀,希望能得到他的表扬,可父亲只是一页页翻着,不说一句话,有时点点头,一如先前地微笑着。母亲在灶台前显得空前的活跃,忙碌地十分快活,她一边炒着菜,一边用筷子打着碗里的蛋,嗒嗒嗒的像是在敲奏一首古典的音乐。父亲最后检查的总是我的作文,显得兴致盎然。父亲看着作文,笑着说,太有意思了;说着从衣袋里取出笔来,帮我改错别字和病句,边改还边告诉我一些作文的道理。“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母亲这时把菜端了上来,酒也温热了,一家人就在一个饭桌吃了。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志当存高远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早年的孙中山就胸怀大志,气魄非凡;后来“愈挫愈勇,百折不挠”,提出并实践着“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终于创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可见,一个人在生活的起点上,选择了什么目标,树立了什么志向,就决定了他会做出一番什么样的事业,有着什么样的命运。
【应用角度】 “立志”、“起点与终点”等。
2.素材应用
立志对于人生如此重要,那我们又该立什么样的志以及怎样立志呢?首先,应立高远之志。求田问舍,蝇营狗苟,是没有出息的,只会让人瞧不起。我们要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需要联结在一起,这方面,孙中山先生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早年时,就有“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的非凡气度,正因为如此,他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实践中勇立涛头,提出并实践着三民主义,终于创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群文阅读]
导读:“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因此人与人的权利是平等的。这也是“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的崇高理想与毕生追求。而今,我们站在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前,拜谒伟人,我们的心中会发出“不朽的魂灵,永远的旗帜”的感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从“中山精神”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
拜谒孙中山故居
驻足于孙中山故居门前,我的思绪不能平静。
眼前的翠竹多像先生的精神,常青常绿。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轻轻地,怕踏醒你操劳一生后睡去的好梦。
是谁改变了历史,让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孙中山!他,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少年时怀有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后远涉重洋求学,满腹抱负无法施展。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在留洋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启蒙思想,拥有了哲学的思辨。他的心中装满了人民的疾苦,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当年伏案疾书,向清政府痛陈时弊。然而,清政府救不了旧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清朝专制统治覆灭,此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孙中山,黑暗中找到光明,绝望中找到希望。他是精神的先驱,驱逐愚昧的思想,迎来世纪希望的曙光。
二十世纪东方风云变幻,在世纪的风口,他站成永恒的塑像。
当我沿着翠亨村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并没有使这山村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变迁,许多民居古色古香,不少青砖灰瓦的老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孙中山童年上过私塾的祠堂还在,保持着一种朴素亲切的气息。而就在这里却产生出一位伟大的人物,使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为他,有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掀开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当年的孩童,为什么却偏好听洪秀全的故事?从小思想里是否就埋下了革新的种子?
