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五章样题示范
情境:
材料一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材料二 海北站海拔高,约3 200米,年平均气温
-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思考: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解析】第(1)题,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
质多。海拔高,约3 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
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
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
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题,图1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
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
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
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
6:00。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
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
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
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
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6时左右。第(3)题,图2曲线
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案例评析
以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牧草不同物候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为载体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1)区域认知——水平3
通过对图中地表温度、气温、CO2释放速率的分析并结合材料 “土壤CO2的释放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知道该地土壤中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原因主要与草类茂盛、食草类动物少、降水少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以及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关。(2)综合思维——水平2
由图1可以看出,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原因是随着气温的升高与降低,微生物活动强弱不同的结果。气温高,微生物活动强,释放的CO2多,反之则少。(3)人地协调观——水平2
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山地植被野外考察
步骤一:选择考察地点
综合考虑自然植被的典型性、交通的便捷性和环境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学习所在地附近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步骤二:搜集相关材料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考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相关信息。步骤三:规划考察路线
根据“便捷、安全、植被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路线;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后确定考察线路。
步骤四:名师点拨、理论依据。1.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主要考虑山地的垂直高度、坡地的方位以及山地的倾斜度。
(1)在山地,温度从下向上降低,山愈高温度愈低;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但超过某一限度(这一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量高度),降水量又逐渐减少,或者以另一种降水形式出现。(2)山坡的朝向,如南坡和北坡因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不同,可以观察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差异。
(3)在山地,光照和风的条件也有所改变。所有这些变化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分布和形态。2.赤道地区山地的理想垂直带谱:步骤五: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绘制考察沿线植被的分布与变化简图。
(2)结合绘制的简图,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变化的原因,理解海拔差异对植被分布的影响。(3)比较不同坡向(阴坡、阳坡)植被分布高度和长势的差异,理解坡向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4)小组分工合作,撰写野外考察报告。课件8张PPT。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概览】 【素养纵览】 【学法通览】
1.主要植被类型与自然环境:
(1)主要植被: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森林、草原和荒漠是常见的自然植被,不同类型植被的主要特点不同,分布地区也存在明显差异。 (2)植被与环境:要运用辩证的观点理解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植被的生长主要与其所处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有关;同时植被对其生存的地理环境也存在明显的影响。2.土壤的形成:
(1)成土因素:土壤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明确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及时间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此外还要明确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2)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土壤垂直断面,包括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为加深对该部分认识,可在野外或者在校园内开挖一个土壤剖面,认识土壤剖面的结构。单元素养评价(五)
(第五章)
(90分钟 100分)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渍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据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第2题,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读图回答3~5题。
3.乙地的植被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4.造成丁地与乙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温与降水 B.地形与气温
C.地形与降水 D.人类活动
5.丙地植被具有的特点是 ( )
A.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B.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
C.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D.树叶为针状
【解析】3选C,4选A,5选C。第3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第4题,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温高,降水量多,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丁地少,热量条件较丁地差。第5题,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该植被的特征具有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的特点。
6.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解析】选D。图中显示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应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7、8题。
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8.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7选B,8选A。第7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8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②为 (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10.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9选A,10选D。第9题,沿图中③→②→①一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自然带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过渡特点。第10题,图中信息说明,森林与草原分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说明我国南方地区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大于北方地区,是因为南方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广,而我国季风区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的影响,因此其主导因素是季风。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2.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解析】11选D,12选D。第11题,水稻土是人类在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第12题,随着海拔升高,水土流失加剧,梯田中水稻土厚度减小,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水稻土养分增多,物质迁移速度变慢,化学过程强度减弱。
【知识拓展】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其中以江苏建湖一带为典型土质。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2019·温州高一检测)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完成13、14题。
13.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 (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14.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解析】13选A,14选C。第13题,黑土区,年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红壤区,水热充分,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肥力较低。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高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第14题,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一定有机质,发育为“年幼”土壤。
【补偿训练】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根据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完成(1)、(2)题。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根据题意“锰元素”为矿物元素,因此来源于成土母质。结合图形各自比重,比重最多的为成土母质。第(2)题,根据题意“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为有机质的来源,结合图形各自比重,比重最小的为有机质。
(2019·温州高一检测)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 )
A.洪积物、冲积物 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 D.冲积物、坡积物
16.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
A.黑土 B.红壤
C.寒漠土 D.冲积土
【解析】15选B,16选B。第15题,图中M处位于山坡处的凹凸位置,其上的径流沉积物在此因地形阻挡会有一定的堆积,本身亦有坡地沉积物堆积,因此该地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残积物、坡积物。第16题,N处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发育的土壤类型是红壤。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图)。据此完成17、18题。世纪金榜导学号
17.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强
18.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
A.水分条件变化
B.热量条件变化
C.农业类型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解析】17选B,18选A。第17题,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第18题,从青到黄再到白的分布规律,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补偿训练】
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2)对①、②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
B.②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
C.①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
D.②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生物的生长状况又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第(2)题,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因此①最可能为森林土壤,②为草原土壤,且②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因此最可能位于草场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高原东部。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20.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是腐殖质长期积累演化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解析】19选D,20选A。第19题,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第20题,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区域水系分布图中的M地附近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读图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甲为我国某区域水系分布图及M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材料二 图乙示意该区域治理前后植被覆盖情况。
材料三 图丙为该区域林区内气温与林区外气温的差值图。
(1)该区域属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_林区,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2)图乙反映了该区域植被覆盖情况怎样的变化?
