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2 《长亭送别》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2 《长亭送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32:25

文档简介

12 长亭送别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筵席(  )  靥儿(  )  泠泠(  ) 揾做(  )
谂知(  ) 蹙愁眉(  ) 经忏(  ) 玉醅(  )
金钏(  ) 憔悴(  )(  ) 暮霭(  ) 胸臆(  )
赓续(  ) 玉骢(  ) 迍迍(  )
[答案] yán yè líng wèn shěn cù chàn pēi chuàn qiáo cuì ǎi yì gēng cōnɡ tún
(二)多音字
应     占
[答案] yìnɡ yīnɡ zhān zhàn
二、写对字形


[答案] 倩 靓 靖 腈 谂 稔 荫 茵 揣 惴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彷徨·徘徊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多指人的精神状态。“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2)美妙·绝妙
“美妙”美好,奇妙,多指艺术品,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享受。“绝妙”极美妙,极巧妙。多指超一流的艺术品及其他艺术享受。
2.明确词义
(1)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2)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满庭芳】 供食大急,须臾对面,顷(qīnɡ)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斯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顷(qǐnɡ)刻 厮守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脱布衫】 ________,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A.西风下黄叶纷飞   B.下西风黄叶纷飞
C.下西风纷飞黄叶 D.西风下纷飞黄叶
B [联系下文,从对仗的角度判断,排除A、D两项;与“衰草萋迷”相对,应为“黄叶纷飞”,排除C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幺篇】 纵使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纵使久后成佳配”中用词不当,应将“纵使”改为“虽然”。
[资料链接]
超凡的落拓文人——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的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董西厢》把悲剧故事改编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一人主唱”、“曲白相生”等是元杂剧的鲜明特点。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文本鉴赏]
《长亭送别》一折戏,通过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奈分别的故事,不仅歌颂了自由爱情,而且表现了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② 
[答案] ①长亭饯行 ②爱情真挚 性格叛逆
[文本深读]
一、阅读开头至“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正宫】一节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化用了范仲淹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烘托出送别凄凉的氛围。
2.【滚绣球】和【叨叨令】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滚绣球】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这两段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入口语,语言通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
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染”“醉”“泪”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行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让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一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答句中一个“泪”字将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融为一体,营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阅读“张生和长老坐……专听春雷第一声”,回答下面问题。
4.“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侧面反映了他们为了所谓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付出的艰辛,经历了许多的磨难。
5.“险化作望夫石”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巧用典故并进行大胆的艺术夸张,将莺莺难舍难分、片刻难离的焦虑心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6.《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唐代元稹最初的《会真记》,还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原本的结局都是悲剧。你觉得这出剧目更应该是悲剧还是喜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最初的崔莺莺爱情是悲剧,金批《西厢记》同样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而金批《西厢记》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悲剧版的《西厢记》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二)“大团圆”结局更符合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元杂剧盛行于民间,喜剧更符合民众的期待。