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与地坛(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炫耀( ) 亘古( ) 坍圮( )( )
窸窣( )( ) 譬如( ) 灼烈( )
恓惶( )( ) 福祉( )
[答案] xuàn gèn tān pǐ xī sū pì zhuó xī huáng zh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剥 宿
2.语境辨析法
热乎乎的粥落到胃里,不是很满,但很熨( )帖,仿佛用熨( )斗烫平了所有的突兀,舒服极了。
[答案] 1.bō bāo sù xiǔ xiù 2.yù yùn
二、写对字形
[答案] 竞 竟 遏 竭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滑稽·幽默
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
“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2.明确词义
(1)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2)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3)指生活悠闲自在。(4)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譬(p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yùn)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韵。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熨(yù)帖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意蕴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________。
A.死是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
B.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C.死是一个会降临的必然节日
D.死是会降临的一个必然节日
B [根据多层定语的排列要求,数量词一般在动词前,“必然”是修饰“降临”的,故选B。]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抢购题材的风潮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样我就不用抢购题材的风潮了”中成分残缺,应改为“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
[资料链接]
与疾病抗争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京潜心于文学创作。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等。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主题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城区北部。一九四九年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作者在“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文本鉴赏]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通过描写地坛的景象和与园神对话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给予自己人生滋养的无限感激,抒写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透彻感悟,表现了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精神。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慈祥 ②真挚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4段,回答问题。
1.第1段写园子里的冷落荒芜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园子里的荒凉景象,一方面照应了“废弃的古园”,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渲染作者心境的作用,为下文写自己的思想奠定基调。
2.“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5~7段,回答问题。
3.作者为什么形象详尽地描写园子里的小动物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它们虽然卑微,但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各自故我的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
4.第7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概括来讲,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三、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5.第1~5段,在人称运用上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段中,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叙说园神与过去在地坛的“我”的对话。但在对话告一段落时,作者又对此发表评价。所以“你”指的是过去在地坛的“我”。这样写既容易把读者带进当时那个环境,又能让读者跟着作者对此做出冷静而理智的评价。
6.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静想中,“我”终于明白了:人生就是这样矛盾重重,既有苦难,也有快乐,应坦然面对这并行而来的考验,因为这些罪孽与福祉都是人们必须去面对的。
四、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评价史铁生的散文“如太阳迸发,却是冬季的中原,那种冷冽乃至苍白的阳光,打在脸上,令人焦灼”。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赞同这种看法。《我与地坛(节选)》中探讨的主要话题是“生与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然以“节日”称之,但让人直视生命的真相,这种开解如冬日阳光,虽有抚慰之意,却也有沁骨的冷冽。
(观点二)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与地坛(节选)》中呈现的画面多是残破却充满生机和野趣的,其中对生命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作者直面自己残缺的坚强,能给人启迪和温暖。虽然生活是残酷的,但能坦然面对不幸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不虚度不逃避,已足够鼓舞和温暖人心了。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景物描写
