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华罗庚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一拐一瘸( ) 怜悯( ) 停滞不前( )
署名( ) 吴筱元( ) 金瓯( )
鹯( ) 褒奖( ) 追溯( )
商榷( ) 出类拔萃( )
[答案] qué mǐn zhì shǔ xiǎo ōu zhān bāo sù què cu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数 薄
2.语境辨析法
初中毕业后,华( )罗庚曾入上海中华( )职业学校就读,后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
[答案] 1.shù shǔ shuò báo bó bò 2.huà huá
二、写对字形
[答案] 罔 惘 殆 怠 骀 驹 拘 枸 蜚 斐 悱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商榷·商量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商讨、讨论、协商”的意思。
“商榷”商讨,书面语。
“商量”交换意见,多用于口语。
(2)停止·停滞
两者都有“停止”的意思。
“停止”表示不再前进,不再继续的意思。指行为、动作的终止。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明确词义
(1)掌上明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家糊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入浅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置若罔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获至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极受父母宠爱的儿女,也比喻为人所珍爱的物品。(2)指维持一家的生活。(3)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4)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5)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用来形容对所得到的物品非常珍视喜爱。 (6)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明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chuò)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待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莫名其妙 怠慢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有那么一天, 我们的梦想实现了, 中国真正开始和平建设,________,我们绝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再开始研究科学。
A.我想科学绝不是太次要的问题
B.我想科学不是太次要的问题
C.我想科学绝不是次要的问题
D.我想科学不是次要的问题
A [根据下文“绝不能等待着”的句式特点,可排除B、D两项;根据句意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有一年的秋天,金坛瘟疫蔓延,华罗庚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经过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总算活过来了,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关节变形,瘸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经过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句式杂糅,应删去“经过”。
[资料链接]
为科技人物作传记的作家——顾迈男
顾迈男,曾名顾迈南,女,新华社专职科学记者。1931年生于山东章丘。 主要作品有《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李政道传》。
1962年起,顾迈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在此期间,还与人合作写了6集电视连续剧《华罗庚》,出版了专著《华罗庚传》等,旨在弘扬民族精神,给人以启迪。
[文本鉴赏]
作者通过对“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三部分的记叙,介绍了华罗庚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他痴迷于数学事业、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并赞颂了他献身祖国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痴迷数学 ②献身祖国
[文本深读]
一、阅读“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部分,回答问题。
1.“神奇妙算古名词……一分辛苦一分才。”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表现了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说明了“天才来自勤奋”这一道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良好的文学素养。
2.本部分第6段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罗呆子”的绰号从正面形象地刻画出华罗庚痴迷数学的特点,父亲的气急烧书则从侧面表现出华罗庚念书的痴迷程度。
二、阅读“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部分,回答问题。
3.华罗庚回国后三十多年来所任职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了华罗庚对中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也说明他在数学科学领域的地位很高。
4.“据不完全统计……文章多达105篇”一段中的数据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数据表明,华罗庚十年间的成就是惊人的,之所以能有这些成就,一是因为他有才华.二是因为他不懈努力,三是因为他有着高涨的工作热情。
5.《破阵子·奉答邓大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表现了华罗庚入党的喜悦之情、对党的耿耿忠心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
6.最后一段用华罗庚的人生警戒作结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华罗庚的人生警戒作结,真实地表现了华罗庚“从实以终”献身科学的精神。读罢,令人深思回味,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三、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是华罗庚先生对自己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那么,你认为华罗庚的成功真的只是靠勤奋吗?你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华罗庚能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勤奋。华罗庚对数学有着非凡的天分。如他初中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他虽然没学过《孙子算经》,但却能用妙法思考,迅速答出有名的算题,从这个事例来看,华罗庚是一个有数学天赋的人。
(观点二)熊庆来的赏识也是华罗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他的赏识,华罗庚也不一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观点三)“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一方面表现了华罗庚的谦虚;另一方面也说明华罗庚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和刻苦。文中有大量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观点四)可以说,华罗庚具备“天才”的条件,但他是靠勤奋和刻苦才成就了“天才”的事业的。华罗庚的人生历程启发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既需要一定的天赋,又需要勤奋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引 用
本文引用了华罗庚的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既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
2.写法指导
巧妙引用古诗词
(1)题目借用古诗词,妙不可言。“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拟作文标题时,巧妙借用古诗词名句,文章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2)文中巧用古诗词,富有韵味。古诗词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在行文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
(3)结尾引用古诗词,画龙点睛。在写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利用它深刻的哲理加以概括总结,能够给人以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要求引用古诗词。
我国古典诗歌意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能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生之养之的故乡?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在大胆质疑中提升自我
华罗庚只有初中文凭,却凭自学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的成功除了因为自己的刻苦用心之外,还因为他勇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他曾经指出欧洲伟大的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和欧·Schleie一个数学证明中的错误,并巧妙地纠正了它,得到了众多大家的赞扬。
