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7 《汉魏晋诗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7 《汉魏晋诗三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10:12

文档简介

17 汉魏晋诗三首
一、读准字音
迢迢(  ) 皎皎(  ) 机杼(  )
慷慨(  ) 子衿(  ) 呦呦(  )
鼓瑟(  ) 吹笙(  ) 三匝(  )
吐哺(  ) 羁鸟(  ) 暧暧(  )
樊笼(  )
[答案] tiáo jiǎo zhù kǎi jīn yōu sè
shēnɡ zā bǔ jī ài fán
二、辨识通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
[答案] “掇”通“辍”,停止
三、一词多义
(1)适
(2)当
(3)得
[答案] (1)动词,迎合 动词,出嫁 动词,依照 副词,刚才 (2)副词,应当 动词,承担 副词,一定、必定 (3)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 动词,配合
四、词类活用
(1)对酒当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瑟吹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去日苦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暧暧远人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唱歌 (2)名词作动词 弹奏 (3)名词作状语 向南 (4)形容词作动词 苦于
(5)形容词作动词 远离
五、古今异义
(1)人生几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研究空间图形的一门学科。
(2)明明如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定。
[答案] (1)多少。(2)光明、明亮。
六、文言句式
(1)何以解忧?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荒南野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吠深巷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 用什么排解忧愁?
(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我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
(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狗在深巷里叫。
七、文白对译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资料链接]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南朝梁代的萧统把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编在一起,收入其《文选》中,题为《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无着,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迢迢牵牛星》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为喻,抒发了思妇期望丈夫回归,希望夫妻团聚,怨恨青春虚度的愁苦心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夜半,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作《短歌行》。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安感。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的官职,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了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以及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或称“七言歌行”,是唐诗的一种重要体式。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歌行体兴起于初唐,兴盛于盛唐。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以五言、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田园诗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支,由陶渊明开创,他也是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热爱躬耕生活的感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追求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文本鉴赏]
《迢迢牵牛星》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女主人公如织女般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了求贤若渴的情怀。
《归园田居》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脱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与喜悦。

短歌行
归园田居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托物起兴 ②访求贤才的态度 ③宁静、淳朴
[文本深读]
一、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问题。
1.诗中写织女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最会织布的织女为什么会“终日不成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侧面描写:素手,衬托织女的美丽,语言非常精练。动作描写:擢和弄,描写了一个劳动场面,表现了织女的心灵手巧。因为织女魂不守舍,心绪不宁,所以才“终日不成章”。可见,织女是因为无法忍受思念之苦,才用劳动来排遣。
2.这首诗在语言上特别突出地运用了叠音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首诗歌中,共使用了三对六个叠音词:
叠音词
描写内容
迢迢皎皎
互文见义,写出寥廓明净的秋夜星空下,牵牛星、织女星的迢遥悠远和光彩动人
纤纤札札
紧扣织女,“纤纤”素手可以想见织女的美丽,“札札”的织机声响又增添了静夜中的一份烦乱
盈盈脉脉
“盈盈”与“脉脉”配合,描绘了牛郎织女隔水相望,泪眼在星光下闪动的凄迷景象
表达效果:①使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韵律更加和谐,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②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③在回环往复中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写景非常有层次,景、物、人、情之间的转换和交融非常自然,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角度
诗句
作用
远景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由景及情,以物写人,抒发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近景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特定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虚化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交融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答案] 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和失意之情。
二、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4.诗中作者写乌鹊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这是比兴的写法。
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山不厌其高地容纳土壤和海不厌其深地容纳水流来引出后文自己要广泛地招纳贤才。
6.诗的结尾“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句的意思是写周公吐出嘴里咀嚼着的食物,立即接待来访的士人。②诗人借此典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真诚态度。
7.诗中用了哪几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问句
作用分析
人生几何?
表现了诗人的苦闷煎熬
何以解忧?
承前“人生几何”来发问,显示出诗人对年华易逝的追问和感慨
何时可掇?
表现了诗人对人才难得的惶惑
何枝可依?
