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9 《南朝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9 《南朝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15:07

文档简介

19 南朝诗两首
一、读准字音
潜虬(  ) 徇禄(  ) 卧疴(  )
衾枕(  ) 褰开(  ) 岖嵚(  )
祁祁(  ) 豳歌(  ) 灞涘(  )
飞甍(  ) 流霰(  )
[答案] qián xùn kē qīn qiān qīn qí bīn sì ménɡ xiàn
二、一词多义
(1)薄
(2)方
(3)许
(4)易
(5)景
[答案] (1)动词,靠近 动词,看不起,轻视 形容词,微薄的 形容词,与“厚”相对 (2)副词,将要 名词,土地方圆 名词,方法,计策 名词,方向 (3)句末语气词 名词,处所,地方 动词,同意,赞同 数词,表约数 (4)形容词,容易 动词,交换、调换 动词,轻视,轻慢 (5)名词,阳光 名词,景色 名词,通“影”,影子
三、词类活用
(1)白日丽飞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鸿响远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薄霄愧云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杂英满芳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色彩明丽
(2)形容词作动词 发出声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惭愧 (4)形容词作动词 开满
四、古今异义
(1)池塘生春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蓄水的坑。
(2)潜虬媚幽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意讨好。
(3)初景革绪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景色。
(4)初景革绪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开端。
(5)索居易永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绳索;寻找。
[答案] (1)池,园池;塘,堤岸。(2)自赏,自我怜惜。(3)阳光。(4)残留。(5)孤单。
五、文白对译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资料链接]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父亲为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文本鉴赏]
《登池上楼》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在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绘登楼美景 ②抒去京之情
[文本深读]
一、阅读《登池上楼》,回答问题。
1.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初景”与“绪风”相对,“新阳”与“故阴”相对。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从炼字角度仔细品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炼字
“生”写出了春草生长的过程;“变”写出了季节转变,禽鸟的鸣声也随之转变,突出了冬日的冷落和春天鸟声的喧闹。“生”、“变”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接着极力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
二、阅读《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回答问题。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为诗家所称道,请你从表达技巧与炼字等角度仔细品评,体会其妙处。
角度
具体赏析
对比
①色彩:
②动静:
修辞
③比喻:
炼字

[答案] ①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②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③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④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显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5.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②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③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
6.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诗篇中抒发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他即将离京前往外地,不知何时回京,因此登山回望京城,抒发眷恋京城的情感。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以乐景写哀情
本课两首诗都突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登池上楼》以登楼临窗所见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写自己仕途遇挫的郁闷;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则以“登三山还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写自己去国怀乡的情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定义:以乐景写哀情,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让人感到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哀伤,表现心中难言之苦,难传之痛。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可以使乐景与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人物的哀伤之情更加深厚,更加浓烈。
2.写法指导
以乐景写哀情的“两个注意点”
(1)定感情基调。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下笔前要定好感情基调,定好写景材料。
(2)写美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的借景抒情;或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美景中,寓情于景。
3.迁移运用
请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洛阳城,牡丹开得正艳,大团大团的花朵堆砌在小径上,仿佛从文人墨客的画中翩翩而至。彩蝶在花中飞舞,更为这美景增添了另一番韵味。他在桌前举杯,想要开口,却难以言说,自己将要离别,那本是欢乐的容颜,也因悲伤而凄惨哽咽。他将酒一饮而尽,仿佛醉了就不必离开。若能如此,醉又何妨?不为风花雪月而伤感,因为离愁本是人再常见不过的情感,他突然如是想到。既然如此,离歌只一曲就够了,因为一曲,已足够叫人愁肠百结。恍惚中,他仿佛策马走过洛城,身旁是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然而再美的花,也有颓败的一天,再好的春光,也有离去的一天。春风无情,说离开,就离开了。留下那满地残红,似那道不尽的血泪。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登高望远心地宽
谢灵运登楼远眺,排解心中苦闷;谢朓登山回望,抒发离京愁思。他们在登高望远的时刻,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得到片刻的自由空间。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遭到贬斥,但他们为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登高远望,寄情山水,才能处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风雨,从容不迫地向人生的另一处高峰发起挑战。
【应用角度】 “登高望远”、“寄情山水”等。
2.素材应用
山水如同人的灵魂,不管我们是背着沉重的人生行囊,还是春风得意缓步徐行,山水总牵系着纷乱的心,平息着浮躁的心,抚慰着破碎的心。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因看出当政者“唯以文义见接”,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后,终于寻觅到保持洁身自好的一种手段——寄情山水。他带着矛盾的心情,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造物者的馈赠,与山水相接,尽情歌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诗画如一的佳境在他的笔下,终升华为一种性灵、理想……他的超脱离不开山水,他的艺术成就也离不开山水!