(3)结合图丙谈谈植被覆盖率上升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分析其反映了森林的什么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M地地处东南丘陵区,属于东南林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第(2)题,据图可知,从1978年到2008年该区域植被覆盖情况从草地、灌木丛覆盖多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第(3)题,林区内外气温差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
答案:(1)东南 人工林 次生林
(2)从1978年到2008年,植被从以草地、灌木丛为主转变为以常绿植被为主。
(3)影响:常绿植被覆盖率高可使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气温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气温低。
作用:调节气候。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取利益的探险者。20世纪初,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三次进入中国四川省西部的贡嘎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和种子,将很多珍稀的园林植物引种到了英国。此后,贡嘎山的壮丽风光引起国际登山界的关注,但登顶难度远大于世界上所有8 000米级的山峰。1987年,我国在贡嘎山的海螺沟成立了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磨西镇位于海螺沟的沟口,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下图为贡嘎山局部地区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原因。
(2)从磨西镇到河流源头,树种的丰富度先升后降,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取利益的探险者。所以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因素是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珍稀植物和该地植物能够在英国存活(两地气候特征相似);读图可知贡嘎山纬度较低,海拔高,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变化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植被种类多;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贡嘎山海拔较高的部分区域气候温凉,与英国气候相似,便于引进植物存活。第(2)题,影响树种的丰富程度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沟口地区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为丰富,但植被种类少,主要考虑人类活动(根据材料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同时受地形抬升,降水增多,树种增多;海拔继续升高,水热不足,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树种减少。
答案:(1)贡嘎山的纬度较低,高差大,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显著,植物种类多。贡嘎山的较高海拔地带,气候温和湿润,与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似,利于植物引种。
(2)沟口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树种较少;随着海拔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小,降水增加,树种增多;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仅适宜耐寒树种的生存,所以树种减少。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岛上植被茂密,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的地带,这里的土壤源自河流冲积和火山灰沉积物,果蝇很少,从而使产出的苹果嫩绿而美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但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
(1)比较M、N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河流,N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以侵蚀为主,土层薄,土壤肥力差。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物生长更为茂盛,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更多,土壤更肥沃。第(2)题,土层变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的,保护土壤的措施主要是从植被保护、控制生产规模及游客数量,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M地土壤肥力大于N地。
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层厚度大;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水热条件更优越;且M地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故植被生长更为茂密,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土壤更肥沃。
(2)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
【等级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1选C,2选A,3选B。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00~2 000米,属于高原地形,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4、5题。
草地
类型
面积
/104
km2
土壤有机碳储量
(1982~1988年)
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1~2012年)
土壤有机碳密度/kg C·m-2
碳储量/PgC
土壤有机碳密度/
kg C·m-2
碳储量/PgC
草甸
草原
17.25
5.80
1.00
6.65
1.15
典型
草原
28.96
3.31
0.96
3.41
0.99
荒漠
草原
12.56
0.70
0.09
0.27
0.03
总计
58.77
3.48
2.05
3.69
2.17
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5.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解析】4选A,5选D。第4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5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1)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2)试推测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的原因。
(3)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冬季最低。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率上升。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叶落,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第(2)题,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第(3)题,根据材料,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率又出现峰值。
答案:(1)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
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
(3)4~5月份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