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5 《离骚》(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5 《离骚》(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07:59

文档简介

15 离骚(节选)
一、读准字音
修姱(  )     羁(  )     揽茝(  )
侘傺(  )(  ) 芰荷(  ) 谣诼(  )
溘死(  ) 方圜(  ) 攘诟(  )
岌岌(  ) 謇朝谇(  ) 延伫(  )
[答案] kuā jī chǎi chà  chì jì zhuó kè yuán gòu jí jiǎn zhù
二、辨识通假
(1)偭规矩而改错 (    )
(2)进不入以离尤兮 (    )
(3)忳郁邑余侘傺兮 (    )
(4)芳菲菲其弥章 (    )
[答案] (1)错,通“措”,措施 (2)离,通“罹”,遭受 (3)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4)章,同“彰”,显著
三、一词多义
(1)度
(2)修
(3)信
(4)相
(5)反
(6)善
(7)固
(8)虽
[答案] (1)名词,法度、准则 动词,揣度、推测 (2)动词,整理 名词,这里指高洁的品行 (3)副词,确实、真正 动词,信任 形容词,真实,诚实 (4)动词,看、选择 副词,互相 名词,宰相,丞相 (5)动词,回头 形容词,相反、对立 动词,背叛 (6)动词,擅长 动词,崇尚,向往 形容词,好的 名词,好事,好的行为 形容词,友善,交好 动词,通“缮”,修治 动词,做好,处理好 动词,羡慕 (7)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 形容词,顽固 (8)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
四、词类活用
(1)屈心而抑志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余冠之岌岌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余佩之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哀民生之多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謇朝谇而夕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前圣之所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亦余心之所善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动用法 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2)为动用法 为……而死 (3)使动用法 使……加高 (4)使动用法 使……增长 (5)为动用法 为……悲伤 (6)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在晚上 (7)形容词作动词 看重,推崇 (8)形容词作动词 崇尚,向往
五、古今异义
(1)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动词,认为。
(4)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浩大。
(5)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改正错误。
(6)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7)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答案] (1)善于取巧。(2)艰难困厄。(3)把……作为。(4)荒唐,没有准则。(5)改变措施。(6)随水流而消逝。(7)修长分散的样子。
六、文言句式
(1)謇朝谇而夕替。(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吾知其亦已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余冠之岌岌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余佩之陆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 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2)宾语前置句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
(3)定语后置句 加高我的帽子,使它高高耸起啊。
(4)定语后置句 增长我玉佩的带子,使它修长飘逸。
(5)被动句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爱国抒情诗《离骚》。
其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所以屈原得到广泛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楚 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文本鉴赏]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地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和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热爱光明、憎恶黑暗的高尚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
离骚(节选)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政治遭遇 ②高洁的品行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
1.第1段,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羁兮,朝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请结合诗歌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人投机(“众女”“谣诼”);②君王“不察”;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问题。
2.第2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悔”的意思是追悔(反省),悔恨。它与“未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未悔”是表示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在结构上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辞。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诗人为何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喻指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并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无悔于选择。
4.《离骚》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离骚》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形象
特征
诗句
外部形象
佩戴香草,高大正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鲜明的思想性格
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卓绝不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三、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5.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赞同。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便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也还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观点二)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该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才有希望。另外,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在楚国实现,还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施展。抱石沉江,是一种愚忠的表现。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手法
在《离骚》中,作者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两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的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2.写法指导
比喻手法“三注意”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我们在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时,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2)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做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不注意这一要求,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导致喻体不当。
(3)要注意思想感情。设喻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善良美好的情怀。
3.迁移运用
请以“关爱”为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人说关爱像那绵绵的春雨,让我们聆听春的讯息,悄悄把幸福期待;有人说关爱像那汩汩的清泉,把最纯最真的情感融进我们的心田。其实,关爱无处不在。关爱是一副拐杖,扶着你前进;关爱是一盏明灯,照亮你未来的道路;关爱是一个导航仪,指引你人生的道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关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当然,关爱不是单向的,它是相互的。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忠贞之魂不朽
他对国家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芙蓉、芰荷为衣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社会里,“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
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
诗人,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于是,屈原,就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应用角度】 “执着”、“忠贞”、“爱国”、“民族精神”、“生与死”、“忧国忧民”等。
2.素材应用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度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唯有深度阅读,才能涤荡心灵。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群文阅读]
导读: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屈原是一座纪念碑,他站在河流的源头,惠泽着千秋万代;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屈原是一面旗帜,他以自己的陆离长剑和纵身一跳,划清了清流与浊流。一个浪漫灵魂造就了一篇篇不朽的文章。屈原处处不合时宜,但却始终不悔,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一个中国文人理想中的偶像。于是,在后人眼中,他不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个被无数代有气节的文人赋予了各自精神、深深崇拜的图腾。
戴着花冠的诗人
当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着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却能在黑暗中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富强,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合二为一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来到汨罗江畔。
江水。清风。香草。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浪漫: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灵魂融入风里,留下一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
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于是他毫不吝惜,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永别之前也能作诗,屈原应把告别作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一个交代,可是他的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
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照亮了黑暗的路。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始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中轮回着,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在作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挥洒笔墨,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书写浪漫和执着。
生命的弧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哦,屈原,是你吗?吟唱着这忧伤的歌,两千年前在汨罗江畔你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美的弧线……
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但终究不能淡褪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
是的,上苍把这条诗的河留给了你,也把楚国的民心留给了你。你说你没有看见商於六百里富饶之地,而看见的是秦昭王邪恶奸诈的眼睛——“怀王啊,”你不禁呐喊,“你岂能如此轻信张仪?何苦对我避之唯恐不及?”你说你没有看到楚国廉洁清明的“美政”,而看到的是靳尚贪婪嫉妒的面庞;政坛黑暗,官官相护,贪婪无比,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不,这不是你所想要的。昏庸的楚怀王啊,何时才懂你这颗赤诚之心?但,你没有消沉,你矢志不渝。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任何心意,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你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努力着,你最后的抗争!
