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6 18:18:07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沟槽石芽石脊石林孤峰洼地石柱二、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_________、生物作用
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海水运动2.主要类型:(1)海蚀地貌:甲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
(2)海积地貌:丁_____、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滩三、冰川地貌
1.概念:冰川作用导致_________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2.类型:常见的冰川地貌有_____、冰川槽谷(U形谷)、
角峰和刃脊等。
3.分布: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地区和中低纬度高
山地区。地表形态冰斗两极【激疑】冰川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一样吗?
提示:不一样,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能力 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1.喀斯特地貌:
(1)发育过程。(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2.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2)海岸堆积地貌。【典例示范】
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明确喀斯特洼坑的形成原因及过程,石灰岩层被流水溶蚀加剧的过程。
(2)观察形成过程图:根据图中地下溶洞的大小,塌陷状况判断形成过程。【解析】选B。喀斯特洼坑的形成是由小变大,由地下发展为露天。②图在地下形成小的溶洞,①图地下溶洞变大,④图溶洞顶部崩塌,③图喀斯特洼坑形成并扩大。【补偿训练】
  (2019·天津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表示的地形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 (  )
A.玄武岩分布区 B.石灰岩分布区
C.大理岩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2)图中标注有三种山地地貌,按照其形成顺序依次是
(  )
A.峰丛→孤峰→峰林 B.峰丛→峰林→孤峰
C.孤峰→峰丛→峰林 D.峰林→孤峰→峰丛【解析】(1)选B,(2)选B。第(1)题,喀斯特地貌多发育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第(2)题,根据图中由左到右的演化顺序可知三种地貌的演化顺序依次为峰丛→峰林→孤峰。【素养探究】
2016 年 11 月,陕西省在汉中发现了超大规模天坑群。这是我国大陆亚热带岩溶区发现分布最北的天坑群。下图为塌陷型天坑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综合思维)据图说出塌陷型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
提示:石灰岩先经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形成了溶洞,后来溶洞上方岩层多次塌陷露出地面形成天坑。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1选A,2选D,3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石钟乳,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4.台湾苏花公路东临太平洋,在地形上称“清水断崖海岸”(如图)。其依山傍海陡峭的断崖景观,名列台湾八大景之一。读图,“清水断崖海岸”地质作用强烈,其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 (  )
A.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和海水沉积作用
C.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
D.岩浆活动和流水沉积作用
【解析】选A。从图中看,该海岸的巨大悬崖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巨大断层,岩浆活动不会形成断层,因此排除B、D;冰川侵蚀多形成峡湾海岸,此处从图中看没有冰川侵蚀的痕迹,且台湾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能形成冰川,排除C。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南方喀斯特地貌以桂林山水最为典型。
(1)图中地貌景观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示:从物质组成、成因等角度描述)。?
(2)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____________(双项选择)。?
A.植被 B.土壤 C.岩石 D.水文
(3)广西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景观都是喀斯特地貌,组成物质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成因是流水溶蚀和沉积。第(2)题,喀斯特地貌形成是因为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所以与岩石和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第(3)题,从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等方面回答广西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答案:(1)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流水溶蚀(有洞穴等)
(2)CD
(3)多山地丘陵 夏季湿热多雨
【新思维·新考向】
6.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四处景观中,属于石灰岩形成的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岩地区的景观,由于处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解析】本题景观均为自然景观,又侧重于山水景观。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观光、考察,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主要地貌景观有峰林、溶洞、石笋等。
答案:(1)C、D
(2)D
(3)溶蚀 淀积 溶洞 石笋
课时素养评价 七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019·北京高一检测)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1、2题。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1选A,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属于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点。第2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沉积形成的,都属于流水侵蚀作用。
  下图示意英国约克郡戴尔国家公园内大裂谷附近岩层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加宾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溶蚀 B.冰川侵蚀、刨蚀
C.风力侵蚀 D.地壳下陷
4.有一条分布在该地区的公路,其最有可能通过剖面图中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3选A,4选C。第3题,加宾峡谷处有瀑布,石灰岩受流水的侵蚀、溶蚀形成峡谷。第4题,①②④处地处石灰岩地区,喀斯特作用下,地表崎岖,地基不牢固,不适合修公路。
  读下图,完成5、6题。
5.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6.关于该地貌发育的石钟乳和峰林成因关联正确的选项是 (  )
A.石钟乳——侵蚀作用 峰林——侵蚀作用
B.石钟乳——侵蚀作用 峰林——堆积作用
C.石钟乳——堆积作用 峰林——侵蚀作用
D.石钟乳——堆积作用 峰林——堆积作用
【解析】5选A,6选C。第5题,据图可知,图中有溶洞和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说明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第6题,石钟乳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化学沉淀物堆积形成,峰林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读某种地形示意图,完成7、8题。
7.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8.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解析】7选A,8选B。第7题,图示地貌为冰斗、角峰、U形谷,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第8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地貌为冰蚀地貌,在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的地区分布较广。
9.塑造下图中景观的外力分别是 (  )
A.流水、风力 B.海浪、冰川
C.风力、海浪 D.冰川、流水
【解析】D。读图,挪威的大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冰川融化后,海水进入形成。桂林象鼻山是石灰岩长期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
10.形成图中各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冰川侵蚀、海水堆积
D.流水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
【解析】选B。据图景观可知,第一幅图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幅图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第三幅图为高海拔地区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第四幅图海边的沙滩应为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在图示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2)试述该地的气候条件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云贵高原,再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广布,从而确定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第(2)题,气候可为喀斯特地貌形成提供水分条件,湿热多雨的气候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答案:(1)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2)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强,利于对岩石的溶蚀和侵蚀。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1)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2)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3)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4)简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解析】第(1)题,钟乳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从含有丰富二氧化碳的地下水、生成碳酸钙沉积等方面回答。第(2)题,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包括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等方面。第(3)题,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从地下水开采、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降水减少等方面回答。第(4)题,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属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增加;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加等方面回答。
答案:(1)含有丰富二氧化碳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钙析出,生成的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
(2)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游客的呼吸;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3)地下水开采增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降水减少;地下河下切侵蚀。
(4)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增加;地下水中矿物质含量增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4.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5.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13选C,14选B,15选D。第13题,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岸线变化无关。第14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第15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雨量均在110~160 mm。夏季平均气温约为
21 ℃,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 ℃。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从岩石、气候、水文等角度着手。第(2)题,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包括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
答案:(1)喀斯特地貌。原因: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显著。
(2)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土壤退化,植被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