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6 《段太尉逸事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6 《段太尉逸事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35:35

文档简介

16 段太尉逸事状
一、读准字音
不嗛(  )  椎釜(  )  鬲(  )
瓮盎(  ) 姁姁(  ) 覆校(  )
老躄(  ) 恣(  ) 戢士(  )
晡食(  ) 击柝(  ) 焦令谌(  )
辞甚巽(  ) 野如赭(  ) 封识(  )
注槊上(  ) 以司农徵(  ) 汾阳王(  )
[答案] qiè fǔ lì ànɡ xǔ jiào bì zì jí bū tuò chén xùn zhě zhì shuò zhēnɡ fén
二、辨别通假
1.不嗛,辄奋击 (    )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    )
3.太尉判状,辞甚巽 (    )
4.出入岐周邠间 (    )
[答案] 1.“嗛”通“慊”,满足,快意 2.“椎”通“槌”,打 3.“巽”通“逊”,谦恭 4.“ ”通“邰”,今陕西武功
三、一词多义
1.状
2.辞
3.固
4.且
5.以
[答案] 1.名词,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 名词,判决书 名词,逸事状 2.动词,致辞 动词,辞退 名词,言语 动词,推辞 动词,计较 3.疑问副词,难道 副词,坚决地 形容词,坚固 形容词,固执,顽固 4.副词,将 副词,一边 5.介词,凭,凭借 介词,用 介词,因,因为 表目的的连词,来
四、词类活用
1.请辞于军        (    )_________
2.晞一营大噪,尽甲 (    )_________
3.裂裳衣疮 (    )_________
4.市谷代偿 (    )_________
5.舆来庭中 (    )_________
6.手注善药 (    )_________
7.日群行丐取于市 (    )_________
8.北上马岭 (    )_________
9.处贱,无以拒也 (    )_________
10.乃我困汝 (    )_________
11.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    )_________
12.以乱天子边事 (    )_________
13.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    )_________
14.遇不可,必达其志 (    )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致辞 2.名词用作动词 披上铠甲 3.名词用作动词 用衣裳缠裹 4.名词用作动词 买 5.名词用作动词 抬 6.名词用作状语 亲手 7.名词用作状语 每天 8.名词用作状语 向北 9.形容词用作名词 卑下地位 10.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处于困境险地 1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败坏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混乱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毁坏 14.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五、古今异义
1.纵士卒无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2.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陌生的人。
3.朱泚幸致货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请假设草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姑且认定。
5.宗元尝出入岐周邠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去和进来;(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等的情况。
6.以取名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选取名字。
7.折人手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喻弟兄,或指动作,举动。
[答案] 1.横暴。 2.百姓。 3.财物礼品。 4.假,借用;设,置,安排。 5.往来。 6.扬名。 7.手和脚。
六、文言句式
1.段公,仁信大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见人被暴害。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谁归罪?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汝将何以视天地?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辞于军。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公幸教晞以道。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邠人偷嗜暴恶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如司农治事堂。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段公,是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
2.判断句 寄寓在泾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的人。
3.被动句 您看到百姓被暴徒伤害。
4.宾语前置句 要归罪于谁?
5.宾语前置句 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
6.状语后置句 请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
7.状语后置句 承蒙您用大道理教导我。
8.定语后置句 邠州人中那些惯偷以及贪婪、凶残、邪恶的人。
9.省略句 把它(三百匹大绫)送往司农寺的办公厅。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传记文有《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如《小石潭记》);寓言散文有《三戒》(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曾于贞元十年(794)至邠州(今陕西邠县)军中探望叔父,得知段秀实逸事,后于元和九年(814)在永州写下此文。本文通过段秀实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塑造了段秀实这位刚勇仁义、清正廉洁的正直官吏的形象。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做参考。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一种文体,记述某人生平事迹。“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力求典型,抓住两三件事写。所写之事应详细、确实,不可道听途说。其目的有三个:1、使史官录用,希望修史时为死者作传。2、向朝廷报告,为死者请求谥号。3、为死者写墓碑之文提供素材。逸事状有固定格式,在文末写作者名字及写作目的。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的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的品质,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答案] ①仁慈宽厚 ②清廉正直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写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段秀实知道要制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用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阅读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回答问题。
2.在“节显治事堂”一事中,作者是怎样塑造段秀实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夺目。