有趣的是,他的学生,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也具有这样的优秀品质。他以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身份,对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受到了华罗庚的器重,把陈景润从厦门调来做自己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钻研数论。看来,凡是在某方面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具备向权威挑战、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
【应用角度】 “挑战权威”、“成功需要自信”、“勇于思考,敢于挑战”、“善于发现人才”等。
2.素材应用
科学的生命是创造,要创造就要勇于思考,敢于向科学权威和旧的理论体系挑战。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得好:“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发展,几乎都是通过对某种问题或概念的放弃而取得的。”在科学领域,人们尊重权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尊重绝不应该变成迷信。
华罗庚堪称数学权威,陈景润自然对他敬重有加,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真理,而是勇敢地指出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错误,从而受到华罗庚的器重。这种尊重而不迷信权威,勇于在权威面前阐明自己观点的勇气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阅读]
导读:“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科学家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家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华罗庚传奇
⊙梁羽生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小的杂货店的店主,你知道他的名字的由来吗?
他父亲四十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去了“竹”是“罗”,“庚”和“根”同音。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是儿女长不大,华罗庚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啊!
弃宝剑于尘埃,明珠投于暗室,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要在杂货店终其一生吗?
宝剑何时再露锋芒?明珠何日重现光华?
暗室露出一线光亮了。王维克已经重回金坛,师徒会面,华罗庚从王维克的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他的自学了。
但阻力来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符号,对儿子大发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多年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团团转。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火炉里。
杂货店生意不好,他父亲帮人收购蚕丝,白天收购,晚上算账。有一晚算错了一千多元,算不清明天就不能开工。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有人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父亲一看,学数学果然有点用,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阻吓。
终于他有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的《科学》杂志刊登出来了。《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经常在《科学》上写文章的有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等名家。而苏家驹也是一位相当有名的大学教授。
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熊庆来坐在他的数学系主任办公室里,打开《科学》杂志,随手翻阅这篇文章,越看越被吸引,脸上的神色也凝重了。看完这篇文章,他抬起头来,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同事们仍是面面相觑。
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有江苏籍的教员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个小同乡名叫华罗庚,便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迅速做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到清华来!”
出幽谷而迁乔木,华罗庚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却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华林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有改动)
不靠历史记载不需权贵褒饰的伟人
——怀念华罗庚先生
1931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我踏进清华园,第二天到数学系报到,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带南方口音的青年学者。他问我是不是要报数学系,我说这是我的兴趣。我问他是不是这里的教授,他说不是。 最后我很吃惊地听他说:“我是这里的‘半时助理’。”他解释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半时助理’”又说:“我现在是熊迪之(庆来)教授的助教,他教本系三、四年级的高等分析一科,我帮他改学生的作业卷子。”这真是别开生面的为才能卓绝的青年想出来的一条道路,一项教育上极有意义的措施。
华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出身于贫寒的家庭,没有机会接受正常的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只在上海读过短期的商业学校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具有自力更生和奋斗创造精神的青年,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这是我们悼念他的本意所在。
1931年左右,清华大学开始创办数学研究所。在当时系主任熊庆来先生的策划之下,罗致优秀数学家孙光远先生(精于几何)、杨武之先生(精于代数),这就充实了教学和研究的阵容。研究所有计划地购置图书杂志,积极罗致青年学生、青年数学家(后来受聘的有胡旭之、曾远荣、赵访熊诸先生),真个气象一新。有名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就是那时第一班研究生,与华先生同时的大学部高班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如许宝禄、柯召先生等),后来都卓有成就。华先生在这人才济济的环境中,立下一个宏愿,即“以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凭他超人的智慧和毅力,不到一年,他就在国外的美、德、印度等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足见环境与学风的重要。当时清华聘人条件极严格,但华先生却能破格由“半时助理”直升教员而正式开课教授学生。第二年他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登载的区域也更广了,真是声名鹊起,同侪钦服。清华因此又郑重地升他为第一位未出国的专任讲师(相当于美国的助教授)。这是学校对他不寻常的承认与鼓励,也是学术界的一项创举,这也更可见当时负责系务的熊、杨两先生(杨武之先生于熊先生赴法时代理系务)的大公无私、苦心孤诣和华先生独立奋斗所得的,实至名归。这同时也是当时学术独立,不受死板规定约束的优良表现。一个真正从事教育的人,必须时刻以为团体罗致杰出人才为职责,并使之蔚然成风,这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阅读篇目:
1.《数学奇才华罗庚》(赫月梅、朱自强)
2.《心之所安,一路风景》(高考满分作文)
[诵国学经典]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
[明理知义]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成长启示] 我们要珍爱自身生命健康,这是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需要,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对我们的要求。
2.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
[明理知义]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成长启示] 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在推进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课件56张PPT。第二单元 传记5 华罗庚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五) 华罗庚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B.一大批在农村插队的知青深感“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掀起了返城的浪潮。
C.因违法施工被相关部门责令立即停工的房地产项目对禁令置若罔闻,工地内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D.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