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
三、阅读《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唾弃,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9.《归园田居》中“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尘网”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误”字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的蔑视,对曾经历官场的后悔,对终于脱离官场的庆幸。“尘网”用了比喻手法,说明官场像网一样束缚着作者,使作者极其不自由。
10.“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画面。这几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四、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11.历朝历代都有两部分人。一部分主张出世,或归隐山林,寄怀山水;或退归田园,亲近自然。一部分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对他的选择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归隐遁世是他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表现。陶渊明退隐田园是在官场上辗转多年之后,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他是迫不得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很难兼济天下。
(观点二)他的归隐有积极意义。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用 典
本文中有多处用典,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和引用化用《诗经》中的部分语句都成功地运用了典故。
定义:指借助过去的有关故事或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某种观点。
作用:(1)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可使文章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3)可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2.写法指导
用典的两个角度
(1)以典言事
叙事角度与描写方式要巧妙灵活,让历史故事穿越时空走进现实叙事之中,是为作文增色添彩的一种策略。
(2)用典明“志”
有时直陈心曲往往会陷入直白浅陋,索然无味。变换一种方式,则可以让平淡的事件摇曳生姿、生动活泼、兴味盎然。
3.迁移运用
请以“诗意地栖居”为话题,运用典故,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三境界”被王国维诗意地诠释出来,而他自己却深陷于诗意,最终在游历了颐和园后,纵身跳进了平静的湖水中。不能说是诗葬送了他,因为诗意是温柔的,只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过于狭窄时,诗意便无处栖息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花落无声。
潇湘妃子葬花,蘅芜君扑蝶,诗意的生活却换来了不同的结局,这难道不是心灵的宽度所致吗?当诗意被曲解,生命便失去了原生的色彩,栖居的人们只能远徙,然后消失在漂泊途中。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田园人生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毅然辞官,归隐田园。闲暇时,他以清泉沏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他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应用角度】 “旷达”、“质朴人生”、“隐逸之乐”等。
2.素材应用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闹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啊!
[群文阅读]
导读:你看那榆柳遮荫下的房舍,你看那袅袅升起的山村炊烟,你听那深巷中悠远的狗吠声,可曾引起了你对那似乎逝去了的遥远的乡村的回忆?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田园》,品《陶公祠的菊花》,让我们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一个自然随性的陶渊明,一个有着孤高之气的陶渊明。田园,是菊花盛开之地,更是陶渊明心灵安适之地。
陶渊明的田园
⊙任崇喜
如他的名字一样,陶渊明一生的很多时光就潜在田园里。
他的田园是当代人的“桃花源”。读着他脍炙人口的短诗,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翻阅他流传在世的田园诗,南山、夕露、月光、青松、村舍、炊烟、荆扉、鸡犬、豆苗、秋菊、清琴、堂前松……这些干净整洁的汉字,这些世人常见的寻常事物,在陶渊明的诗里,就成了诗意的砖瓦草木,构筑成一个意蕴充盈、暗含人生真谛的唯美世界。
南山种豆,园中栽蔬,山间濯足,是何等的惬意?带月荷锄,荆薪高燃,是何般的快乐?深辙回车,不惜衣湿,微风伴读,是何样的自由?难怪有人这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有多少人想追随着田园的诗意,试图用陶渊明的眼神看云,在心中测量云和田园的距离,在都市寂寞的夜里做着田园的梦?在人们的心目中,“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的生活,只生长在一个浸满诗歌的年代。其实,“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生活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也并非“性本爱丘山”。
他是晋代大将陶侃之后。“总角闻道”的他,也有“猛志逸四海”的雄心壮志和“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抱负,追求“大济于苍生”的从政理想。但他所生活的那个狂暴纵横的乱世,“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的黑暗社会、现实和阴森的门阀制度彻底粉碎了他的凌云壮志。自谓“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他靠读书入仕,28岁时开始做官,先后四次归隐,又四次复出,断断续续地在官场上13年。虽然每次历时都很短,却总觉得“意志多所耻”,最终选择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拂衣归里。
对于文人而言,田园的宁静美丽是创作的良好题材。然而,田园生活并不是总是充满诗意,往往也有它艰辛的一面,诗人不是终日“啸傲东轩下”的隐士,也是需要柴米油盐的生活的。尽管诗人一心躬耕,专心经营他的田园,却仍不能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陶渊明在他田园生活的后期,也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饿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他最困难的时候,为了糊口度日,竟然不得不上街乞讨半碗米。田园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诗人用自己的诗,用寻常的山林故渊、方宅草屋建立了一个真实而又弱小的精神家园,使他能够站在远离污秽官场和恶劣环境的地方看人生,即便“欲辨已忘言”,在心中牵挂的依然是“此中有真意”。在自己的诗意田园里,他躬耕自资,苦中作乐,一边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一边放飞着自己的才气。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田园生活的闲适;既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力耕执着追求的欣喜,又有“崎岖历榛曲”、“独策还”的怅恨和“徘徊丘垄间”所见田园上“桑竹残朽株”百姓“死没无复余”的悲恸……
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在他诗意的田园之上,我们看到了诗歌现实的光芒和那颗胸怀天下的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生活的自然随性的陶渊明,是道德的模范。其实,与其说陶渊明是道德的模范,倒不如说他为我们建立了幸福的信仰与观念。这种幸福,与世俗欲望的满足无关,而与心灵的境界有关。他的诗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宝贵的纯净,使我们的灵魂时时在沉醉的田园中舞蹈。
陶公祠的菊花
⊙夏立君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的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而且,也做过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 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至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整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这种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正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推荐阅读篇目:
1.《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林语堂)
2.《一个人的山水田园》 (刘朝东)
[诵国学经典]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
