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演化 课件+检测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球的演化 课件+检测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6 18:29:00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_________或堆积
物。层状岩石[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球上最老岩石的年龄约有46亿年。 ( )
②沉积地层一般是老的在上,新的在下。 ( )
③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 )√×√2.化石:
(1)类型:古生物的_____,如贝壳、骨骼等;古生物活动
的_____,如足印、粪便等。遗体遗迹(2)意义。古生代中生代还原浅海【激疑】 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体,或者每种生物所有的组成和器官都能成为化石呢?
提示:不是。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二、 地球的演化史
1.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_____的具体形成
___________。常用地质年代单位有三级,由大到小
依次是___________。地层时间和顺序宙、代、纪2.前寒武纪:
(1)时间范围: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大约经历了_____年
的时间。
(2)阶段划分:按早晚顺序划分为冥古宙、_______、元
古宙。40亿太古宙(3)地理环境特征。铁矿生物增强生命大发展3.显生宙:
(1)时间范围:是_______以来的时期。
(2)阶段划分:古生代、_____代和新生代。寒武纪中生(3)地理环境特征。陆地蕨类造煤灭绝爬行裸子恐龙造山人类【激疑】 古生代末期,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古生代地球的大气环境不稳定,地壳运动剧烈,生物物种少,因此地球环境变化或宇宙环境的变化都会危及地球上生物的生存。能力1 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及地理环境
1.依据地层“三确定”:
(1)确定地层形成时间。
正常状态下地层分布是有时间顺序的,即“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因此根据两个地层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就可以推测两个地层形成的早晚顺序。如图示A地层最老,D地层最新。(2)确定地壳运动状况。
正常状态下的地层应是平行且连续分布。如果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产生过水平运动,如果地壳同一岩层之间发生明显的位移,说明该处地壳产生过垂直运动;如果地层分布发生了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在缺失的某地层地质时期,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化。(3)确定地理环境特征。
沉积地层是由沉积物组成,因此沉积地层中保持着原有地层组成物质。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环境是海洋环境等。2.依据地层化石“两确定”:
(1)确定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由于地质时期经历过几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因此某些生物只生存于某个特定的地质时期,如古生代的三叶虫、中生代的化石;还有某些生物是在进化到某个地质时期才出现的,而且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由此可以确定含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2)确定地层形成时间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保存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沉积环境就是该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如煤炭反映了茂密的森林环境特征、存在鱼化石的地层反映水生环境特征等。【典例示范】
 读地质剖面略图,回答(1)、(2)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
A.海生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看地层的分布状态。
(2)结合图例读出地层所含化石。【解析】(1)选C,(2)选D。
具体分析思路如下:【补偿训练】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层最早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⑤ D.⑥
(2)图中不可能存在化石的岩层或岩石是 (  )
A.① B.② C.⑤ D.⑥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正常情况下,平行分布的地层,形成最早的在最下层,岩层⑥在最下面。第(2)题,化石只分布在沉积地层或沉积岩中,图中①是岩浆或岩浆岩,不会存在化石。【素养探究】
  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是揭示早三叠纪生物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如图是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1)(区域认知)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
提示:处于海陆交汇处。(2)(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反映的当时生物环境特征。
提示: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能力2 分析地球的演化历程
1.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的划分单位从大到小为宙、代、纪等。(1)前寒武纪:5.4亿年前,地球从没有生命到原始生命。包括三个阶段:(2)显生宙:充满生机的地球。
显生宙是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生物的阶段,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2.地貌和生物的演化特征:
(1)地貌的演化。(2)生物演化。【典例示范】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读图完成(1)、(2)题。(1)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层①中形成时地球上出现了海洋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④地质年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2)恐龙化石存在的地层是 (  )
A.② B.③ C.④ D.⑤【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1)结合地质年代表推测出各数码所在地质时期。
(2)结合地质年代表中各地质时期生物、地壳运动特征分析。【解析】(1)选A,(2)选C。第(1)题,①地层形成于太古代,地球上存在海洋。第(2)题,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地层—④。【补偿训练】
  下图是淘宝网上出售的什邡珊瑚化石商品。据此完成(1)、(2)题。                (1)珊瑚化石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
A.深海环境 B.温暖浅海
C.火山活动 D.静水环境
(2)什邡能够出售当地珊瑚化石说明什邡 (  )
A.地壳下沉 B.地壳上升
C.曾经是海洋 D.曾经是陆地【解析】(1)选B,(2)选C。第(1)题,珊瑚生长于温暖的浅海环境,地层中含有大片珊瑚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是一片温暖的浅海。第(2)题,什邡当地有珊瑚化石分布,说明当地曾经是温暖的浅海,有珊瑚生存。【素养探究】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生物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产生过程复杂,需要多种组合条件:首先要有丰富的可演化成生物用的多种有机物;要有供生物循环用的水分;要有生物生活必需的矿物质;要有维持生命呼吸活动用的氧气;还要有生物生活适应的温度。生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形成的、多种有机物间有序组合反应的结果。(1)(地理实践力)判断地质史上形成煤的重要时期,并说明理由?