3.本文结尾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去掉不好。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及其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目。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文章是很重要的补笔,并非狗尾续貂。
三、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三件逸事来塑造段太尉形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是散落在民间的逸事,暂未被正史记载,柳宗元写这些事情给韩愈,如实地提供史料。②这三件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③批驳当时说太尉以死“取名天下”的说法。
5.文章主人公段太尉对待郭晞手下军士扰民的行为和对待焦令谌扰民的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你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这正是段太尉审时度势后的正确选择。“郭晞军士扰民”发生在“安史之乱”刚平息之时,而“焦令谌扰民”则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局势极为混乱,各地藩镇割据严重,行政、生杀大权皆落于地方军政长官之手,中央政府对这些权重一时的人物非常倚重。
因而段太尉对焦令谌事情的处理更显慎重。
(观点二)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焦令谌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只有比他高一级并且掌有实权的行政长官才能节制他,而段太尉作为一名营田官是不具备这点的,但各地“诸侯”都想让自己的国中之“国”太平无事,所以只有在社会环境不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而民怨就是催化剂,所以只要离间焦令谌与民众之间关系就可以办到这点。因此,只要使段太尉的态度软弱(减小),就能使民怨沸腾(增加),只有民怨增加,“实力派”才会干涉焦令谌“夺地强租”之事,才能使事端得到真正的解决。
(观点三)段太尉在当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里采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处理方法,表面看来实在“狡猾”,但是这两种处理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施仁政,顺民意”,这才是忠君报国、体恤子民的“实”官,这比起那些“谋其职,不谋其责”的“昏”官不知要高尚多少倍!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烘云托月
本文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使段太尉这一廉吏形象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如以白孝德的“戚不敢言”映衬段太尉的勇敢和刚正;以焦令谌的骄横、贪婪衬托段太尉的仁爱宽厚。恰当地运用衬托手法,寓爱憎之情于平实叙述中,正体现了柳宗元传文的“春秋笔法”,也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与学习。
烘云托月就是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的手法。
烘云托月又叫衬托、映衬。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作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作衬体。
2.写法指导
烘云托月法的注意点
(1)运用烘云托月法,要注意处理好“云”与“月”之间的关系。“月”为主,“云”为宾,不可喧宾夺主。
(2)衬托法与对比法不同。对比法:形成对比的事物、人物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通过对比,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衬托法:形成衬托的事物、人物之间有主次、偏正之分,衬体为突出主体服务。
3.迁移运用
高考成绩揭晓后,他得知自己成功考入理想大学,非常高兴。请你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写出他的兴奋,字数不少于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查询结果出现的一刹那,他瞬间感到眼前大放光明,这光明来得如此突然,像去年暑假在泰山之巅看到的日出的那种光亮,但却更温暖;又如连日阴雨连绵后破云而出的那一缕日光,却又更强烈。他仿佛感觉时间静止了,自己被这光所包围。周围环境的嘈杂,隔壁一个同学得知自己落榜后的咒骂,朋友关心自己结果的问话,都被这光隔绝了。离自己那么遥远,世界在运转,而此时,他感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一片安静祥和。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在得知郭晞纵士卒无赖,百姓深受其苦,而地方官却不敢有所作为的时候,段太尉主动请缨,请求处理此事。果断的“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又在郭晞营中士兵有暴动迹象的险境下孤身前往军营,对郭晞晓以利害,成功说服对方承认错误,平息了邠州之祸,一州之百姓得以安宁。段太尉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置生死于度外,这种精神彰显着一位好官的责任与担当。
【应用角度】 “勇敢”、“奉献”、“不畏强权”、“担当”等。
2.精彩应用
什么是担当?担当是孟子在面对西周以来社会动荡诸侯混乱的局面下发出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的呐喊;担当是柳宗元笔下的段太尉在百姓遭难的时候不畏强权,勇于处理军中“无赖”,并不惜以身犯险,消弭兵祸的大无畏精神;担当是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极目远眺,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这种担当,让古今无数仁人志士站在时代的浪尖,沧海横流处,彰显英雄本色。
[群文阅读]
导读:古有“为官一任,造福四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良训。段太尉,百姓的好父母官,给为官者们树立了榜样。然而在新时期,为官者应该如何为官呢?习近平总书记给为官者开出了“良方”。相信为官者们如能“谨遵医嘱”,定能成为百姓的好父母官。
总书记开的为官“良方”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江苏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他说,“官”、“商”交往要有道,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这无疑给领导干部们开了一剂为官“良方”。
常怀敬畏心是守住底线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相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受提拔时是想为人民服务的,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但时间久了,手中的权力使自己飘飘然,忘记了对权力的敬畏,利欲熏心,抵御不住“糖衣炮弹”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只有常怀敬畏心,“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才能把持好自己,“面壁成佛”,提升自我境界。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为官善终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正如一个人,你平时再注意锻炼身体,但关键时刻酒后驾驶,车祸夺走的仍然将是你的整个生命……到了那时,一切已没法重新选择了,关键的一步容不得大意,不容许走错。因此,该正视领导干部这个“高危职业”,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于争斗,做好反腐工作。
慎独慎行是驶得万年船的良方。“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培养干部比培养飞行员的花费还要多得多,听上去有点夸大其词,细想,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倾注了这么多的精神和精力来培养我们的干部,但再看今日之中国,仍有不少贪官落马。各级领导干部虽然权力责任不同,但都执掌并行使一定的政治权力,官员执政一方不正如驾驶一架飞机,其运用权力的方向和水平决定着机上乘客的安危和幸福,怎不该慎之又慎?甚至该比驾驶飞机更要谨慎!