[群文阅读]
导读:南朝“二谢”的山水诗,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从此,自然山水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对象,更成为人们远离尘嚣、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李汉荣的《攀登我的南山》正是突出地表现了这样的特征。阅读山水,读出山的“正直”、“力度”,读出水的“机智”、“智慧”,读出山水的“神韵”。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已经赋予了山水以中华文化的品格,山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具哲学意味。
攀登我的南山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是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的。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却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境,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慨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顿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跃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而带来太丰富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境”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阅读山水
每当吟诵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我心中就不禁会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依恋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之水,长江的滚滚东逝之水,我更怀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
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水各有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美随波逐流。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以执着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丰富飘逸,潇洒从容。 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仁者爱山,志在山的博大和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水,志在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
只要走进大自然,就会有所收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尝尝清冽的山泉,丰润的荔枝,甘甜的香芒;看看鲜红的桃花,透红的杜鹃,粉红的木棉,听听小鸟的欢声;也可以尽情地躺在青草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看山鹰盘旋,看云舒云卷;或坐在金黄的河滩上,手握着沙儿,任流水托着双脚,倾听溪流的心事,感受那水的柔情;或沐着清亮的月光,迎着夜风数星星,遥看牛郎织女,念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间或做个美梦,让温暖溢在心中,让微笑浮在腮边……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不要介意曾有的创伤,不要介意世俗的眼光,多一份真情,多一份真诚,让疲惫的身心靠在宁静的港湾,在安静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因此,置身自然,阅读山水,感悟山水,心情就会清爽无比。 中华的山水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置身那翠绿青山、葱郁林木,就会觉得清凉的空气在身边缓缓地流动,心中只有山的碧绿、云的洁白、水的湛蓝、人的欢笑,就会被这人与自然和谐的神韵所浸润;走到自然的大森林,当凝视被阳光抚摸的满山翠绿森林,聆听山涧欢快的潺潺流水声,那山与水天衣无缝的精美结合都会把每个人陶醉。
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让我既阅读诗书,又让我忘情山水。事实上,读山读水,不应固执于山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诚如放舟桂林山水,一派空蒙,境界博大,意象无穷,心胸旷远空阔,好似与天地共久远,所见之水“无波”、“无脉”,所看之山“无峰”、“无顶”,实际的不高不远之山与不阔不远之水,在感觉中成了高远之山与阔远之水,使每个人感受到了空阔无边、高远无限的美丽意境。许多人以攀越名山大川为乐事,在我看来,人生重要的是坚强无畏地征服眼前所面临的任何一种困境,并且把抗争奋进的过程当作一种乐趣。 当日复一日的逾越已成为一种生命本色,那么“一览众山小”的巍峨和“似水年华”的青春也只不过是另一种攀登和摆设罢了。空闲时,忘情山水吧。
推荐阅读篇目:
1.《威尼斯》(朱自清)
2.《五峰游记》(李大钊)
3.《苏州赋》(王蒙)
[诵国学经典]
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
[明理知义] 对待别人,不应过于苛求(求全责备);反省(约束)自己,恐怕赶不上别人。
[成长启示] 与人相处,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保持谦虚、谨慎,最终既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又能克服自身的缺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地苛求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因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常对照检查自己,是会受益匪浅的。
2.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心有所当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自诿。
(《尚书》)
[明理知义] 当尽力了却没能做到时,圣人不会因无法解决而责怪别人;当内心有所保留没尽全力时,圣人不会因无法解决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成长启示] 面对洪水,诺亚乘舟而逃,大禹则“奠高山大川”受尽千辛万苦终致“四海会同”。我们要不忘“尽人事”的职分,全力以赴,不虚与委蛇,不怨天尤人,不推卸责任。
课件61张PPT。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南朝诗两首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栖川怍渊沉  怍:惭愧
B.薄霄愧云浮 薄:稀薄
C.无闷征在今 征:证明
D.初景革绪风 景:阳光
B [B项,“薄”应为“靠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B [A项,流下;下面。B项,将要。C项,句末语气词;处所,地方。D项,遥望;指望,期望。]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白日丽飞甍
B.飞鸿响远音
C.冬雷震震,夏雨雪
D.喧鸟覆春洲
D [A项,丽:使……色彩明丽。B项,响: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C项,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C.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D.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C [A项,古义:何时。今义:疑问代词,何处。B项,古义:隐退耕作。今义: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对已经开垦耕种的农田不再耕种。C项,古今义均为高低不齐的样子。D项,古义:还乡之期。今义:结婚的日期;相爱着的男女幽会的日期、时间。]
5.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D.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C [C项,“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相对的词语不能形成对仗关系。]