而若是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王实甫写崔、张之离情,没有孤零零地纯然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点染。如“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品写景物,也并非如专为卖弄才情者那样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给客观景物涂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让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忧闷心理和离愁别恨服务,真正达到了情与景交融为一体,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情景交融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得文章含蓄而有韵味。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2.写法指导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运用
请列举出一例古典诗词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诗歌名句,并结合自身理解,进行散文化的翻译,要求:仍然采取情景交融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还记得当年那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阳光普照,春风和煦,多情的杨柳婀娜多姿,却无法挽留我离去的脚步。外面暖暖的,心却愈显抑郁,在那吉凶未卜的战场,眼前这美好将是我唯一的慰藉。如今,我回来了。在无数次冲锋陷阵,浴血拼杀之后,安然回归,我想着念着那和煦的春风,婀娜的杨柳,然而迎接我的,却是那雪花飘飞,寒意袭人的严冬。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历经多少辛酸痛苦才获取的爱情,刚刚得到承认,马上又要分开。“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
玉肌:此恨谁知?”莺莺的内心愈是痛苦,愈是说明封建家长的冷酷无情。莺莺虽然无力反抗老夫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她认为“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不要忘记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显示了莺莺倔强的反抗性格。《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欣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应用角度】 “命运与抗争”、“追求自由”、“冲破阻碍”等。
2.精彩应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命运的不屈,勇敢地抗争着命运。凭什么社会黑暗,我就要随波逐流,陶渊明偏偏心有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南山下结庐而居,活出一生“靖节”;凭什么婚姻需要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需要门当户对,幸福甚至需要“功名”去换取?崔莺莺偏偏发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时代呐喊;凭什么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一代代仁人志士偏要用各自的方式去为国家争取一个未来……
[群文阅读]
导读:关于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是对美的礼赞,是捍卫美的宣言,是对经典爱情的热烈颂扬。经典爱情中的男女,几乎无一不经过身心的煎熬,情感的折磨。耐心、韧性、体谅、包涵是经典爱情特有的代名词。
飘逝的绝唱
绝色女子是上苍鬼斧神工的大艺术。
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过几多王朝,也曾疯魔过朱门绣户、蓬庐茅舍;这大美,曾使盖世英雄五尺刚化为绕指柔,也曾使布衣韦蒂神魂颠倒情难自持……
寺中九曲回廊傍近月亮门的一侧,曾是张生的“凉艳”处。当张生忘情地欣赏莺莺的绰约风姿时,她仍不嗔不喜,莲步轻移芳径,临去时蓦然回首,向张生投以“秋波一转”……
至美者的“秋波一转”,是天国瑶池里的圣波在人世间的俄而一闪,它仿佛能把世界上的一切曼妙与绚丽都集中于那芳菲一瞬。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流泻出的美,与轻佻女郎吊眉眼时所传递出的光,有着云泥之别。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所生发的美感,与美学家理论上的美感最为接近,它是一种人们像崇拜圣母时一样的圣洁的美感。
随着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沉浸于“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的氛围里的张生,心灵中产生了一种如沐圣雨、如饮琼浆的不可言喻的愉悦。
经典爱情,是青油孤灯下泛黄的线装书,它需要读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经典爱情,是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它忠贞的泪水足可以哭倒长城;经典爱情,是王宝钏寒窑中的爝火,它虔诚的热力足以熔化武夫的铁石心肠;经典爱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饮鸩而亡,同栖一穴的矢心不二;经典爱情,是哭瞎眼睛的阿炳的二泉映月,也是简·爱对罗彻斯特远隔千里的呼唤……经典爱情在追求的过程中透出美丽,它使“等待”比“获得”更具魅力。经典爱情的琴弦上常常谱满离恨曲,经典爱情的花笺上每每写满断肠诗。
唾手可得的东西往往不被珍视。爱的尊严一旦被轻视,便经不起咀嚼,很快变得乏味。爱情一旦省略必要的发酵,酒就酿成了醋,也就缺少了经典爱情中的那三分幻想,三分诗意,三分激情,剩下的仅是欲的疯狂。
普救寺的山门前,有刚刚矗起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白色大理石雕塑。这对恋人,躲过孙飞虎以暴力对美的掳掠,战胜以郑恒为代表的封建权势对美的占有,最后以张生赶考得中,回归到权贵中,才得以完成金玉良缘的。我站在这洁白的仍散发着岁月清新的雕塑前,面对眼下这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仿佛觉得,千年崔张仍和历史一起呼吸,一起交流,一起思索……
