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的形成 课件+检测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土壤的形成 课件+检测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6 18:25:02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一、土壤
1.定义:地球陆地表面具有_____、能够生长_____的
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_____、养分、
_____、空气等营养条件。肥力植物水分温度【激疑】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吗?
提示:不是。土壤就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二、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
(1)定义: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
_______。
(2)特点: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
用下,会逐渐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3)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___________性质。风化物物理和化学2.气候:
(1)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影响。
①通常情况下,_____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②温暖湿润的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
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_____。
③_________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温度减少降水和风3.生物:
(1)作用:是土壤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有机质(2)影响过程。4.其他因素:
(1)地形。垂直较快较慢(2)时间。
①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②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
_____。
(3)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成熟[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
②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 )
③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高。 ( )√√×[连一连]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三、土壤剖面
1.定义:
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_______。纵断面2.土层:有机质黑色低风化碎屑能力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4.气候与土壤: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6.人类活动与土壤:【典例示范】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发育程度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明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理解各个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第(2)题,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高低,地形主要影响土层厚度。【素养探究】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1)(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2)(区域认知)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能力2 土壤剖面构造图的判读
  土壤剖面就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其深度一般是指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一定深度。观测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各土层的发育状况及其排列构造,从而判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和土壤肥力。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2.耕作土壤剖面及土层特点:【典例示范】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图a中甲为 (  )
A.有机层 B.心土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知道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2)掌握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大致占比。【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底土层之间,为心土层。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素养探究】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提示: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2)(地理实践力)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提示: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3)(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提示: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底土层
D.④为心土层
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1选D,2选B。第1题,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心土层、⑤为底土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19·宁波高一检测)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  )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
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
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解析】选A。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新思维·新考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解析】甲区域因位于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故成土母质深厚,这为土壤形成提供深厚的物质基础;甲区域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也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课时素养评价 十六
土壤的形成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金华高一检测)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的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 (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解析】选A。岩石中的矿物质是成土母质无机物的最主要来源,所以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
2.(2019·绍兴高一检测)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地带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南方地区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远远低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主要影响因素是
(  )
土类
主要分
布地区
有机质含
量(%)
统计的
标本数
暗棕壤
东北地区
2.14~16.4
29
棕壤
山东半岛
2.07~7.05
32
红壤
南方低山丘陵
0.52~1.95
47
A.成土母质 B.地形
C.人类活动 D.气候
【解析】选D。我国南方的红壤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环境使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有机质速度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而且植物生长旺盛,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速度快也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图回答3~6题。
3.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5.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3选C,4选C,5选C,6选C。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4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5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6题,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补偿训练】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解析】(1)选A,(2)选D。第(1)题,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 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2019·临沂高一检测)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 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8.图示区域 (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7选C,8选A。第7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8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知识拓展】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②层为 (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10.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解析】9选C,10选A。第9题,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第10题,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_____。?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答案:(1)腐殖质 氮素
(2)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12.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____层和____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解析】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第(3)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答案:(1)腐殖质 淋溶
(2)成土母质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019·绍兴高一检测)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3、14题。
1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解析】13选B,14选B。第13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第14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湖泊沼泽地 (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16.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第16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_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