B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指一切繁华快乐的场所,都不如自己的家乡值得留恋。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钛酸锂电池有四大突出性能,之所以没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大规模应用,是因为其能量密度不高,遇热膨胀,使用时间长之后漏气等问题。
B.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培养和发现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
C.“超级城市群”需要中心城市不仅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力,还需要卫星城拥有足够强劲的经济实力,以有效共享并支持整个城市群的经济活动。
D.英国伦敦市中心议会大厦附近22日下午发生恐怖袭击事件。英国首相发表声明,称这是一起令人厌恶、极其邪恶的恐怖袭击。
D [A项,谓语残缺,应在“因为其”后加“有”或“存在”。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和培养……青年人”。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置于“需要”之前。]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幸运固然好,不幸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华罗庚,都各自有自己的不幸,________。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A.然而不幸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变成了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B.只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幸的遭遇,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C.但是不幸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而且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D.可是不幸只能吓倒懦夫,对强者却无可奈何
A [A项,两个句子前一个承上,后一个启下,衔接恰当。B项,后一分句与下文不连贯,并且“只是”一词运用得也不恰当。C项,关联词语运用得不恰当。D项,与上下文都不连贯。]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945年,____①____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____②____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____③____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____④____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____⑤____“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____⑥____ 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但
关于
/
假如
但
B
因为
所以
对于
也
如果
/
C
无论
/
而且
则
即使
那么
D
/
甚至
一旦
进而
只要
进而
A [①②是表示转折关系的,故应用“尽管……但……”;⑤处分句表假设关系,故用“假如”正确;⑥和前面句子构成转折,故应用“但”。如此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5.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
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____①____,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____②____,学好语文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净化心灵,丰富内心;更是未来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和能力。而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小学,____③____,未来学习越高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管学文学理 ②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③基础越牢固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 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华罗庚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7.作者为了表现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运用了诸多细节描写,例如“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用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请运用细节描写分别表现淑女与粗汉的吃相。
(1)淑女的吃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汉的吃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微微张开樱桃小嘴,把食物放进嘴里,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嘴角的油迹。
(2)他见菜上齐后,急忙拿起筷子,端起大碗,把桌上的菜一一夹些放进自己的碗里,然后连同米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因掺和了汤水,两腮撑得鼓鼓的,嘴角上还挂着米粒。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多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这个困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等国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学习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他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者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至少15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留在美国,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童年与抗战时期虽然遭遇困难,条件艰苦,念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时期的困难却不然,“我图书馆也不能进,十几年不看文献,还能不落后?”从“大跃进”开始,华罗庚就作为中科院数学所的一面“大白旗”遭到批判。1959年,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文革”中,他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推广“双法”。他心甘情愿下基层,至今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死……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大家熟知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不但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困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而且在“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困难”时,仍努力推广“双法”。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B [B项,钱伟长的回忆表明,比起自己,华罗庚是更用功的学生;且“广泛阅读”的说法于文无据。]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罗庚幼年即对数学充满兴趣。他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虽经劫难,却不改攻读数学的坚定信念。
B.在清华大学时,熊庆来不愿意让华罗庚“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没有让他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而是直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
C.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号召大家回国贡献力量。
D.华罗庚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他点名调到北京的学生中,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全世界的陈景润最为突出。
A [B项,根据原文第3段可知,是华罗庚自己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才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的。C项,根据原文第4段可知,《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是华罗庚1950年初回国途中发表的。D项,根据原文第5段可知,华罗庚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陈景润一个人。]
10.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能够做到为数学“慷慨掷此身”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病左腿落下了残疾,让他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③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这激励了他;④当时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现状,坚定了他为祖国的数学作贡献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