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我的回顾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桎梏( )( ) 真知灼见( )
毋庸置疑( ) 吞噬( )
内疚( ) 夭折( )
[答案] zhì gù zhuó wú shì jiù y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塞 强
2.语境辨析法
Kinect人脸识别技术拥有如此博闻强识( )的本领,它能区分不同玩家、快速识( )别玩家的身份,从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体验,比如记住你上次听过的歌曲,或者最近玩过的游戏。
[答案] 1.sài sāi sè qiáng jiàng qiǎng
2.zhì shí
二、写对字形
[答案] 遂 邃 晰 皙 弊 敝 胃 胄 坦 袒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以至·以致
两者都是连词,都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某种结果。
“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多用于人们不希望的结果。
(2)中止·终止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侧重于“中”,指从中间停止,可能继续,表示事情未做完。
“终止”指结束;停止。侧重于“终”,最终停止,过程结束,表示事情全部结束。
2.明确词义
(1)真知灼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毋庸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满意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聚精会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畏缩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确而透彻的见解。(2)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3)非常满足。(4)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5)因为害怕或有所顾虑而退缩,不敢前进。(6)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远见卓识,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远见卓识—真知灼见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 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地存在着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刚性杆、截段等等)的关系,________。
A.这种原始观念也就是大概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B.这种原始观念也就是大概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对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C.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对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D.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D [根据状语“大概”的位置,排除A、B两项;此处强调关涉及范围,用“关于”,排除C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12岁到16岁这段时间,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和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和微积分原理”并列不当,“基础数学”和“微积分原理”是包含关系,应改为“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
[资料链接]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在67岁的时候,应一位编辑的邀请写了一篇《自述》。课文即选自这篇《自述》。与那些写作自己一生的科学之外的事件的自传不同,爱因斯坦几乎只谈到自己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课文编者删除了《自述》原文中一些表达作者对物理学与哲学观点的段落,这样使得文章“传记”特色更加鲜明,更利于同学们学习与理解。
自 传
自传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写自传,要注意以下特点:首先,自传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其次,还要向别人明确传递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人读后留有印象;最后,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
[文本鉴赏]
爱因斯坦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的人生观念和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说明了人不仅仅要靠物质来活着,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对大自然、对科学进行不懈的探索。同时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否定了宗教,批判了当时的教育制度。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宗教 ②物理学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问题。
1.“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中“希望和努力”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追逐是毫无价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希望和努力”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者认为,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的,不应该把追求物质利益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必须追求人生的价值,争取为人类、为社会多作贡献。
2.通俗的科学书籍对爱因斯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束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②脑海里充溢着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③认识到国家的谎言。④引起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可以说,通俗的科学书籍给了爱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启蒙,而由此产生的怀疑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3.怎样理解“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探求客观物质世界、追求真理的“最高目标”已在“我”心中慢慢扎根。
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问题。
4.“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中“性质完全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往的“惊奇”是对具体可感现象本身的惊奇,而这里的“惊奇”是对抽象的内在规律的客观存在的惊奇,已经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
5.12到16岁这段时间的学习对爱因斯坦以后的科学研究有着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阅读、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他熟悉了基础数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所有这些,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
6.“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这是爱因斯坦在形容自己面对数学和物理两种选择时的形象说法,显示了他的机智、幽默和睿智,为下文讲述自己为什么选择物理学做了铺垫。
7.作者对教育方式的评述反映了他对传统教育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教育方式无视教育者的身心状态,违背教育者的兴趣,用生硬的方法进行灌输,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不但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天性,毫无求知的乐趣可言,而且使他们变得孱弱甚至病态。
四、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8.你从《华罗庚》、《罗曼·罗兰(节选)》、《我的回顾》这三篇传记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教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对事业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点是三位传主的共同特点。
(观点二)科学家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学者必须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从《华罗庚》一文中得到的教益。
(观点三)环境对受教育者有深远的影响,要珍惜我们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从《罗曼·罗兰(节选)》一文中得到的教益。
(观点四)不迷信权威,勇敢怀疑,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从《我的回顾》一文中得到的教益。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第一人称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重在突出爱因斯坦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变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可以说,本文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的个性特征。还在少年时期,爱因斯坦就表示了对于宗教信仰的怀疑,这种怀疑精神一直是后来人学习的榜样,并且,他自己还确立了自己求真的思想。这些,如果不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读者将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写作指导
巧妙判断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事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己》中的“我”只起事件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有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我”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件就不能写进去了。
3.迁移运用
请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手指为写作对象,写一个小片段。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家好,我是食指,我长得不算窈窕,曲线强硬,可是,少了我却不行!
