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检测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检测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6 18:27:32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地震:地壳快速释放_____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_________。能量自然灾害①C为_____、B为_____、BC为_________、AB为
_______。
②D为_______:是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2)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_____;一次地震,
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_____的程度;一
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越高强弱2.地震波:分___波和___波。横纵[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速度的变化。 ( )
②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介质传播。 ( )√√【激疑】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内结构?
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
①范围:是位于地面以下,_____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
成的坚硬外壳。莫霍②厚度分布:1739~415~10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___;海拔越
低,地壳越___。厚薄(2)地幔。
①范围:从_____面以下到_______面以上。
②特点: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层,科学家推断是
岩浆主要发源地。
③岩石圈:包括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莫霍古登堡软流地壳[填图]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就是软流层。( )
②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 )××(3)地核。
①范围: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特点:由___和___等金属组成;外核呈液态或_____状
态,内核呈___态。古登堡铁镍熔融固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包裹地球的_______。近地面密度大,随海拔
升高,大气密度迅速_____。气体层减小2.水圈:
(1)组成:液态水、_______和气态水。
(2)分类:按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
水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和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固态水陆地水3.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_____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范围:大气圈的_____、水圈的全部和_______的上
部。生物底部岩石圈【激疑】 结合图示,找出图中主要事物,按照圈层划分思考其所属的圈层。提示:云属于大气圈,树木属于生物圈,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能力1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特点:【典例示范】
  2018年3月30日,南太平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35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震源的位置要结合莫霍界面的位置判断,同时要注意结合陆壳厚、洋壳薄这一具体特征分析。
(2)知道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以及震动方向的差异。【解析】(1)选B,(2)选D。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震源深度35千米超过了地壳的厚度,位于上地幔。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纵波传导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当横波又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左右摇晃。 【补偿训练】
  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
                  
A.地幔 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素养探究】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型汽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那么:
(1)(地理实践力)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2)(区域认知) 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底部,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提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能力2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比较
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2.生物圈特殊性: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典例示范】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2)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是生命活动影响到的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
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1)读图明确A、B、C三个圈层之间的位置关系。
(2)判断出A圈层后再分析回答。【解析】(1)选D,(2)选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
位于最底层,是岩石圈,而位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中间的
是水圈,生物圈是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广的圈层,跨了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故A、B、C三层代表的圈层分
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第(2)题,生物圈是指地
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质量最大的是岩石圈,不仅仅由生物组成,还包括其生存环境,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补偿训练】
  2018年4月19日下午,位于宫崎县和鹿儿岛县交界处的雾岛连山硫磺山发生火山喷发,浓烟升至火山口上空300米的高空。日本气象厅发布了火山喷发3级预警,管制游客入山,在火山2千米范围内应该保持警惕,小心飞石和火山碎屑流。完成(1)、(2)题。(1)火山喷发的飞石和火山碎屑流降落到地表所经过的地球圈层顺序是 (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本次火山喷发对下列活动影响最小的是(  )
A.空中飞过的小鸟
B.在当地游玩的游客
C.高空飞行的客机
D.山区周围的芯片厂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火山喷发的飞石和火山碎屑流是从空中降落到地表,在空中是大气圈,降落到地表前要经过水圈和生物圈,最后才在地表沉降下来。第(2)题,本次火山喷发较弱,只有300米高,因此对万米以上的客机影响较小;小鸟飞行在大气圈的底层,因此受影响大;降落的飞石和火山碎屑流会对附近游客安全构成威胁;芯片工厂要求环境清洁,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当地大气产生严重污染。【素养探究】
  2019年2月10日,雪后的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银装素裹,美景如画,游客们踏着瑞雪,观赏正在逐渐消融的壶口瀑布。(1)(区域认知)图中涉及地球的哪些圈层?
提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2)(综合思维)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3.从地壳到地心 (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解析】1选D,2选D,3选A。第1题,从图中看出:③是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④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和纵波在①处速度加快,在②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第2题,①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第3题,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波速先变大后变小,其中横波传递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内核的密度较大。
  读图,完成4~6题。
4.b圈层的主体是 (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5.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d B.b C.a D.c
6.岩石圈的下界在 (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解析】4选D,5选B,6选C。由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第4题,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6.53%。第5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6题,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岩石圈的下界为软流层上界。
【新思维·新考向】
7.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千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大陆地壳的厚度要大于大洋地壳。第(2)题,图中等值线的间距为5千米,A位于45千米等值线内,B位于35千米等值线内,故A处数值应大于45小于50,B应大于30小于35。第(3)题,由等值线图可知西部、东部数值较大,中部数值较小,整体上由大陆向海洋等值线变小。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海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方法技巧】等值线的判读小技巧
整体看:等值线的分布趋势。如本图西部、东部数值较大,中部数值较小,整体上由大陆向海洋等值线变小。
局部看:“闭合”或“弯曲”。“闭合”处要判断出是“大”或“小”于外侧等值线。
课时素养评价 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
1.若某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则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内核 B.地幔 C.外核 D.岩石圈
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丙为莫霍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
3.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解析】1选D,2选B,3选A。第1题,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此次震源在地表以下10千米,所以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第2题,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图中甲波为纵波,乙波为横波。第3题,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六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与地幔相邻的地球圈层是 (  )
A.地壳、地核 B.大气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 D.地壳、大气圈
5.关于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6.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
A.太阳辐射 B.海陆变迁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解析】4选A,5选C,6选D。第4题,地幔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地壳、地核相邻。第5题,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是大气圈,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岩石圈由厚度不均的岩石组成。第6题,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水循环。
  (2019·芜湖高一检测)目前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7、8题。
7.此科研井的最深处在什么层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8.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
【解析】7选A,8选D。第7题,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其还在地壳。第8题,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的。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景观所显示的地球圈层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该景观图中最具生机活力的地理事物是 (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解析】9选D,10选C。第9题,图中主体是瀑布,属于水圈;树属于生物圈;瀑布下方的岩石属于岩石圈;周围空气属于大气圈。第10题,树木花草属于生物圈,是最具生机活力的地理事物。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2019·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____________,D+E____________,
F+G_________。?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分界线为古登堡面。横波无法在液态物质中传播,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下降。第(2)题,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第(3)题,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在通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下降,可以判断地壳、地幔为固态物质,地核为液态物质。
答案:(1)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12.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分析判断。第(2)题,依据地震波的特点分析回答。第(3)题,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外核为液体,据此绘图。
答案:(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右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3.(2019·北京高考)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图可推断 (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解析】选B。莫霍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所以①地地壳并不是最薄的,③地地幔也不是最浅的;②地莫霍面埋藏浅,是裂谷,有岩浆活动,金属矿产丰富;图中无法看出地下水埋藏的深浅。
14.(2019·海南高考)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解析】选A。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结合材料中“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壳较厚,“钻井深8 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5~17题。
1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17.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
【解析】15选A,16选C,17选A。第15题,从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第16题,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第17题,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确定图中40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8.(2019·济宁高一检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 000英尺(1米=3.280 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_____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解析】第(1)题,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2)题,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第(3)题,据上题题干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即莫霍面。大陆部分地壳的厚度为33千米。第(4)题,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为可达30 000英尺,可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因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为固态。
答案:(1)水圈、生物、大气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面。 33千米。
(4)③。 地幔。 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