[明理知义]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成长启示]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明理知义]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成长启示] 求人不如求己。君子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安身立足,出现问题时,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有错在先。小人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而是处处钻营,出现问题时,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会责备别人,埋怨环境。
课件84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7 汉魏晋诗三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汉魏晋诗三首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离居:分离
B.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中:内心
C.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犹豫思索,低声自语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墟里:村落
C [C项,“沉吟”应为“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 [D项,“自然”,这里指园田,又指天然本性;今指大自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脉脉不得语
B.对酒当歌
C.鼓瑟吹笙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 [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属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何以解忧?   B.何言复来还?
C.何时可掇? D.何以伐为?
C [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诗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牛星,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以南,俗称“牛郎星”。《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牵牛星”指神话传说中的牛郎。
B.相传杜康是酒的发明者,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短歌行》一诗中“杜康”指酒的祖师爷。
C.阡陌,指田间小路。“阡”是指南北方向的小道,“陌”是指东西方向的小道。
D.巷,指城中、村庄里的胡同,人们共同使用的道路。城中、村庄里,较直、较大的道路为街;曲折、较小的道路为巷。
B [B项,《短歌行》一诗中“杜康”指酒。]
6.名句默写。
(1)《迢迢牵牛星》中写虽只一水相隔,却相视不得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表达作者思慕贤才,希望贤才到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作者用鸟、鱼来比喻自己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7.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内容前后保持一致。
曹操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流露出对贤才志士的殷切期盼;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显示出普度众生的宽阔胸怀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政治家的深重责任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的“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以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东篱下,你采了满篮的菊花,然后直起腰,抬起头,那南山的景致便映入你的眼帘: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抹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9.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聚合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B.本诗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C.诗人最后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D.诗歌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A [A项,“聚合的过程”有误,应是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
10.试概括本诗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写了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以及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诗人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是用对比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
C.“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己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己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D.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B [B项,“对比”错,应为“比兴”。]
12.古人在评价诗歌时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请指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与“晚”是“诗眼”。“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交瘁,似有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3.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二句是对其劳作情况作具体描写,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而作者不辞劳苦,坚持劳作。
D.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
A [A项,“具体描写”错,应是总体交代。]
1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汉乐府两首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B.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C.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D.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C [A项,“邪”同“耶”,感叹词,相当于“啊”。B项,“傍”通“旁”,旁边。D项,“展转”同“辗转”,这里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命无绝衰  命:寿命
B.绵绵思远道 绵绵:绵延不绝
C.入门各自媚 媚:亲爱
D.遗我双鲤鱼 双鲤鱼:指代书信
A [A项,命:使,令。]
3.下列句子中的“相”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欲与君相知  B.谁肯相为言
C.相见常日稀   D.枝枝相覆盖
B [B项,“相”偏指“我”,其他均表“互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冬雷震震 B.夏雨雪
C.夙昔梦见之 D.中有尺素书
D [A项,雷:名词作动词,打雷;B项,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C项,夙昔:名词作状语,在早晚。]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饮马长城窟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子思念丈夫不得,惟梦中相见的情景。
(2)《饮马长城窟行》描绘急切打开书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马长城窟行》中表现书信内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远道不可思 夙昔梦见之 (2)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3)上言加餐饭 下言长相忆
6.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横线处的内容,使之构成一个排比句。
自古以来,爱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而庄严的话题。爱是什么?爱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刻骨铭心的痴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间因为有了爱才有了真情,才有了幸福。
[答案] (示例)爱是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乐观豁达 爱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期待
7.《上邪》一诗运用一系列荒唐的假设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请合理想象,将其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一曲《上邪》荡漾
