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陈情表
一、读准字音
险衅( ) 闵凶( ) 悯臣孤弱( )
盘桓( ) 逋慢( ) 更相为命( )
矜育( ) 优渥( ) 除臣洗马( )
拔擢( ) 陨首( ) 猥以微贱( )
应门之僮( ) 期功强近( )( ) 终鲜兄弟( )
门衰祚薄( ) 日薄西山( ) 茕茕独立( )
床蓐( ) 供养( )
[答案] xìn mǐn mǐn huán bū ɡēnɡ jīn wò xiǎn zhuó yǔn wěi yìng jī qiǎnɡ xiǎn zuò bó qiónɡ rù gōng
二、辨别通假
1.夙遭闵凶( )
2.零丁孤苦( )
[答案] 1.“闵”通“悯”,此处指所忧愁的事 2.“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薄
2.行
3.矜
4.拜
5.曾
6.当
7.以
[答案] 1.形容词,浅薄 动词,迫近 2.动词,经历 动词,行走 3.动词,怜悯 动词,自尊、自夸 4.动词,呈上 动词,授予官职 5.副词,曾经 副词,竟然 6.动词,担任 副词,应当 7.连词,因为 介词,用,凭借 连词,表目的 与“无”连用,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四、词类活用
1.臣少多疾病 ( )_________
2.历职郎署 ( )_________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_________
4.臣具以表闻 ( )_________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_________
6.凡在故老 ( )_________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2.名词用作动词 任职 3.名词用作状语 像犬马一样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知道 5.名词用作状语 在外;在内 6.形容词用作名词 泛指老年而有功德的旧臣 7.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离
五、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
2.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主人。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统称。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向上级报告;②登在报上。
5.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给别人,让人知道。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心劳苦或用于求人做事的客套话。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少。
9.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
10.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洗澡。
11.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逗留,徘徊;②回环旋绕。
12.郡县逼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迫使。
13.拜臣郎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1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微小的火。
[答案] 1.不能行走。2.没有人主持。3.优秀的人才。4.报答。5.表时间、处所等所至的范围,相当于“到了”。6.申诉(苦衷)。7.辛酸苦楚的处境。8.这里谦言私情。9.指赴京就职。10.蒙受。11.徘徊不进的样子。12.催促。13.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14.流星的光。
六、文言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刘夙婴疾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告诉不许。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急于星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现在我是蜀国的卑贱的俘虏。
2.被动句 而祖母刘氏多年来被疾病缠绕。
3.省略句,被动句 (向州官)报告申诉(不做官的苦衷)却不被允许。
4.状语后置句 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迫。
5.状语后置句 这样看来,我向陛下尽忠的日子还长。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晋代第一孝子——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晋泰始初,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博览五经,尤长于《春秋左氏传》。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公元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身系蜀汉,对前朝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不愿在司马氏王朝做官。在此背景下,李密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下了《陈情表》,要求暂缓赴任。
[文本鉴赏]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答案] ①孝情 ②忠心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在第一段是怎样陈述衷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来概括叙述自己坎坷的命运,这八个字放在文章开头,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提出的“未曾废离”、“不能废远”埋下伏笔。然后以“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少多疾病”讲述自己幼年丧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接着以“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写家中人丁衰微,以“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写祖母多病,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些都是陈情不仕的事实根据,作者说得凄切尽情,目的是使晋武帝准许自己的奏请。
二、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2.作者在第二段是怎样陈述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两难困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平息其心中之火,具体地列举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唯一的亲人,无法远行。自己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含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出仕的疑虑。
三、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3.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调整后不好。本文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四、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写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此对偶句,通过“长”与“短”的比较,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方案。“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个对偶句,通过“生”与“死”的并连,表现了李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总之,对比鲜明的对偶句,既表现了诚心,也解决了问题。
5.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情,其实是在为自己不奉召仕晋寻找借口,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绝不是拒不出仕的借口,而是真心想要侍奉祖母到终老。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打动晋武帝的也正是这种浓浓的孝敬之情。
(观点二)李密对蜀汉念念不忘,而司马家天下来路不正,李密以亡国之臣出仕新朝,肯定有所顾虑,因而明智的做法是暂时观望。只是后来朝廷似乎察觉到他的这种观望,于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于是李密只能抓住孝道来做文章,动之以情,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不得不妥协。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 偶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中的这些对偶句的运用,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2.写法指导
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按上下句(出句、对句)在内容上的关系可分为三种:①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的一个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相称关系的对偶形式);②反对(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形式);③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作用:①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②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③表意上,凝练集中,高度概括;④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3.迁移运用
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小石潭凄寒幽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岳阳楼壮美雄奇 桃花源和平宁静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至真至诚的亲情
“百善孝为先”,《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晋武帝多次征召,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于是上书陈情,辞不赴命,在刘氏久卧床榻之时,毅然谢绝了晋武帝的征召而侍在床前,未曾废离。孝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
【应用角度】 “亲情”、“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孝道”、“传统文化”等。
2.精彩应用
