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洋与人类 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4.3 海洋与人类 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6 18:23:25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
(1)定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
___________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
的海洋资源。动物和植物(2)影响。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_________和工业原
料。
②可以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生活用品2.海洋矿产资源:
(1)海洋油气资源。
①数量: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
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34%。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_______,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
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大陆架(2)可燃冰。
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是由___________在高压低温条
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天然气与水【激疑】
可燃冰是可再生的吗?
提示: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为非可再生能源,因而可燃冰是非可再生的。 3.海洋空间利用:
[连一连] 将下列内容对应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连线。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
对_______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海岸带近海生态环境海洋环境问题【激疑】
海洋交通运输有哪些优点?
提示: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 能力1 掌握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开发意义
1.海底矿产资源:2.海洋生物资源:3.海水化学资源:4.海洋能源资源:5.海洋空间资源:【典例示范】
读我国主要盐场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盐场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芦盐场和布袋盐场的分布在区位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分析,我国北方盐场优于南方盐场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盐场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思路点拨】解该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仔细读图,获取盐场的位置信息。
(2)蒸发、降水、日照为影响盐场选址的重要因素。【解析】第(1)题,从盐场分布示意图可知,我国盐场分布北多南少。第(2)题,从纬度位置、地形位置等方面分析二者区位差异。第(3)题,北方地区降水天气少,日照时数长,大风天数多,利于海水蒸发。南方盐场多位于干燥少雨的背风坡,如台湾岛的布袋盐场、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答案:(1)北方盐场多,南方盐场少
(2)长芦盐场纬度高,处于多风区;布袋盐场纬度低,位于背风坡
(3)降水天气少,日照时数长,大风天数多 背风坡和背风海湾【方法技巧】盐场形成的自然条件分析
(1)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盐田布局。
(2)泥质海岸有利于盐产量提高。
(3)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平均风速大,有利于晒盐。(4)山地的背风坡雨天少,有利于晒盐。
(5)干季有利于晒盐。
(6)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补偿训练】
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盐场,其优越条件有 (  )
①地形平坦 ②夏季晴天多
③淤泥质沉积岸 ④冬季风强劲
⑤海水盐度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④⑤ 【解析】选C。长芦盐场成为我国最大盐场的区位优势:位于华北平原滨海地区,盐场布局条件优越;多淤泥质海岸;春秋季晴天多,蒸发旺盛,且春季风力大;接近天津盐化工基地,市场条件优越;技术条件和交通条件优越。 【素养探究】
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
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国地
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出可燃冰。2017年7
月9日14时52分,可燃冰的试采井在连续60天稳定产气后正式关井,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预测远景区。(1)(区域认知)描述南海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提示:总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呈条带状分布。
(2)(人地协调观)说明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的积极影响。
提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能力2  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分析
1.海洋环境问题:2.海洋环境保护:
(1)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
(2)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
(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达标排放。(4)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
(5)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典例示范】
下图为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沿海赤潮发生次数从20世纪_________年代开始快速增长。?
(2)从各海域分布看,_________海发生赤潮次数最多,____________海发生赤潮次数最少。?
(3)下图为赤潮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示意图。据图推测我国南方海域赤潮比北方海域严重的原因。【思路点拨】解该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结合折线图和分布图,获取赤潮的时空分布特点。
(2)结合影响赤潮的因素,对比南北方海域的差异。【解析】第(1)题,结合折线图的陡缓变化趋势,可判断出我国赤潮开始快速增长的年代。第(2)题,结合折线图不同赤潮发生的次数,可判断出赤潮发生次数最多和次数最少的海域。第(3)题,赤潮的发生与水温高低和废水排放多少密切相关;南方海域的水温高于北方海域;废水排放量也高于北方海域。答案:(1)80
(2)南 黄
(3)南方海域纬度较低,水温较高;南方沿海地区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补偿训练】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各种有机物、无机营养盐过量,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而产生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频繁多发的海域是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珠江口附近
C.南极大陆附近海洋
D.叶尼塞河河口附近 【解析】选B。发生赤潮说明该处污染较重,并且水的温度较高,所以符合条件的只有B。 【素养探究】