把几丝灵魂勾得飘扬
是谁,为那思量
高呼上邪
神女
那千年前的影子,是不是
你千年来的梦喃,让人仰望的幸福
那高山那江水,是不是
回荡在岁月里的恋歌
山无陵,江水为竭
早已记住
几千年来,太多是相同
上邪,上邪
与君相知
愿这美好相随
愿这美好相随
在这回荡了多少年后的今天
开出那份飘香的独美
8.下面是某公司的组织架构图,请把这个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架构图的层次和每一层的具体内容。本图由三层组成,一、二两层是管理层,第三层是一、二两层的管理对象,回答时应从上到下,先表述管理层,再表述管理对象。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某公司管理层由总经理和两个副总经理构成,其中一个副总兼风险总监,分管交易部、交易运作部、研究发展部。另一个副总分管结算财务部、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由总经理直管。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9~10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雪曲”是词牌名,它是乐府横吹曲辞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诗,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以鼓角为伴奏,因此叫作“横吹”。
B.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C.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D.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A [A项,“‘雨雪曲’是词牌名”不正确,应为题目。]
10.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品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五、六两句是诗中的精彩之处,“天寒”、“地暗”和“旗彩坏”、“鼓声低”看似不具因果关系,而诗人把它们先后排列在一起,获得了特殊的效果,让人体会到戍卒在寒冷、阴暗的天气中产生的视觉、听觉上的通感。能够通过外在环境的描写,生动细微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不仅对这两句诗有好处,也对整首诗有好处。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①?”“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②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下沾我衣。
【注】 ①阿谁:即“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植物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兵“道逢乡里人”发问:“家中有阿谁?”,这里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了老兵孤苦伶仃、悲凉的心理。
B.整首诗内容取舍剪裁得当,结构布局严整,独具匠心。
C.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落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D.语言质朴,不尚雕饰,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深刻的主题,收到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A [A项,这里的语言描写表现的是老兵急切而又忐忑不安的心理。]
12.诗的最后两句从对老兵的动作描写中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结合诗句,怎样理解老兵的“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老兵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尚且不能而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因此,他不禁老泪纵横。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注]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 引领:伸颈远望。
13.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揽衣起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主人公心中忧愁很深,无法入睡,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B.“客行虽云乐”是说主人公面对异乡异景有了游玩的乐趣,这是唯一可以值得安慰地方。
C.“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主人公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D.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主人公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B [B项,“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是以乐衬哀,主人公他乡作客,何乐而言。]
14.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他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了他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四)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15~16题。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15.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
B.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在城南作战,在郭北死去,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
C.“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
D.“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这些景物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
B [B项,“在城南作战,在郭北死去”错,城南、郭北,互文见义。]
16.“为我谓乌,且为客豪”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要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将士们的尸首反正不会被掩埋,你们在啄食之前,姑且号哭一番,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吧!这无可奈何的奇想,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感的心境。
(五)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17~18题。
古 歌
秋风萧萧①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②,树木何修修③!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④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萧萧:寒风之声。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胡后世即以此词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③修修:通“脩脩”,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戚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一样。
17.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猎猎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
B.“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那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
C.“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种疑问反而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
D.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漂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
C [C项,“这种疑问”错,应是反问。]
1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善抓关键词语。首句点明“愁”;“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写出漂泊异乡、离家日远的思乡之痛;“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写出游子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心中塞满愁思,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心中的痛苦。
[答案] 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和离家万里的悲戚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