“治国莫先于公,治身莫先于孝”。孝是做人的良知底线。然而,如今很多人对“孝”做得远远不够。让老人不饥不寒,衣食无忧就是孝吗?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老人的敬爱与陪伴,心理上的关怀和慰藉,远比物质上的所谓“供养”更让老人开心。孝,是古时李密甘冒触忤圣旨之险也要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是今人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的呼吁。
[群文阅读]
导读:“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每个人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之中,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孝心,真正地让感恩之花永远绽放枝头。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这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是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时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的一时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情谊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对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建议阅读书目:
1.《孝在我心中》
2.《孝道,是一种传承》
3.《百善孝为先》
[积文化常识]
1.古代服丧制度
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等是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2.婉辞
《陈情表》中表述父亲去世,使用“慈父见背”,这是使用了婉辞,以下是古代常见的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见背——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弃养——父母逝世的婉辞。
[诵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论语》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明理知义]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成长启示]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明理知义]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成长启示] 求人不如求己。君子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安身立足,出现问题时,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有错在先。小人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而是处处钻营,出现问题时,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会责备别人,埋怨环境。
课件86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5 陈情表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 [D项,“闵”通“悯”。]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C.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 [A项,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约等于前置的“我”/看见;B项,均为“怜悯”;C项,经历/行走;D项,亲自/亲人。]
3.下列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④为介词,因为;③为介词,用,凭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D [A项,“告诉”当“申诉(苦衷)”讲,今为“说给人听”;B项,“奔驰”指“赴京就职”,今为(车、马等)“快速奔跑”;C项,“辛苦”指“辛酸苦楚”,今为“劳苦”。D项,“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的事,与现代汉语相同。]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 察:考察
D.形影相吊 吊:安慰
C [C项,荐举。]
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历职郎署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愿陛下矜悯愚诚 D.则刘病日笃
D [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申诉自己未敢违逆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进退不能的两难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2)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3)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例句是从有形的视觉角度来写的,补写的句子要从有声的听觉角度来写。可回顾文意,选用表声音的词语来阐释《陈情表》中的情感。
[答案] (示例)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斥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①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②。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③,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⑤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⑥。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 ①犍为(Qián wéi),地名,在中国四川省。②醮,改嫁。③烝烝之性,热切的样子,形容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④游夏,孔子的弟子子游和子夏。⑤安乐公,刘备的儿子刘禅。⑥虫流,指死亡。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 [解答此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关键词语和断句技巧进行解题即可。“出”为动词,译为“出任(一般指由京官调任地方官)”,“温令”为官职名称,故可以在“令”后断开,可排除D项。从后文“从事白其书司隶”可以推知,“从事”应为一部分官吏,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项。“弗之劾”的主语应为“司隶”,故可排除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夺母志”,舅父强逼母亲改变守节之志。这里是改嫁的讳饰说法。
B.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
C.“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孩。
D.“牧伯”是古代主管牧业的官职。
D [“牧伯”是古代州官的称呼。]
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做铺垫。
B.强调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 [“夙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到晋朝为官,并不是李密的愿望,故不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2)(表文呈给皇帝)皇帝看了看表文说:“李密的孝名,果然不假啊!”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病故。李密服丧完毕,以洗马的身份,到洛阳做官。”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又叫李虔。他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恋母情深,就因为思念母亲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时间就当众讲解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而忘了疲倦,拜谯周为老师,谯周的门人把他和子游、子夏相提并论。
(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能且擅长辩论,吴地的人很赞赏他。蜀国被(晋国)平定之后,泰始初年,皇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岁大,无人奉养,就没有办法听从皇上的诏令。于是向皇上上书说:
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逼母亲改变守节之志。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我幼年经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时常卧病不起;我侍奉她喝水吃药,不曾废止而离开。
……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希望陛下您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刘氏能侥幸地安度残年。(若您成全)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应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表文呈给皇帝,)皇帝看了看表文说:“李密的孝名,果然不假啊!”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病故,李密服丧完毕,以洗马的身份,到洛阳做官。司空张华问他:“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说:“可以称作第二个齐桓公。”张华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李密说:“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任用竖刁而身死(国灭)。安乐公任用诸葛亮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使国家灭亡,所以说他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又问:“孔明说教为什么细碎?”李密说:“以前舜、禹、皋陶在一起说话,可以简洁雅致;《大诰》是和普通人说的,应该细碎。和孔明谈论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与他旗鼓相当,所以(和普通人)说教有些细碎。”张华赞许他的说法。
李密被派去做温地的县令,他憎恨厌恶做从事的人,曾经在给别人的信上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回到朝廷做事,但朝廷里没有能帮助他的人,于是只能改任为汉中太守,自己常因为失去京官的名分而心怀不满。等到有一天在东堂设宴,皇帝下诏叫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对此很生气,在这时(趁这个时机)都官从事上奏章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