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等等。总之,作者笔下的景物快乐自在、祥和安逸,表现了作者热爱眷恋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
2.写法指导
景物描写生动传神的技巧
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3)要体现地方色彩。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3.迁移运用
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景物作描写,注意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描绘“有我之境”。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信步来到桂树下,仔细端详着那娇小玲珑的桂花。在秋雨的滋润下,挂满枝头的花朵更显饱满圆润。它们有的把自己藏于绿叶丛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像含羞的女子;有的迫不及待地从枝叶中探出脑袋,像顽皮搞怪的孩童……微风吹来,朵朵桂花禁不住风儿的盛情邀请,挣脱了树枝,在空中蹁跹舞蹈。我站在桂树下,任由花瓣飘落于我的发间,逗留在我的肩头。这一刻,我闭上眼,屏气呼吸,只想让桂花的香气沁入我的心间,融入我的血液……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在苦难中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
命运许多时候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因病致残,他摇着轮椅,徘徊在荒芜的地坛。他想到过去,想到现实,想到母亲,想到生命,想到欲望……挣扎、求存和奋斗战胜了绝望、懦弱和苟且。最终,他用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对“什么是生命”、“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做出了哲学的思考和回答,用残缺的人生写出了最智慧的文字,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应用角度】 “苦难”、“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等。
2.素材应用
史铁生曾在《给盲童朋友》中写道:“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局限的过程。这便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遇到了人生的弯道。当他意识到他的梦想被残缺的身体限制,人生的所有光彩仿佛都与他无关时,他消极过,彷徨过。但最终他选择加足马力,藐视痛苦。在人生的这个“弯道”上,史铁生以一次完美的超越赢得了这场比赛,获得了他独有的幸福。试想,如果史铁生在面对人生的“弯道”时没有直面挑战,而是选择了畏缩不前,那么他终将被对手超越,也无法在人生的跑道上活出自己的精彩。一个成功的人即使在人生的“弯道”处遇到强劲对手,也一样可以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超越对手。
[群文阅读]
导读:史铁生的肉体虽然已经走了,可是灵魂却在文字中飞翔,更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飞翔。面对肉体上的折磨,史铁生没有气馁,在想明白了一切之后,他的灵魂开始飞翔,开始远行。史铁生面对病痛的坚强以及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一座“精神的灯盏”,他有关生死的训言和他揭示的生活真谛,指引着无数人前行。
这世界需要你
——寄给行走在天堂路
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
史铁生先生:
可能这封信有些迟了,但我依旧忍不住提笔。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世人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因为你的文字让陷入绝望的人们感到振奋。“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当我第一次在《我与地坛》中读到这句话时,干涸的心灵瞬间便被哲思的雨水打湿。你是否知道,你的这一份死亡之托使多少人再次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你是否知道,你的这一份不经意的豁达,使多少人再次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死亡永远不是人生的目的,你是否知道,你那一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激励了多少人微笑着去迎接生活,你自然不知道,因为你总不去想自己给人们留下了什么,你只是在心灵地坛之中默默为人们点亮一盏明灯。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用笔点亮当代人心灵的红烛。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当我在《命若琴弦》中读到你借老瞎子之口抒发的人生感慨时,那一座座心灵的古钟,再次迸发出了金石之声。“人生就是一根琴弦,抚紧了弹好了就行,不必去管那无字的白纸。”是啊,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如果沙漠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人生如果只求得两点一线的安宁,就会失去魅力。就如同你自己一般,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坐在了轮椅上”。人生于世,活着必然会有缺憾,这一份生活的悲苦,虽不像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那样永远承受着悲惨的命运,但是却足以困扰在无数现代人的心头,而这世界的幸福在于我们有你,你宛如那智慧的哲人,拿自己的哲思热情拨弄人们心头的迷雾;左右无路可走之时,总要闯出一条路并在不断的行走中圆满成长。这世界需要你,你这喧嚣时代永远的风向标。
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为浮华的世界注入了一丝安静。是啊,时代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向前奔去,就连那地坛也不再安宁,想必你也曾苦恼过,也曾彷徨过,然而你的双眸依然坚定,与其在地坛里寻找安静,莫如安静地寻找地坛。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使当代《史记》变得温暖而厚重。
你并没有离开,正如你自己所说:“太阳每一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朝阳,当它走下山收尽苍凉残照之时,又是它爬上山巅,在另一面布散朝晖之际。”你依旧布散着朝晖,这世界依旧需要你的温暖。
这世界需要你,我们感谢您!