(有删节)
世间最美的相遇——元稹和崔莺莺
他是唐朝第一才子,也是古今第一痴情的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挚爱——那个被他始乱终弃的女子崔莺莺的。他遇见她时,风华正茂;她遇见他时,青春正好。郎有情、妾有意,他们很快便花前月下,私定终身。本以为他们的爱情会和《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样美丽和幸福,谁知却遭元稹母亲的反对,硬是把一桩美好姻缘给白白断送了,留下了千古遗憾。
对元稹和莺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人生的不幸,但对于文学和我们而言,也许是不幸中的幸运。悲剧的人生总是能创造传奇,千年之后,依然动人心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非我们深深地、绝望地,甚至是不计后果、不抱期望地爱过,否则,我们就没法理解元稹这句诗里蕴含的沧桑、沉痛和悲哀。喜欢上看浩浩荡荡的沧海,爱上了它的美丽、博大和慈悲,整个人、全部心都交给了它,本以为可以一直这样看着,直到地老天荒,却不想人世无常,沧海横流之后,只剩一片荒芜的大地。原先所有的执念、爱恋,所有的深情、依偎,一下轰然倒塌,这颗曾经溢满喜悦和幸福的心,也变得荒凉起来,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让它欣喜,值得它牵肠挂肚。
“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崔莺莺,世间的女子,没有更值得他回顾的了。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此种钟爱,非深入骨髓,是写不出这样悲痛和执着的诗句的。其后,他虽然三婚,分别与苇丛、安仙嫔和裴淑缔结连理,但内在深处的灵魂,却自始至终牵念着崔莺莺。她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个结,一个憾,借着这个结和这个憾,他异常强烈地感受着人生的无常和存在的原始缺憾,感受着任何美丽的东西破碎之后所迸发出的那种心碎和悲哀。
他本来可以解开这个结,因他有那么多热爱他的女人,只要择其一来爱,或许很快就能淡忘崔莺莺带给他的毁灭般的巨痛。但他似乎又不想忘记,作为一个诗人,这种疼痛也许是他灵感的源泉,也许是他曼妙情诗的诗心,也许是他美学的象征。而作为一个人,这种撕裂般的痛楚和执着,也许仅仅是他存在于世的鲜活证明。
在他所钟爱的这些女子里,唯有崔莺莺直抵他存在的故乡,直抵他灵魂的核心。他对崔莺莺的爱,已经超越了狭隘的伦理范畴,具有精神图腾和价值主体的形而上学意义。这就是他不可替代的“唯一”,他的生命皈依。
一个男人,不管爱过多少女人,能成为他“天命所归”的女子的,只能是一人,这正如他不管去过多少地方,却只有一个故乡一样。对乡土观念浓郁的中国士子来说,无论漂泊多久,总有一天要魂归故里,葬在家乡的土地之上。而对元稹来说,在那么多走过他生命的女子中,唯有崔莺莺成为了他的故乡。他生命本体的一部分,他精神和灵魂的某些边角,都和她牵扯在一起,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建议阅读书目:
1.《送别》
2.《莺莺和张生,不只是因为爱情》
3.《论〈长亭送别〉中崔莺莺思想的进步性》
[诵国学经典]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
[明理知义]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成长启示] 治国的大原则就是以忠诚守信争取人民的
拥戴,若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大学》)
[明理知义]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
[成长启示] 要平治天下,就要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道德人格上。
课件56张PPT。第三单元 戏剧
12 长亭送别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杜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B [A项,黯然销魂:心情沮丧得像丢了魂似的。多用于描写别离时极度愁苦或悲伤的凄然之情。B项,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这里使用对象错误。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D项,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成人歌曲音调较高、音域较宽,经常唱这样歌曲的孩子,会对声带造成严重损伤。此外,迎风唱歌或唱歌后喝冷饮,都会损伤声带。
B.《新西厢记》开播以来,网友称赞该剧不但画面精致,故事跌宕起伏,而且崔莺莺的外形和各个剧种的《西厢记》八九不离十。
C.《西厢记》的曲词华丽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D.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如何作为。
B [A项,语序不当,应是“孩子经常唱这样的歌曲”;C项,偷换主语,应在“是”前加上“《西厢记》”,或删去第一个“的”;D项,句式杂糅,应为“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之只‘有形之手’”,或“但关键在于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如何作为”。]
3.下面一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化用或改选唐宋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③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④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C [①出自北宋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②出自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和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③“未饮心先醉”,出自刘禹锡诗“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④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⑤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请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①所选人物可以是文学形象,也可以是自己熟悉的诗人、作家;②句式相近,每句不超过25个字。