香港、檀香山、广州、武昌、上海、南京……大半个中国,留下他奔走呼号、挥师转战南北的身影。他的身影贯穿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引导中国革命向纵深发展。坦荡的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古朴的旧屋,生出一种精神。饮水思源,多少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寻访历史的踪迹。绿荫环绕,万古长青。
凝神遐思,驻足门前,不忍离去。再一次回眸,轻轻转身离去,把先生的精神注满我脚下的道路。
(有删改)
不朽的魂灵,永远的旗帜
⊙林治波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00年前的祖国,列强耀武扬威地践踏着我们的首都和战略要地,贪婪而蛮横地掠夺着母亲的财富。正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以孙中山为首的爱国者奋起发动辛亥革命,以血的代价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尽管孙中山先生也免不了种种的缺陷,尽管某些革命同仁对他还有“足不履危地”等种种微词,但这并不能遮掩先生的光辉。或许先生对国情缺乏深刻细致地了解,或许先生把革命看得容易了些,但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先生宽广的世界眼光、开明的思想主张及现代的人格修养却格外鲜艳夺目。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同时代许多人相比,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清醒地觉察到西方社会存在的严重不公正状况,顺应进步潮流地批判吸收外国的经验。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一个坚强的革命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先生一生虽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理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先生一生虽策略多变,目标却坚定不移,这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的生活时,应当饮水思源,想到这里面有先生的一份功劳;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仍有种种的不尽人意时,我们应想到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我们“仍需努力”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多少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多少亭台楼阁灰飞烟灭,多少帝王将相昙花一现,而先生却作为一种信念的象征,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在波澜壮阔、风雨如磐的年代,先生以其卓越才能与卓著功勋确立了世纪伟人的崇高地位;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尽管圣贤伟人频繁登台,但堪与先生比肩者,寥若晨星。
我们正在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从先生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先生虽已逝去,但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孙中山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中华民族的凝聚和祖国的完全统一离不开先生这面旗帜。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孙中山——一个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崇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中华民族永远的旗帜。
推荐阅读篇目:
1.《伟人孙中山》(李茂高)
2.《又远又近的孙中山》(石英)
[积文化常识]
1.布衣:古代“布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布衣”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2.王侯:谓天子与诸侯。后多指王爵与侯爵,或泛指显贵者。
[诵国学经典]
1.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明理知义]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从事政治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能端正,怎样使别人端正呢?”
[成长启示] 自我修养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它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也;也是交际和谐的保障,“正人先正己”之谓也。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
[明理知义] 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
[成长启示] 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与人交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课件62张PPT。第二单元 传记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称,通过网络销售的化妆品有两成为假冒产品,这些产品鱼目混珠,给消费者带来极大损害。
B.青年科学家杨培东在科研道路上很短时间内就青云直上,成为纳米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并跻身于世界顶尖的10名材料科学家之列。
C.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D.近年来,山东半岛着力打造蓝色经济区,半岛人民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日渐高涨,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与日俱增,促进了半岛经济的长足发展。
E.时下,家政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面对混乱的市场状态,专家呼吁发展与管理规范同步推进。
BD [A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B项,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对象错误。C项,独具风格:风格独特新颖。D项,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精神面貌”不搭配。E项,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孙中山开国纪念币”是近代中国钱币中的精品,是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
B.中山舰不仅是整个人类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象征。
C.自1950年开始,每逢劳动节、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会挂出巨幅孙中山画像。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自然可以各抒己见,但是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切忌不要弄虚作假、颠倒是非。
C [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意义”。B项,语序不当,“不仅是”与“更是”存在递进关系,应将其后的内容互换。D项,“切忌不要”否定失当,可删去“切忌”。]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____①____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____②____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____③____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____④____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____⑤____当年的革命理想,____⑥____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还
/
即使
也
那么
则
B
/
也
由于
所以
可是
而
C
就
但
虽然
/
既
又
D
便
都
然而
却
/
更
D [此题可用排除法。通观整段文字,③句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转折,故应用表转折关系的“然而”,这就基本确定答案是D项。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其他各处,将词语放入空格处,根据语境便可最终确定答案。]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列宁由衷地赞扬这位中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
“这里的亚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种精神和气概是这样一个阶级所固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②它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
③这个阶级不是在衰落下去,而是在向上发展
④决不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硬要保存和恢复过去的东西
⑤它憎恨过去,善于抛弃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的东西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①⑤④ D.③④②⑤①