你,行走在沅湘江畔,形容枯槁,长发披肩,漠然无情。是的,那是因为你看不见未来和希望,你绝望了,期望以死来作最后的证明!但,怎奈楚国江山风雨飘摇?你,已无力挽回。
自张仪到楚拆散齐楚联盟,宠妃郑袖受贿后花言骗得楚王放走张仪,你,绝望了;自怀王一意孤行独赴楚国会盟而客死秦国,你,就彻底绝望了。
投身汨罗江,是你唯一的选择。这生命的弧度,纵然无奈,却是另一种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
推荐阅读篇目:
1.《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2.《我眼中的屈原》(选自瑞文网)
3.《永远的屈原》(选自学习啦网)
[积文化常识]
1.朕:朕是第一人称,即“我”的意思,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此外,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及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的越南的古代君主也自称朕。
2.庚寅: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把天干、地支按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7年称“庚寅年”。传统的纪日也是天干地支记,也是甲子、乙丑……循环下去,六十日一循环,所以也有庚寅日。
[诵国学经典]
1.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明理知义] 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得到修养;修养身心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成长启示] 人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才能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
[明理知义]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成长启示] 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要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由家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课件78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5 离骚(节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离骚(节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C [A项,“错”通“措”;B项,“章”同“彰”;D项,“离”通“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本来
B.何方圜之能周兮 周:合
C.及行迷之未远 及:等到
D.苟余情其信芳 苟:只要
C [C项,及:趁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余佩之陆离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哀民生之多艰 D.屈心而抑志兮
C [C项,为动用法,A、B、D三项为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 [A项,“固然”句中指“本来如此”;B项,“流亡”句中指“随水流而消逝”;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
5.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B [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6.名句默写。
(1)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节选)》中,描写诗人喜好修养美德、自我约束,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4)《离骚(节选)》中,写诗人怨恨君王(楚怀王)过分荒唐昏聩,轻信谣言而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4)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7.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辉。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屈原,请你建立一个介绍屈原的专题网站。请说说你的网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专题网站包括: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的作品及其介绍,屈原“美政”思想简介,屈原的诗歌特色介绍,屈原的相关评价,研究屈原的图文音像资料等。
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实际上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__①__,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__②__,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__③__,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以屈原的姓氏为背景,介绍了屈原是芈姓屈氏。所给三个空,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与楚王同姓不同氏;第②处,结合前后内容可知,应该是强调姓、氏有别这一点;第③处,通过后面列举的氏可知,应该是突出大家熟悉的氏有很多这一点。
[答案] ①他与楚王同姓不同氏 ②姓、氏有别 ③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意思正确即可)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
涉 江(节选)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的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C [应是表现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
10.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①,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②泥而不滓③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屈原列传》)
【注】 ①惨怛(dá):内心悲痛。②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③滓(zǐ):污黑。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A [将这段话放入原文中,通读后可大致弄清其意思,“濯淖/污泥”是一个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皭然/泥而不滓”中,“皭然”与后面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战国时楚国官名。后人因屈原曾经为楚怀王左徒,也用以指屈原。
B.宾客:①客人的总称。②指以宾客之礼相待。③春秋、战国时多用来称他国派来的使者。④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⑤东汉以后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一种称谓。⑥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C.《离骚》:屈原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作品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赋”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D.帝喾:姓姬,号高辛氏,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代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C [应是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B [B项,理解错误,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为”,写作;“莫”,没有谁;“伐”,夸耀;“称”,运用;“容”,被容纳。
[答案] (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君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君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妄加改动,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为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开端,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练,用词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得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像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