提示:古生代的石炭纪。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2)(综合思维) 据图说出动、植物界生物演化的顺序,反映了什么规律?提示: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
A.寒武纪 B.奥陶纪
C.志留纪 D.泥盆纪
2.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解析】1选A,2选A。第1题,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寒武纪还没有鱼类的出现。第2题,鱼生活在水中,因此该地层形成时的地表是水域。
  读地层分布图,完成3、4题。
3.岩层①、②、③、④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反映浅海环境的地层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第4题,反映浅海沉积环境的是石灰岩。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5、6题。
5.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 (  )
A.②→④ B.②→①
C.③→④ D.③→①
【解析】5选B,6选D。第5题,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第6题,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煤炭是古生代茂密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 ℃,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
(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说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
【解析】第(1)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2)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方面获得气候变化依据。
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
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方法技巧】地质年代简化记忆
在平时对复杂的地质年代表进行记忆时可以简化成下表进行:
地质年代
地球上重要事件
新近纪
冰河时期,人类诞生,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古近纪
被子植物繁荣
侏罗纪
鸟类出现,恐龙和裸子植物繁荣
石炭纪
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蕨类繁荣
奥陶纪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荣
寒武纪
生命大爆发
8.5亿年
发生“雪球事件”
28亿年
第一次冰河时期
41.5亿年
地球上出现海洋
45.7亿年
地球形成
课时素养评价 四
地球的演化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3题。
1.水平地层 (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3.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 (  )
A.化石种类和数量
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
C.岩石的绝对年龄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水平地层反映岩石形成的关系和地壳运动,特点是下老上新,下面的地层形成的时间早。第2题,地层能够反映地层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第3题,确定地层的形成时间,要依据地层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下图是在山东沂蒙山区的费县、平邑县等地发现的裸露于山体中的化石。据此完成4、5题。
4.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  )
A.显生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第四纪
5.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 (  )
A.山地丘陵 B.高原盆地
C.平原谷地 D.温暖海洋
【解析】4选B,5选D。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温暖的海洋中。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质时期是指 (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第四纪
7.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8.该地质时期 (  )
A.联合古陆形成 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重要的成煤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解析】6选B,7选C,8选C。第6题,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第7题,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8题,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祼子植物繁茂,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10.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  )
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
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D.全球降水增加
【解析】9选D,10选C。第9题,冰期Ⅳ发生纬度最低,在四个时期中全球气温最低。第10题,第四纪冰期Ⅲ时期温度比现在要低很多。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北,气温降低,山地雪线降低,全球降水减少,冰川融化减少,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图1和图2,回答问题。(10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1)图1和图2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原为_________大陆。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解析】第(1)题,从图1看出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轮廓形状吻合,可以推测原先为一块陆地。第(2)题,科学依据要从地层及岩性、化石的连续性和相似性上回答。
答案:(1)一块 因为图1两个相邻大陆边缘相互吻合
(2)两个相邻大陆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因而说明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12.下图所示的是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地层按照由早到晚形成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和②是否属于同一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什么??
(3)图中最有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层是哪几层?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什么??
【解析】第(1)题,正常情况下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第(2)题,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同一地域,化石种类大体相似。第(3)题,中生代以来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繁盛,因此会存在该类生物的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恐龙的足迹分布在④和⑥地层中。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⑦
(2)不是 ①和②地层化石类型不同。
(3)④⑤⑥⑦ 有恐龙足迹化石。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019·汕头高一检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13、14题。
13.形成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 (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14.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  )
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解析】13选B,14选B。第13题,中华龙鸟化石产于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第14题,页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形成时该地地势较低,同时化石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形成时该地区水热条件较好。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5.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问题。
(1)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冷暖状况而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____。?
(3)就干湿状况而言,新生代就要以_________期为主。?
(4)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
【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全球气温平均值处于最冷的时间可以判断。第(2)题,根据图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冰期较短、间冰期较长,即温暖期的时间较长。第(3)题,根据图示的干湿状况,新生代正处于湿润一侧。第(4)题,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从冷暖状况而言,处于温暖期;从干湿状况看,处于干旱期。
答案:(1)震旦纪 石炭纪-二叠纪 第四纪
(2)温暖期 (3)湿润
(4)干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