  2018年3月,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2017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平面监测、分析预测、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及评估等工作。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至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mm/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下图为1980~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图。(1)(区域认知)指出1980年至2017年我国海平面变化特征。
提示:呈波动上升趋势。
(2)(综合思维)说出我国海平面变化可能带来的危害。
提示:造成沿海低地淹没和生态破坏;导致波浪和潮汐对海岸的侵蚀加强;加重海水侵蚀程度,影响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等。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海底地形剖面图,完成1、2题。
1.从目前发现的海底矿产来看,海底石油一般分布在 (  )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2.N处的矿产资源主要是 (  )
A.锰结核 B.热液矿
C.石油、煤、天然气 D.砂矿
【解析】1选A,2选A。第1题,海底石油是埋藏于海洋底层以下的沉积岩及基岩中的矿产资源之一,一般位于大陆架处。图中M、N、P、Q四处M位于大陆架处,所以海底石油一般分布在 M处 。第2题,N处是大洋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在洋盆处可发现锰结核。
3.下列不属于海洋空间利用的是 (  )
A.钻井平台 B.海上飞机场
C.人工岛 D.海水灌溉
【解析】选D。钻井平台、海上飞机场、人工岛都属于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水灌溉属于海水资源的利用。
4.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是 (  )
A.海岸带和浅海水域
B.岛屿生态系统
C.大洋盆地
D.大陆坡
【解析】选A。人类活动集中在海岸带和浅海水域,因此这些地方也是受人类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5.海洋污染物主要来自 (  )
A.海洋旅游业
B.海洋捕捞
C.海上石油开采
D.陆地污染物排放
【解析】选D。海洋污染物80%来自陆地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新思维·新考向】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南海地区简图”。
材料二 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时指出,一些沿海县市向海要地、向岸要房情况严重,一批楼盘违规填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下图),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痕”。
(1)除空间资源外,南海的优势资源还有哪些?
(2)简述“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的主要危害。
(3)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海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南海位于我国领土的南端,拥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第(2)题,“向海要地、向岸要房”会破坏沿海的生态环境,并造成海洋污染。第(3)题,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海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合理控制产业发展规模,限制污染产业的发展,并在重点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矿产资源、渔业(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
(2)造成海域污染,破坏海岸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3)控制旅游规模;适度捕捞;严控污染产业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
课时素养评价 十四
海洋与人类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矿产分布在滨海地区的是 (  )
A.石英砂矿 B.多金属结核
C.海底热液矿床 D.天然气水合物
2.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 (  )
A.海岸 B.海洋人工岛
C.海上钻井平台 D.海洋船舶
3.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所没有的优点是 (  )
A.不占陆地面积
B.工厂主体小
C.离加工原料地近
D.建造及管理费用低
【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滨海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滨海砂矿、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等;而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矿床和天然气水合物均分布于深海地区。第2题,海上钻井平台是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第3题,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建造和管理的难度大,费用高。
4.随着影片《美人鱼》的热播,围海造陆工程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围海造陆
(  )
①可短期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
②可导致沿海滩涂面积变小,物种减少
③会使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发
④会改变自然景观,对旱涝灾害影响不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围海造陆可短期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但会使沿海滩涂面积减少,使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造成种类减少;围海造陆后,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放增多,使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发;围海造陆会阻塞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补偿训练】
  据估计,海底石油蕴藏量约1 350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底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在今天,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巨大蕴藏量,无疑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据此回答(1)、(2)题。
(1)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 (  )
A.大陆架 B.海岸带
C.洋盆 D.大洋中脊
(2)下列海域中蕴藏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是 (  )
①波斯湾 ②红海 ③墨西哥湾
④北海 ⑤孟加拉湾 ⑥马拉开波湖
⑦里海 ⑧日本海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⑦
C.③④⑤⑥⑧ D.①③④⑥⑦
【解析】(1)选A,(2)选D。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已探明的海上油气田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
  读“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完成5、6题。
5.海洋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其中 (  )
A.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中
