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传记
本单元五篇课文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传记”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传记。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针对这五篇课文,我们可以反复阅读,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体会传主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传播社会正能量。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是总统还是布衣?是一种赞誉还是一种嘲讽?“布衣”,自古以来都是平民百姓的代称;“总统”,则是一国一党的首领。然而,在孙中山先生身上,在这个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上, “平民”和“总统”的特征是那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他怀天下事,穿平民百姓衣,住简朴办公房,吃难以下咽食。
《华罗庚》
华罗庚,这个震撼数学界的名字,这个给多少人以勇气和力量的伟人!因为有这个名字,我们的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中被人遗忘;因为有这个名字,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才存在着一点令人欣慰的希望。但有谁知道他曾经承受的磨难?有谁知道他炽热的爱国心胸?他孜孜以求,不计名利;他坦荡无私,戒骄戒躁;他告诫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罗曼·罗兰(节选)》
罗曼·罗兰,这个从不向虚伪的理想主义低头的人,他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捍卫着地球上的伟大精神”。他对光荣的梦想和渴望、对英雄的仰慕与追怀、对真理的求索和执着让我们肃然起敬。罗曼·罗兰这段在高师求学的经历,正印证了玛尔维达·冯·迈森布洛对他的评价: “无论在哪里,他都能在时代的织机上生机勃勃地工作,编织出多彩的生活之锦。”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曲《正气歌》,就是一首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是呀,文天祥,一个铮铮硬汉,一个响彻华夏寰宇的名字。生为民族,死为民族。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和气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耸起了一座意志与正气的高峰,他自己也成了一尊历千年而雄姿卓然的雕像。他的精神之光,在人们的心头立起一座金光闪闪的丰碑,必将照亮人类前行的历史。
《我的回顾》
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究精神的杰出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的革命性的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空、时间、光和物质的理解方法,他的卓越成就和伟大品格令今人仰之如高山。他的这篇《我的回顾》,让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伟人一路行来的历程。
课件8张PPT。第二单元 传记单元导读234567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
叶君远《冯其庸传》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辞)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选自《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无锡国专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学术成果涉及诸多领域,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
B [“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错。原文第2段有“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可见其读书不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学术领域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倡导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计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B [A项,“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学术领域的深厚精良”属张冠李戴,在这些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是冯其庸。C项,“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计了游学制的规范”扩大范围,此规范是为人大国学院的人设计的;另外,获得终身成就奖并非只因为他在倡导国学方面的突出成就。D项,“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属主观臆断。]
3.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长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冯其庸一生的几个阶段,因此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总结即可。前两段写冯其庸少年求学时期,四处借书看,加上地方传统文化的熏染,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3、4段写其在无锡国专时期,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第5段写其调入人大工作,广泛涉猎各领域。第6段写其任人大国学院首任院长,倡导国学教育不遗余力。
[答案] 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学术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
詹 媛
赵忠贤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除去搞国防任务的五年,一直从事超导研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索高温超导体。
超导现象最早由一位荷兰科学家于1911年发现,指某些材料在低于一定的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现象。“假如超导现象能在常温下实现,远程超高压输电将没有损耗,能节省很大电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说,医疗中常用的核磁共振仪器,其核心部件就是超导磁体。