C [认真分析,会发现这5个句子有很强的逻辑性,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的。③句中的“这个阶级”紧紧承接了前文中的“这样一个阶级”;③句中的“向上发展”指的就是“未来”,这样就与①②两个关于“未来”的句子联系了起来;①②两句稍加分析就会知道②在前;④⑤句说“过去”,⑤句说“善于”,④句说“绝不”,⑤句在前,④句在后。]
5.假如你是当年胸怀大志的孙中山先生,请据张之洞的上联,回复一条下联。要求内容要彰显少年志气。
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阅读题目要求,从内容上要表现出少年志气;然后再从对联格式的角度入手,做到上下联的对应。
[答案] (示例一)知千年史,怀九霄志,英雄自古出少年
(示例二)居一间庐,明三国势,卧龙恰能定乾坤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____①____,他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孙中山是个失败者。但是,____②____,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了孙中山的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 ②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 ③又不能说孙中山是一个失败者
7.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当认真审读所给框架图,把握所有内容,然后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叙述,其中应注意暑期社会实践分“考察”、“游览”两部分内容,其中“考察”包括“气象公园”、“湿地公园”、“科技馆”三部分内容,“游览”包括“美丽乡村”、“名人故居”两部分内容。此外还应当明确,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要写“调查报告”;参观“科技馆”后应谈“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后应当写下“旅游日记”。
[答案] 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施立松
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熊希龄幼时即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一本《三字经》,三四天就能背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稍大,又凭满腹才情,名满三湘。
二十四岁,熊希龄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更有幸的是,在殿试时,光绪帝很欣赏他的文笔,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前途无量。可是,春风得意的熊希龄还没来得及勾画人生,锦绣前程就生生地被雨打风吹去。
就在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槁木的清王朝,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分道扬镳”成为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还是潺潺流淌的沱江水收容了这个才子失落的心。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就是其中之一。端方与袁世凯、岑春煊、张之洞一起,号称清末四大能臣,一度支持戊戌变法。端方非常爱惜熊希龄这位才子,一旦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
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恳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机,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三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足以表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的原则组阁,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这届内阁不是浪得虚名,真可谓人才济济:熊希龄为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孙宝琦为外交总长,朱启钤为内务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汪大燮为教育总长,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张謇为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周自齐为交通总长。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自然渴望有番作为,他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他的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熊希龄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才华横溢,有谋有略,却处处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中。
熊希龄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命运,都输给了那个乱世。熊希龄开始筹办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这个转身虽不华丽,甚至有些无奈和凄怆,但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使得乱哄哄的世道,有了一处安宁的荫蔽,风雨凄迷的漫漫长路,有了一个歇息的长亭。
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一座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与其他国民学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推行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抗日意识较强的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亦须于此时磨炼困难,为国服务,读书何为?逃难何为?”
熊希龄是决心奔赴国难的,他做好了死在战场上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引人瞩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充慈善教育事业。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
(节选自《名人传记》)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熊希龄曾与张謇同榜,在科举考试中,深受光绪帝的赞赏,考卷还得到光绪帝的朱笔御批,真可谓春风得意。
B.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协助其推行新政。
C.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经营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D.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准备将慈幼院适龄的学生送给冯玉祥做后备军,并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报效祖国。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张冠李戴,熊希龄不是协助张之洞推行新政,而是协助陈宝箴。]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熊希龄出生于显赫的家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表现出聪颖的智慧,享有“神童”之誉,名满三湘。
B.熊希龄中进士点翰林步入政界,仕途一帆风顺,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
C.熊希龄经历国外游历后,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治理东三省时,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惊叹。
D.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人才济济。却被袁世凯所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
D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A项,“出生于显赫的家族”不准确,应是出生于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文中并未提及。B项,“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发生在国内立宪呼声日益高涨之时,而非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时。C项,“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无中生有。]
10.1937年,熊希龄逝世之后,蔡元培先生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稚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请结合文本和这副挽联,谈谈你对“此君一出天下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在解读题目的同时,还需要解读对联中的关键词“宦海”“稚幼院”“救世”“老子军”,再联系文本,结合熊希龄的人生经历分析即可。
[答案] ①“此君一出天下暖”,这不仅是熊希龄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人生写照。②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革职查办,始终胸怀经国济世的政治抱负。③组建名流内阁,力求“真正共和国”,力主共和,推行民主法治。④抗战之时,毁家纾难,捐献自己的全部家产,救助难民和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