我最讨厌的是中指,他好像是我们五兄弟中的老大,成天好吃懒做;有什么好东西,总是他先碰到;遇到什么事,他就当个扶衬,总让我和拇指大哥出力,总让我去冒险。前几天,主人在切菜,中指这个懒人,让我打头阵,结果我受伤了。事后,我去找中指说理,他却爱理不理。
不过,我要向拇指大哥学习。看,他默默无闻地为主人工作,从不抱怨;中指对他发号施令时,他也从不抱怨。这一点,我确实不如他呀!
呀!看我这黄鱼脑袋,差点忘了。最近,我们正在举行一个“金手指”大奖赛,大家一定要支持拇指大哥哦!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突破限定,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宗教观念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人,大多数人崇奉的是有定论的宗教观念。但是,爱因斯坦摆脱了宗教的影响,对所有权威、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可以说,这是他成功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将扼杀人的创造性;敢于突破限定,勇于怀疑成规,将激发人的潜能。
【应用角度】 “质疑”、“挑战权威”、“挣脱束缚”等。
2.素材应用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人、群体、社会,只有在质疑声中才能不断前进。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质疑精神,便会如同衰草般一日日枯萎下去;一个群体没有了质疑精神,只会在历史长河中裹足不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了质疑精神,必将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像死水一般永无生机……
细细回想,哪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不是由于质疑精神的推动?正是因为爱因斯坦对宗教观念大胆质疑,才使他走向了科学的道路;正是因为爱因斯坦没有迷信于所有权威,才有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科学发现。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大胆的质疑,怎么会有伟大的爱因斯坦的发现!
让我们以无畏的勇气和理性的判断为指引,大胆地质疑吧!相信,我们定能更快、更好地接近真理。
[群文阅读]
导读:作者用“奇迹”二字来评价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成就,绝对不为过,甚至可以用“神话”来形容。正是由于爱因斯坦革命性的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空、时间、光和物质的理解方法,才有了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不愧于“伟大科学家”的称号。在赞颂爱因斯坦伟大的同时,还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律己之严,她客观,她公正不阿地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就是居里夫人。让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为人类发展而做的一切。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作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地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而不可收。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地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内,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驱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悼念玛丽·居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5年11月在纽约居里夫人悼念大会上的凭吊演讲
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地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推荐阅读篇目:
1.《从爱因斯坦的成功看教育的局限》(钱沛璋)
2.《科学的颂歌》(爱因斯坦)
[诵国学经典]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成长启示]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成长启示] 本段文字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课件62张PPT。第二单元 传记8 我的回顾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我的回顾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博弈于市场的券商逐利本________,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借鉴。
②针对日方炒作我军舰火控雷达锁定日舰机一事,军事专家分析,为避免遭到突然袭击,打开搜索雷达和导弹火控雷达,从应对威胁的角度来说,我方进行瞄准锁定是________的。
③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工程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________。国家对抗旱工程的投入绝对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A.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毋庸置疑
B.毋庸置疑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C.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毋庸置疑
D.无可厚非 毋庸置疑 无可非议
A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虽然精彩绝伦的C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但那跌宕起伏的过程、充满血性的身影、顽强拼搏的精神依然闪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先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的确,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
D.施特恩评论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不放弃今后的一切科学活动,一个公务人员可以退休,一个有才智的人却不会退休。”
C [A项,搭配不当,“顽强拼搏的精神”与“闪现”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可以将“而对……被忽视”改为“而常常忽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D项,不合逻辑,多了一个否定词,应去掉“不放弃”中的“不”。]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爱因斯坦给人一种在政治上非常天真幼稚、____①____在科学问题上____②____非常固执的印象。不过我不认为他真的如此天真,他是个非常高明非常复杂的人。他____③____看上去比较单纯,____④____他直截了当地深入问题的本质。____⑤____你没有接受这种从本质上探讨问题的方式,你____⑥____会觉得他太单纯。他无疑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而
也
/
所以
虽然
但
B
还
/
因此
于是
即使
也
C
/
又
只是
因为
如果
就
D
既
却
何况
/
只有
才
C [我们可根据某几项的句子关系,确定关联词,然后采用排除法解答。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⑤⑥句很明显是假设关系,这就排除了A、D项;④所在句子和前句形成因果关系,且前果后因,故此处使用“因为”合适,这又排除了B项,最后选出C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②因为知识都是有限的
③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④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A.⑤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④⑤ D.⑤②①④③