在探索十余年后,赵忠贤迎来了第一个科研高峰——1987年2月,他带领团队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工作,掀起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
赵忠贤因此于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他也成为首次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一成果在1989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
随后,低谷不期而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在通过铜氧化物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 国内的研究也遇冷,有人转投其他领域,但赵忠贤却坚持要坐“冷板凳”。
“热的时候要坚持,冷的时候也要坚持。”忆及这段往事,他说,“我当时很正常,不痴迷也不呆傻。我认为超导还会有突破,所以才坚持。”
多年的坚守之后,赵忠贤科研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方向上——赵忠贤与国内的同行分别打破了国际物理学界普遍认为的40K以上无铁基超导的“禁忌”。2008年,赵忠贤带领其团队不仅发现了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还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纪录,这项研究又为他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他本人则在2015年被授予国际超导领域的重要奖项——Matthias奖。
在跌宕起伏之间,赵忠贤对“初心”的追逐从未变过,用他的话说:“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中国的一系列成果发布后,美国《科学》杂志曾发文盛赞,“如果以后再有更多的样品和数据诞生于中国,我们不必感到惊讶”,“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然而,任何影响巨大的科研发现都不是随手捡得的。两获世界赞誉的背后,是赵忠贤数十年高温超导研究中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再重新开始的身影……
人生至此,本已可安享晚年,赵忠贤却依然坚持着他的高温超导研究,“我如今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凝炼学科方向,二是尽我所能为大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他衣兜里,还时常揣着一个小本,随时记录研究思路。
1987年的美国物理学年会,是赵忠贤一个难忘的记忆。当时只有5个人受邀做特约演讲,他是其中之一。向世界展示中国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让赵忠贤“感到光荣与骄傲”。
实际上,赴美国做报告前,赵忠贤用的设备还是他自制的“土炉子”。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回忆:“当时使用的是自己搭的设备,数量不够,5个教授只能共用一台设备轮流做研究。”但赵忠贤却觉得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艰苦又快乐,每两三天就有新成果出现”。而他并不介意跟别人共享实验设备,“大家轮流用,还能提高使用率,节省经费”。
后来,在科研方向遇冷时,赵忠贤越发“抠门儿”起来。20世纪90年代,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赵忠贤认定,“有钱的时候坚持,没钱的时候更要坚持”。没有合用的设备,他淘来处理品,自己改装。有些设备老得连零件都买不到了,却还一直作为项目组的基础设备被使用。他说:“别小瞧我这‘土炮’,管用着呢!”
从事高温超导研究数十年,赵忠贤经常被问:“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有时还很辛苦,不觉得枯燥吗?”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又能养家糊口,还有比这更理想的选择吗?”赵忠贤说,“就像有人爱打麻将,玩到半夜,是去睡觉,还是接着玩?肯定是接着玩嘛!”对他而言,做研究就像有些人爱玩麻将一样,十分有趣,并不觉得辛苦和枯燥,“我们做科研,每天总感觉更接近真理,一旦发现新现象、做出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就像打麻将的和牌,也有大和、小和,多有意思”。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思想再解放一些就好了。”赵忠贤说,在他看来,搞科研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驾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它,而不断创新,则是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他时常勉励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什么都可以做,不要怕失败,要不断创新,不断尝试。”
(选自2017年1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高温超导’的年轻一代,不用像我一样坚持40年。给他们十几年时间,就能获得更有影响的成果。”2017年1月9日,赵忠贤,这位在“高温超导”领域卓有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谈到中国超导的未来,他寄望很高。
(选自詹媛《一辈子都在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际物理学界在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国内的研究也遇冷,有人转投其他领域,这反衬出赵忠贤甘坐“冷板凳”的可贵。
B.“抠门儿”一词,贬词褒用,表明赵忠贤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改装处理品,废物利用,体现了一代科学家的勤俭节约和创新精神。
C.“如果以后再有更多的样品和数据诞生于中国,我们不必感到惊讶”,美国《科学》杂志的盛赞表明赵忠贤十几年高温超导研究已获得国际认可。
D.除去搞国防任务的五年,赵忠贤从1964年开始就一直从事超导研究,经过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再重新开始,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C [C项,由原文可知,赵忠贤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而不是“十几年”。]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从荷兰科学家发现某些材料在低于一定的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现象之后,赵忠贤就开始从事超导研究。