B.大陆坡埋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C.近岸带为锰结核最主要的分布区
D.金属矿产在大陆坡上最为富集
6.图中属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的是 (  )
A.海水淡化工厂 B.海洋化工
C.潮汐发电 D.滨海旅游
【解析】5选A,6选D。第5题,海洋矿产主要是三类:近海岸分布砂矿,大陆架分布油气资源,海底洋盆分布多金属结核。第6题,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是指利用海洋空间,滨海旅游利用了滨海的空间资源。
  近些年来,人类的狂捕滥捞量超出了资源的承载力,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今后应走的道路是 (  )
A.近海捕捞 B.远洋捕捞
C.捕养结合 D.海水养殖
8.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 (  )
A.夏季 B.冬季 C.秋季 D.春季
【解析】7选C,8选A。第7题,当人类对鱼类捕捞的速度超过了鱼类生长的速度就会导致鱼类资源的衰减,最终影响渔获量,因此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应走捕养结合的道路。第8题,伏季是鱼类产卵繁殖期,是休渔的最佳季节。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8年12月在波兰·卡托维玆举行,与会各国积极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读1880~1980年海平面变化示意图,回答9、10题。
9.根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图可知,近百年来,海平面出现 (  )
A.波动下降 B.呈直线上升
C.波动上升 D.总体上变化不大
10.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危害是 (  )
A.一些岛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B.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C.加剧风暴潮的危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败
D.频繁发生厄尔尼诺等气候异常现象
【解析】9选C,10选B。第9题,读图可知,全球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第10题,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岛国被淹没不是对农业的影响;风暴潮是由台风导致的,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升高现象,与海平面上升无关。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 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材料二 南非两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被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命危险。
(1)材料中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____________,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①处附近的____________海峡,运送的石油主要供应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请说明原因。
(4)从图中可知,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第(2)题,马六甲海峡是日本海上石油运输的必经之地,被其称为“海上生命线”。第(3)题,泄油区致使鱼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海水中缺氧。第(4)题,观察图可知,世界石油污染水域主要在大陆沿海水域及海上航道沿线附近;主要与石油的开采、运输、加工有关。
答案:(1)中东 波斯湾沿岸(标注略)
(2)马六甲 日本 中国
(3)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
(4)沿海水域 海上航道沿线 沿海石油开采,石油工业发达,海洋污染严重;海上石油运输过程中油船泄漏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吹沙填海”是在一定的海域打桩后用沙袋将该海域圈围起来,再用工程船的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海底的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目标圈,淤积成陆。下图为某海域“吹沙填海”施工现场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选择“吹沙填海”区域的主要条件是 (  )
A.该海域风浪小 B.近海河沙丰富
C.位于浅海区域 D.距离陆岸较近
13.沙袋最主要的作用是 (  )
A.圈定填海范围 B.抵御海浪侵蚀
C.运输设备,方便施工 D.过滤海水,滞留泥沙
【解析】12选C,13选D。第12题,根据“吹沙填海”的定义分析可知,“吹沙填海”区域应选择在浅海区域,这样可减小工程量。第13题,过滤海水,滞留泥沙是沙袋最主要的作用;圈定填海范围、防御海浪侵蚀是沙袋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作用;沙袋不能运输设备。
【知识拓展】“吹沙填海”
(1)概念:吹沙填海用挖泥船(有的用挖沙船)的泵(有的带有长管道)将圈外海底的沙水一起吹进目标圈内,海水流出圈外,沙就留在圈内,渐渐地圈内的海面就被不断吹进的沙填成了陆地。
(2)特点:“吹沙填海”是在填海点的周围用吹沙的方式堆沙造地,不同于传统的挖土搬运,也不同于挖沙搬运。近距离吹沙不用管道,远距离吹沙需要长短不一的管道,最长的延伸十多里。
(3)技术:我国的“吹沙填海”技术发展快,挖泥船“天鲸号”亚洲第一。“天鲸号”长达127.5m,型宽22m,设计航速12节,最大挖深30米,每个小时的挖掘量,更能达到4 500立方米的海沙海水的混合物,可以两天挖出一个小岛屿,三天挖出一个大岛屿。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4~16题。
14.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15.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16.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14选B,15选C,16选C。第14题,能引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是营养物,不会是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石油。第15题,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快;风力小的海域,营养物质扩散慢,集聚多,浮游生物多。第16题,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近海地区,污染物多,海水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慢,因此容易发生赤潮。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7.伶仃洋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江口,在其周边分布有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东莞市、中山市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紧邻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表是伶仃洋海岸线的类型与长度统计表(单位:km)。
(1)说明伶仃洋海岸线的变化特点。
(2)分析伶仃洋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伶仃洋海岸线的变化特点主要结合表格从自然海岸和人工海岸的长度变化等方面说明。第(2)题,原因主要根据时间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如围海造陆、人工养殖,修建码头等)等方面分析。
答案:(1)自然海岸线的长度,尤其是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的长度总体缩短;人工海岸长度增长;人工海岸的长度占总海岸线长度比重增大。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伶仃洋海岸围海造陆、人工养殖面积扩大,修建桥梁、港口、码头,水下大规模采砂,沿海植被大规模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