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当崔莺莺在长亭外泪洒秋叶时,把离愁变成一片霜林;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当)柳永在残阳里与恋人握别时,把离愁变成晓风残月 (当)王维在柳色青青中与友人话别时,把离愁变成手中的苦酒
5.假设第二年春天,张生高中状元归来,莺莺到郊外相迎。这个时候,莺莺眼中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还是“西风紧,北雁南飞”吗?请根据相关意象填写空白处。
【端正好】 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团圆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迎归》中,天朗气清的春天,整体氛围应是喜悦快乐高兴的。结合课本上的形式的要求即可。
[答案] (示例)碧云天 红花地 东风煦 双燕欢飞
6.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西厢记》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追忆凭吊的艺术品。右图是清朝嘉庆时期描绘《西厢记》中场景的青花瓷大缸。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画面的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面表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杨柳旁、古槐下,莺莺在丫鬟的陪伴下持酒送别,与张生依依不舍。丫鬟执壶,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地对视着,难以举杯。旁有一书童持琴,一书童牵马,他们急切地盼望主人上路。
7.寒假将至,高三(1)班的学生拟请去年考上大学的王华同学回母校介绍经验,给王华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王华同学:
为帮助高三同学顺利度过高考的冲刺阶段,高三(1)班的同学想借你放假回家的机会叫你来校讲一讲,以分享你的点滴经验,切勿推辞。
××学校高三(1)班
2019年1月5日
(1)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词语的意思及适用对象,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叫你”缺乏尊重;“讲一讲”用于邀请别人来讲课是不礼貌的;“点滴”是谦词,不能用于对方;“切勿推辞”含有祈使、命令的语气,不合语境。
[答案] (1)“叫你”改为“请你” (2)“讲一讲”改为“做报告或指导” (3)“点滴”改为“宝贵” (4)“切勿推辞” 改为“请你不要推辞”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牡丹亭·游园(节选)
【绕池游】 (旦上)梦回莺啭,乱煞①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 (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 (旦)袅晴丝③,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④。(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 (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⑤,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 (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处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 (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说明:“游园”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杜丽娘受到《诗经·关雎》的启发,在春香的鼓动下,违背父命,私自到后花园赏春。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色,她的青春觉醒了。
【注】 ①乱煞,缭乱之意。②炷,zhù,燃烧。沉烟,指沉香,一种香料。③晴丝,在春天晴日常易看见的虫类吐的游丝。④没揣:不料。迤逗:挑逗,引惹。揣、迤,都是当时的口语。菱花,指镜子。彩云,指式样美好的发髻。⑤朝飞暮卷: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里形容楼阁的壮美。
8.选出对【皂罗袍】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情与景的矛盾,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B.“原来”一词犹如百花园门前的一道屏风,游人经过,顿觉春色扑面,春花斗艳。“红”与“紫”,描绘出鲜花盛开百媚千娇的美,这是一“喜”;而这样的美景“都付于断井颓垣”,这是一“怨”。
C.“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感叹,直接表达了杜丽娘对大好春景的喜爱。
D.这支曲子情深意远,有客观描绘,有主观抒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
C [“对大好春景的喜爱” 错,由“奈何”“谁家院”可知杜丽娘此时满怀愁绪。]
9.从早起到游园回家,杜丽娘的情绪有几个转变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依次为晨起时的怀春怅惘,妆扮时的自惊美艳,游园时的感春自叹,游园后的幽怨惆怅。
10.全篇分为三个过程:游前、游时、游后,贯穿其中使三部分联系起来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部分都源于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源于青春的觉醒、对人生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向往。(正是由于青春觉醒却遭禁锢而产生了无端的愁闷,才希望冲出闺阁樊笼到大自然中“把春情漾”,并为此严妆打扮,正因为妆扮时自惊美艳、自叹“三春好景无人见”,才有游园时对姹紫嫣红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叹息、怨愤,自然而然就有了游园后的无法排遣的愁闷,杜丽娘发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现实中完全无法实现,便转而到梦中和幽冥之境去大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