B.赵忠贤在超导领域的成就,一方面与赵忠贤“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
C.人到晚年,赵忠贤的衣兜里,时常揣着小本,随时记录研究思路,这处细节是为了说明赵忠贤也不能免于年纪渐长而造成的记忆力下降的困扰。
D.赵忠贤的科学研究有成功,也有遗憾。设备是自制的“土炉子”、经费有限、思想不解放,这些都是制约科研的不利因素。
B [A项,赵忠贤并非是从荷兰科学家发现超导现象后开始研究超导现象的;C项,选项所述的这处细节是为了说明赵忠贤对科研始终保持热情;D项,“思想不解放”理解有误,原文是“如果当时思想再解放一些就好了”。]
6.阅读全文,你觉得赵忠贤身上有哪些令人敬仰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介绍当国际物理学界在超导研究上遇到瓶颈,国内的研究也遇冷时,有人转投其他领域,而他却选择坚持,这体现出他坚守初心的精神;赵忠贤为高温超导研究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这体现出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学研究方面,赵忠贤不断创新等体现出他实践创新的精神。
[答案] ①坚守初心:当国际物理学界在超导研究方面遇到瓶颈,国内的研究也遇冷时,有人转投其他领域,他却坚持要坐“冷板凳”;人到晚年,仍随时记录研究思路,始终保持科研热情。②艰苦奋斗:两次获得世界赞誉的背后,是赵忠贤数十年为高温超导研究付出的心血。③实践创新:他带领团队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提倡创新精神,鼓励年轻人要不断创新,不断尝试。
(二)古诗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摄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前是,酒酤贷秫于商人,定子给钱以籴,且宽榷酤,民以为便。麻菽旧有征,定子悉驰之。会水潦洊饥,贫民竞诉无所于籴,定子曰:“女毋忧,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俟。”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邻邑有争田十余年不决,部使者以属定子,定子察知伪为质剂,其人不伏。定子曰:“嘉定改元诏三月始至县,安得有嘉定元年正月文书邪?”两造遂决。四川总领所辟主管文字,同幕有以趣办为能迫促诸郡者,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总领所治利州,倚酒榷以佐军用,吏奸盘错,定子躬自究诘,酒政遂平。
制置使郑损刚愎自用,误谓总领所擅十一州小会子之利,奏请废之,令下,民疑而罢市。定子力争,乃得存其半。损又欲增总领所盐课,取旧贷军费,定子辨其颠末,损乃释然。
顷之,召入奏事,吏民追送,莫不流涕;邻郡闻定子至,焚香夹道,举手加额曰:“微公,吾属涂炭久矣。”定子之未去郡也,伯兄上印而归,了翁亦至自靖州,过定子于绵,定子为筑棣鄂堂,饮酒赋诗为乐,一时以为美谈。入对,极言时敝。时史弥远执国柄久,故有曰:“陛下优礼元勋,俾得以弛繁机而养静寿,朝廷得以新百度而革因循,不亦善乎?”既对,人为定子危之,定子曰:“乖逢得丧,是有命焉,吾得尽言,乃报君职分也。”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寻兼权参知政事,因请致仕,不许,力辞,退居吴中,深衣大带,日以著述自娱。以资政殿学士转一官致仕,卒,赠少保。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B.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C.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D.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C [“父就养得疾”是主谓齐全的完整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句意已完整,中间不能断开,但其前后均需断开,排除A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榷酤,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
B.质剂,古代贸易券契质和剂的并称。长券叫质,用来购买马牛之类;短券叫剂,用来购买兵器珍异之物。
C.改元,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年号有一帝一元和一帝多元的情况。
D.盐课,指用缴纳一定食盐来替代应做的徭役和应缴纳的粮食。
D [D项,盐课指旧时以食盐为对象所征的课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定子善于断案。根据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能到县里这个情况,顺利地解决了邻县十多年无法解决的争夺田地的案子。
B.高定子做事果断。高定子被四川总领所聘为主管文字时,看到幕僚中有一个急于显示自己办事能力强而不断催逼各郡的人,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
C.高定子为官清正,深得人心。高定子被召回朝廷奏事,官吏百姓都追随着送他,没有不流泪的;就连邻郡的人听说高定子到来,也焚香夹道欢迎。
D.高定子敢于直言。史弥远当时长期把持朝政,但高定子没有害怕,而是对皇上说朝廷可以把元老的公务减轻,让他们颐养天年,朝廷也可以在各方面创新。
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错误,原文是“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意思是高定子报告使者把这个人赶走,而不是“自作主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他将县仓库的存粮发给多个富人家,让他们按当时的价格出售,到秋季再偿还,片刻工夫市面上的米就充足起来。(得分点: “发” “俾” “溢”各1分,大意1分)
(2)史弥远死后,给皇上进言的大臣很多,有识之士认为高定子事先有言论,比众人难得。(得分点:“没”“言”“难”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郪县主簿。吴曦反叛,他请求解除官职赡养母亲,吴曦被诛杀后,代理府事以忠诚国君、孝顺父母的名义推荐他,他被调任中江县丞。他父亲在他那里生活时得了病,高定子六十天不脱衣睡觉,辛勤侍奉。在守丧期间,悲伤得瘦骨嶙峋。守丧期满,成都府路诸司征召他为丹棱县县令。又遭遇母亲过世,守丧期满,差遣为夹江县知县。
在这以前,酿酒业要向商人借贷秫米,高定子拨给钱款用来买粮,并且放宽对卖酒的限制,民众认为这很方便。过去对麻和菽征税,高定子全都取消。遇到水灾引起饥荒,贫苦百姓争相诉说没有地方买粮,高定子说: “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管拿着钱在往常买米的地方等着。”于是他将县仓库的存粮发给多个富人家,让他们按当时的价格出售,到秋季再偿还,片刻工夫市面上的米就充足起来。邻县有件争田的案子十多年无法解决,部使者将这个案子交给高定子,高定子调查得知其中一方伪造地契,那人不认罪。高定子说: “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到县里,你怎么会有嘉定元年正月的文书呢?”原、被告这才结案。四川总领所聘请他为主管文字,幕僚中有个急于显示自己有办事能力而催逼各郡的人,高定子报告使者将他赶走。总领所辖治利州,靠酒税辅佐军事需求,官吏的舞弊现象严重, 高定子亲自进行调查处理,酒政这才平静。