D [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说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放在最前面,起一个总括作用。②①④环环相扣,是解释原因,③是总结句,放到最后。]
5.下面语段中有四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加以改正。
①爱因斯坦是最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内作出了重大贡献,④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相对论”。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⑤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21年,⑥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处语序不当,应改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第④处搭配不当,应改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相对论’”;第⑤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或“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第⑥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或“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选择两处回答即可)
6.请以“自由”一词为主题,重组爱因斯坦《我的回顾》中的这句话,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了需要鼓励以外,自由是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的主要需要,现代教学方法还没有把这株脆弱的幼苗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后,在此基础上探索统一场论,提出过许多版本。1929年,____①____。29岁的青年物理学家泡利对爱因斯坦说:“你这个理论是纯数学的,与物理现实无关。在一年内你会放弃。”果然,不到一年爱因斯坦就放弃了这个新版本。他又提出了两个更新的版本,____②____。 爱因斯坦终于公开认错,他对泡利说:“到底还是你对!”____③____,体现出了他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提出一个新的版本 ②但都宣告失败
③大科学家能够向年轻后辈公开认错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王玉新 赵伟
爱因斯坦的人生在我们今天看来称得上是辉煌的,但他却是孤独的,他一辈子常常生活在孤独感中,他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赞颂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伟大神奇,不只是宇宙空间的飞行和研究,就是在计算机领域,信息的存储,也都离不开他的理论,但在相对论刚刚创立的时候,他却为了他所追求的真理,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
1920年,更大规模的敌视行动开始了。柏林大学的学生在爱因斯坦讲课时蓄意捣乱,爱因斯坦愤然离校。后来,柏林出现了一个专门攻击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魏兰德组织,他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收买科学家,辱骂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被视为危险分子,周围充满了敌意,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勒纳也对爱因斯坦进行恶毒攻击,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被迫离开了柏林。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4月1日,德国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最享有盛名的、堪称国之瑰宝的院士爱因斯坦,5月10日午夜,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书籍被投进柏林国家歌剧院广场中央的火堆里,后来,一位从柏林来的朋友给爱因斯坦带来一本棕色封面的画册,画册的第一页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幅照片,并附有罗列罪行的说明文字,文字下面的括弧里有4个小字:尚未绞决。
他的祖国抛弃了他,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抛弃了他,他成了一个孤独者。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另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似的对他表示的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下脚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自然被他拒绝:“不,我没有时间。”画家坦率地说:“但是我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
爱因斯坦回答:“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爱因斯坦遭受了沉重打击,不时流露出孤独感伤来。特别是当他看到自己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时,他自责不已。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自然的语言,也是心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虽然是科学天才,但不善于交际,因此得不到朋友甚至亲人的理解,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
B.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位成功的幸运儿,不值得人们如此推崇、爱戴;所以他从来都是无法理解人们如此关注、突出他的做法。
C.爱因斯坦在百年前创立的相对论至今无人企及,但作者在本传中不重点写他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是着意写了他的孤独。
D.爱因斯坦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科学研究,为了事业的成功,他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分散精力去注意、从事人际的交往。
A [根据第2段中“他却为了他所追求的真理,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这个信息,可见他陷入孤独的原因并非“不善于交际”。]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这说明他为了追求关系,把自己置于孤独的境地。
B.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物理学界、哲学界和政治势力,引起传统观念与势力的阻挠、排斥和反对,爱因斯坦被视为危险分子,周围的人对他充满了敌意。
C.希特勒执政后,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普鲁士科学院开除了他,烧毁了相对论的书籍;附有他的“罪行”的画册注明他是“尚未绞决”者;魏兰德更是疯狂,居然在报纸上说“要杀死爱因斯坦”。
D.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使他的名字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认为十分深奥,永远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受到这种关注,与众不同。
B [ A项,“为了追求关系”应为“为了追求真理”。C项,魏兰德的疯狂言行发生在希特勒执政前。D项,错在“他对这种现象困惑不解,认为十分深奥”,“十分深奥”应指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10.你认为文章结尾写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所说的心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温暖”:①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②成就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理解。③爱国的民族情结。
“痛苦”:①被自己的祖国抛弃。②科学成就不能得到理解。③科学成果却被利用给人类造成了灾难。④至死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