6.名句默写。
(1)《登池上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将初春景色的清新,自然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________,________”将春日暮景的鲜明色彩用洗练流丽的语言描绘了出来。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体现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2)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  (3)佳期怅何许 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 谁能鬒不变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描写春天的名句。请发挥想象,用散文句式描绘这一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是一年春好处:池塘的岸边长满了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在清风中摇摆;园子里的柳树也吐出鹅黄的嫩叶,随风起舞;鸟儿在柳枝间飞翔,唱着婉转悠扬的曲子,给寂静的园子带来喧闹,增添了生机。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魏晋诗歌反映出诗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思考,____①____,诗人们表现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对待生命的深入思考。整个魏晋时期,乱多于治,长期的政治黑暗让诗人不免悲哀失望,像陶渊明式的诗人毕竟是少数,____②____,追求生命的久远。总的来说,魏晋诗歌的主题无论是生死、隐逸或是游仙,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时间意识,____③____,也试图不断探索并从中寻求解脱,而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文人们这一意识的顽强生命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语境的分析,特别要注意分析每处横线前后的语句的意思。 比如第①处,从前文看讲到的是魏晋诗歌体现的对生命的探讨,横线后的文字说诗人们对待生命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第①处应该填写他们对生命的认识;第②处前写魏晋的动乱,从整句话看还是探究生命的,应该填写与陶渊明不同的对待生命的态度;第③处探究的是生死问题,从“时间意识”、“寻求解脱”等可知横线处可以填写他们对生命的思考等。
[答案] ①在认识到生命有限的前提下 ②更多的诗人渴望摆脱死亡阴影 ③感叹生命的短促和渺小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①。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②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③物莫赏,蕴真④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⑤,得尽养生年。
【注】 ①旷周旋:旷,荒废;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②这两句是说因急于游览、寻找奇景而感到道路太远,时间太仓促了。③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④蕴真:蕴藏的仙人。真,真人、神仙。⑤安期术: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思精凿丽密,取势宛转屈伸,可谓匠心独运。欲写江屿之秀媚神奇,先写江南胜景历览之倦,一扬一抑,对比鲜明。
B.诗人一笔宕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遥想昆仑山仙人姿容,神会古代安期生道术,烘托和神化了孤屿的幽丽神奇。
C.语言精丽工巧,遣词用字传神,如“倦”、“旷”、“趋”、“媚”、“灵”、“真”等词的恰当运用,使全句意态飞动而蕴含深厚。
D.“相”字写出了白色的云朵和金色的阳光相互辉映的情景;“共”字写出了天空与江水云天一色,澄澈空明的画面。
A [A项,“一扬一抑”应为“一抑一扬”。]
10.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应该结合谢灵运生活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注释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后六句是以议论为主,明确地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 诗中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1~12题。
岁 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①无淹②物,年逝觉已催。
【注】 ①运往:四季更替。②淹:停留。
11.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B.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殷忧”的内涵较明显。
C.明月映照在无边的皑皑积雪之上的景象,与柔和清润、恬静悠闲异趣。“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着一“哀”字,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D.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因而它也不妨看作诗人所处环境的一种象征。
B [B项,“‘殷忧’的内涵较明显”错,诗中对“殷忧”的内涵含而不宣。]
12.结合五、六两句,分析诗人“不能寐”的原因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也迅速老去。值此岁暮之夜,诗人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抒发了岁月不留、生命易逝之慨。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这种迟暮之感更使诗人产生了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及对国家、社会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诗人难以入睡,披衣起坐,弹琴来抒发心曲,这是从眼前的实景来写的。
B.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 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富有象征意味。
C.五、六两句,诗人着重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
D.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具体说出来,而是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C [五、六两句,诗人着重从听觉的角度描写,这里的景象未必完全是实景。]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可以从诗歌的内容和关键诗句把握,根据诗中“不能寐”、“起坐”、“徘徊”、“忧思”、“伤心”等词语,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的情景,表达了孤独不安的忧思。诗歌通过描写诗人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户外等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了一种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忧思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 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D.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B [B项,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不当。]
16.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②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