制置使郑损刚愎自用,错误地认为总领所擅自控制了十一个州发行地方纸币小会子的利润,上奏请求取缔小会子,命令下达以后,民众因为有疑虑而停止买卖。高定子极力争辩,于是小会子得以保留一半。郑损又想增加总领所征收的盐税,用原来的部分作为军费,高定子指出这是本末倒置, 郑损才消除疑虑。
不久,受召入朝奏事, 官吏百姓追着相送,没有不流泪的;邻郡听说高定子到来, 焚香夹道欢迎, 举手加额庆幸地说:“没有您,我们早就困苦不堪了。”在高定子没有离开郡中时,他的堂兄上交印信回乡,魏了翁也从靖州来到,在绵州拜访他,高定子因此修筑棣鄂堂, 以饮酒作诗为乐,一时间传为美谈。入朝奏对,激烈地论述时弊。当时,史弥远长期把持朝政,所以高定子有这样的话:“陛下优待元老,使他们得以减轻繁重的公务颐养天年,朝廷也得以改变因循守旧而在各方面有所创新,不也很好吗?”奏对后,人们替高定子担心,他说: “不走运碰到倒霉事,这是天命,我把要说的全说了, 才是报答君主的职责。”史弥远死后,给皇上进言的大臣很多,有识之士认为高定子事先有言论,比众人难得。
不久兼理参知政事,由此请求退休,不被批准,极力推辞,退职后居住在吴中,穿上衣下装连缀的衣服, 系宽大的素带,每天用写书娱乐身心。他以资政殿学士转一级官阶退休,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9分)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微明的样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A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 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 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
1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2分)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每点2分,共4分)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不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古代文章评点文献________,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 )。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________。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________,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________。这需要学界同仁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不仅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而且还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B.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而且还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C.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
D.阅览古代文章评点文献,不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而且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文学批评的艺术。
B [原句有两处语序不当的语病:一是关联词“不仅”的位置不当,两句主语相同,“不仅”应该放在“我们”后面;一是递进不当,应该遵循着由轻到重的原则,两个“可以”后的内容互换。]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B.评点也就存在于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
C.就使很多明清时期的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D.就使评点也存在于很多明清时期的别集之中
A [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B、D项不符合要求。C项语序不当。]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擢发难数 俯拾即是 熟视无睹 坐井观天
B.浩如烟海 俯拾即是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
C.浩如烟海 比比皆是 熟视无睹 坐井观天
D.擢发难数 比比皆是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
B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难以数清。“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熟视无睹”指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指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坐井观天”指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目光狭小,看到的有限。“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乱加揣测。]
16.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礼,是从行为举止上讲的。 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__①__和行为举止,内和外两个方面。 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就是礼。守礼一项,如何做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研究。一方面,礼的特点是__②__。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礼的变革远未能跟上(变化)。 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在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批判旧礼教的影响下,__③__。 由此造成礼的严重缺失,带来了社会失序和风气浇薄的不良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①处既要与“行为举止”相对,又要与下文的“内在的情感”一致,故可填写“情感精神”、“思想情感”、“情感意识”等。②处根据下文“而礼的变革远未能跟上(变化)”,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因时而变”或“随时代变化而变化”。③处根据上文“近代以来……影响下”和下文“造成礼的严重缺失”的语境,只要填写出表示“守礼的传统渐渐丧失”或“礼教文化遭到破坏”的意思的句子就可以了。