——你的万千读者之一
他到地坛那里去了
——痛悼史铁生先生
⊙厚 夫
史铁生走了,我宁愿相信他是到地坛那里去了。他曾在《我与地坛》中写过:“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是的,那个曾经在风雨沧桑中等待了他四百多年的地坛,终于把他召回去,让他一生都煎熬的灵魂到天国中安详地休息去了。
史铁生走了,他的灵魂升天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刚刚从插队的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村返城不久,他就摊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成为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那时,他才仅仅二十多岁。这可是一个生命开花的季节啊,他的青春之翅怎就这样突然地折断了?从此,尘世间的一切物欲贪婪与他无关,一切荣华富贵也与他无关;从此,他终日与轮椅为伴,艰难地挣扎在生存的道路上。毋庸讳言,这已经不是一个活得很累、很苦的问题,而是捍卫生命质量的问题。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当有一天他摇着轮椅闯进地坛这个废弃了几百年的古园,当他阅遍古园斑驳的历史遗迹与草木风物后,他的心情豁然开朗。
在认识了地坛这位怜悯万物的特殊朋友之后,在想明白了生是生命的偶然、死是生命的必然归宿之后,在弄清楚人的生存还要靠精神之后,史铁生开始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他的身体虽然终日成为轮椅的寄生物,可是他的灵魂却开始远行,开始飞翔。他在温馨的回忆与镇定的玄想中开始了一发不可收的文学创作……
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很少涉足户外的阳光,而在轮椅上表露出对于精神性生命存在一种更为直接的沉思。1991年,史铁生在宁静与安详中发表了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作家韩少功先生曾说过:1991年的中国文坛,即使再无其他作品,单史铁生的一篇《我与地坛》就能撑起中国文坛的朗朗天空。
然而,肉身的史铁生仍要承受外人无法想象的生存之痛、生命之痛。这些年,我经常听到他身体时好时坏的消息,总是为他捏一把汗,暗自为他加油、鼓劲,愿他虽然痛着但还仍然坚持活着,愿他创作出更多涤荡尘世间灵魂的佳篇力作。可是,上帝在照顾他时实在是太累了,他打盹的间隙,那个等待了他四百多年的古园——地坛就实在不忍心史铁生肉体的苦难煎熬,就召他回去了。
其实,早在二十来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对这种情形曾有充分的心理预期: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我想,地坛最后下定决心是2010年岁末那天的凌晨时分,专门安排了一场唢呐声把史铁生接回去了。史铁生实在是太劳累了,就让他安静地休息吧!
史铁生的肉体虽然已经走了,可是灵魂却仍在文字中飞翔。就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开始那永远的怀念吧!
(有改动)
推荐阅读篇目:
1.《老海棠树》(史铁生)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3.《合欢树》(史铁生)
[诵国学经典]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明理知义] 凡事没有始终平坦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在艰难困苦中坚定纯正,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成长启示]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区别。人生路上艰难和困苦虽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忍和正直的心,就能将其转变成平坦的大道。
2.天地不交,否。天地交,而万物通。
[明理知义] 天地之气互不交通,万物不生,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气相交,万物才能生长,世界才会亨通,这就是大吉。
[成长启示] 互联互通,敞开心扉,拥抱开放,拒绝零和思维,追求平等包容,才能点亮人类文明的星空。做人做事都要学会沟通,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对象和环境,沟通的内容要与对方的知识水平相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课件54张PPT。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我与地坛(节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只猕猴优哉游哉地逛进南安华侨中学,它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又蹦到教室门口东张西望……最后攀到一棵百年老榕树上,摆出各种姿势配合同学们拍照。
②VR,即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简称,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其通过用技术打造一个三维立体的模拟空间,并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反馈,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大呼过瘾。
③面对董事会的经营任务,不少基金公司总经理,尤其是一些新基金公司和小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直叹“位置朝不保夕”。
④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⑤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⑥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A [①优哉游哉:意为悠闲的样子。指生活悠闲自在。②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③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④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这里是望文生义。⑤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不合语境。⑥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贬义词。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
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蜂窝”。
D.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
C [A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B项,语序不当,“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与“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应互换位置。D项,句式杂糅,“据”和“显示”保留其一。]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C [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4.下面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此段文字意蕴丰厚,阅读后请根据要求答题。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文段中史铁生说自己“头一次意识到”,表明突然读懂了母亲。他读懂了什么呢?文中语言深沉含蓄,如果现在母亲就站在他面前,请你替史铁生拟写几句对母亲直抒胸臆的话。(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读懂了母亲的关爱和无私的付出。
对母亲说的话:您为我受尽煎熬,我现在才明白您无私的付出,您倾注的爱震撼着我的心!为了您,我一定要活出尊严来!
5.请以庄子、屈原、史铁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庄子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铁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6.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以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其坚强面对不幸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人。请你写出他的一部(篇)作品的名称,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与地坛》 残缺的身体与健全的心灵交织出的是绚烂的人生。他用文学超越一己之生命苦难,又以苦难点亮他人的心灵之灯。
7.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__________________,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解析] 要注意“春、夏、秋、冬”的顺序,所填语句要与上下文的句式和内容保持一致。
[答案] (示例)秋天是黄昏 秋天是大提琴 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不管坐在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变成声音,如空谷回响。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最终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最终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不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过那一篇《我与地坛》之后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批评了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A [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
9.综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层次,找出地坛的“安静”的特点,分点作答。
[答案] 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10.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根据文意,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表明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
[答案] 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