[答案] ①情感精神(或思想情感或情感意识) ②因时而变(或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 ③守礼的传统遭到极大破坏
17.格言是指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言简意赅的话。请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根据其寓意写一则格言。要求语言简明、得体、准确,句式相对整齐,不超过2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通过观察漫画可以发现,漫画的左侧是一把空椅子,右侧是一个保持坐着的姿势的人,且他并没有坐在椅子上。 由此分析,考生可以得出此人由于之前常坐在椅子上,所以离开了椅子后却改变不了原来坐着的习惯的结论。漫画讽刺的是那些囿于习惯而不知改变的人。考生在拟写格言时,要从这个寓意出发,揭示漫画的警示意义。同时,考生在拟写答案时,还要注意答案的语言要符合格言言简意赅的特点,并注意句式要相对整齐及字数方面的要求。
[答案] 因循守旧一事无成,突破自我凯歌高奏!(5分)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巨大的成就并非来自其所学的专业,而是专业之外的作为。
鲁迅和郭沫若,本来都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了一代文学巨匠。
余秋雨的专业是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研究,但让他闻名于世的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
黄渤自幼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可付出了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他被宁浩相中,《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幕上“疯狂”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一条路走不通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优势,换一条路径,换一种思维,说不定会柳暗花明。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800字左右;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带有明显观点的材料作文题。审读材料是立意的第一步。
材料由五个文段构成。第一段与第二、三、四段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三、四段举鲁迅、郭沫若、余秋雨、黄渤四位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观点。四位名人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成功的领域并不是当初所从事的专业,而是专业之外的其他领域。第五段进行总结,从上述种种现象谈启示。观点的倾向性相当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根据材料,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②换一种思维,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③执着与变通。
④偶然的成功中孕育着必然。
⑤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⑥人生之路因变通而精彩。
……
【范文示例】
另一条路上的风景
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而人生道路上的风景也有千百种样子。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象征着成功的一岸总是繁花盛开,暖意熏人。每个人都渴望到达成功的彼岸,更渴望踏上最初选择的人生道路,一路畅通无阻,直达那醉人的天堂——没有一波三折,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彷徨无助,径直享受那芬芳。
然而,现实总爱给人猛的一击。开始选择的路充满艰辛,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前进,到达巅峰。可是,难道此路不通,便无法回头,再也无路可走了吗?
不,不!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权利,每个人亦有不止一次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有时候,一味地在选择的错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并不是一种令人赞赏的做法。此时的执着,便是一种顽固和愚笨了,它只会将你往成功的反方向推。放开心,在这条路上停下跋涉的脚步,勇敢会使你收获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你要相信,它或许更美。
古往今来,改变最初选择的道路而另取他处风景,并最终成就自我的人比比皆是。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因为在日本学习时见证了当时国人的愚昧无知,而后便毅然弃医从文。他在文学的道路上无疑取得了成功。他在这条路上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唤醒了许多无知的灵魂。他的这一支笔,使当时的人们看到了民族重振的曙光,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也许鲁迅坚持学医亦会取得成就,然而,毋庸置疑,他选择的另一条路,风景独好。
个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着无限种可能。在面临无法前行的一条路时,不妨多些尝试,勇敢地去选择另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这一条路上的风景让你更加赏心悦目。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人生道路上的风景有千百种样子,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便是换了另一种人生,它一定会更美。
【点评】 这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首先,作者能准确立意,从该作文的标题即可看出作者对作文材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其次,结构严谨,首尾圆合。除此之外,语言优美流畅,意脉连贯,一气呵成,可见作者文学积淀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