习近平总书记已为当官这个“高危职业”开了“良方”,为官者唯有谨遵医嘱,按时“服药”,时时警诫自己,方能“面壁成佛”。(有删改)
百姓的好父母官
热天,热地,热太阳,热倒的是百姓的身躯。
庄稼枯了,土地裂开了,老天爷,请您别再发怒了。当是可怜可怜我吧!看,我租来的田是一粒不收啊,我家的孩子是皮包骨头,都快饿死了。听,那凶恶的焦令谌是每天都派人来迫我交粮,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我这骨头是受不了了……
“那个段太尉真厉害,把坏人都绳之以法了。”、“嗯,他心系百姓,是咱们的好父母官!”两个男人在旁边讨论着。突然,我的脑袋冒出了一个主意:何不找段太尉帮帮我?说不定能救我一命啊!
于是,我找到了段太尉,向他道明了一切。他听后,很同情我,还马上写了封信请求焦令谌迟些再收我们的粮食。我见自己遇上了一个如此公正、爱民的父母官,心里舒服多了,我想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
没想到,第二天,焦令谌的手下粗暴地把我抓去见焦令谌。那焦令谌瞋视我,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凶巴巴地说:“你不知好歹了,竟然找姓段的教老子做事?他算什么?我怕他吗?”我吓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说什么呢!他命人狠狠地打了我二十杖,然后抬我去了段太尉那里。
我的背火辣辣的,心也火辣辣的,我恨那姓焦的魔鬼。段太尉见了我痛哭不止,不停地埋怨自己。这样对我这贱民的官真是难得。他还亲手帮我洗伤口,撕了自己的衣服帮我包扎伤口,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药、吃饭……
对这样好的父母官,我已经很知足了,为了我,他跟焦节度使翻脸了,我过意不去啊。家里的人肯定还是受着焦令谌的迫害……
在段太尉的精心照料下,我终于康复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没想到焦令谌也没再催我交粮了,更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家人都没受到伤害。这使得我的家又恢复了平静幸福的生活。我娘子说是上天赐福,我相信了。
直到一天,我遇到了段太尉的家仆,说起了段太尉的马,才知道,是他(段太尉)卖了自己的马来帮我交粮给焦令谌的!
天不再热,水不再热,太阳也温和了,段太尉用爱给咱们老百姓浇出了美丽的天堂!
建议阅读书目:
1.《悼段太尉》
2.《回望清廉》
3.《为官之德在于清廉》
[积文化常识]
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职。如《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诵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大学》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
[明理知义] 因此能做到喜爱某人而知道他的缺点,厌恶某人而知道他的优点的人,在天下是少有的。
[成长启示] 感情往往影响着对人的看法。对亲近者常有偏爱,一好百好;对憎恶者常有偏恨,一坏百坏。所以,父母不能仅看到孩子的优点,我们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人,必须去掉偏心和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人。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学》)
[明理知义] 因此君子自己有善德,才要求别人行善,自己没这样的过错,才批评别人。不采取这种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没有过的。
[成长启示] 随着各种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对待事情可能越来越浮躁,对别人有意见,看不顺眼,大有非我之错皆天罪的悲愤,但很少从自身找毛病。
课件97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3)16 段太尉逸事状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邠州(bīn) 釜鬲(lì) 椎(chuí) 不嗛(qiè)
B.老躄(pì) 覆校(jiào) 击柝(chè) 袒臂(tǎn)
C.焦令谌(chén) 衣疮(yì) 姁姁(xǔ) 赭色(zhě)
D.注槊(shuò) 晡食(bū) 封识(zhì) 巽(xùn)
B [“躄”应读bì,“柝”应读tuò。]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
B.辄奋击,折人手足 手足:手和脚
C.当务始终  始终:有始有终
D.其与存者几何  几何:几人
D [几何:多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以告谌   ②以大杖击二十
③人且饥死   ④且熟,归我半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 [①介词,把;②介词,用;③副词,将要;④副词,将来。]
4.下面选项中的加点字用法与所给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裂裳衣疮
A.市谷代偿   B.太尉判状,辞甚巽
C.乃我困汝 D.汝又取不耻
A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衣,即用衣裳缠裹;市,买。]
5.下面选项的句子与所给例句的句式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A.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B.段公,仁信大人也
C.刘备天下枭雄
D.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
A [A项为宾语前置,欲归罪谁。其他三项和例句一样是判断句。]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因恬然,且大乱
D.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C [A项,假设:古义是两个词,假,是借用;设,置,安排。今义是一个词,姑且认定,虚构的意思。B项,公理:古义分开讲,公为敬称,您;理,是治理的意思。今义是公认的道理。C项,恬然:安适样子。古义和今义相同。D项,取名:古义是博取名声之意;今义是选取名字。]
7.试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段太尉逸事状》中的几段文字的内容(可任选一段或几段)。
示例:郭尚书因王纵士,段太尉为民请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斩暴卒,白将军震恐无计;说王子,段太尉慷慨有辞。
(示例二)动贪念,令谌杖打穷百姓;感仁心,少荣义斥莽将军。
(示例三)凤翔尹致货途中,司农卿栖绫梁上。
8.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淡泊不是出世,而是恬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一切出自本心。
[答案] 淡泊不是消极 而是豁达 淡泊不是漠视 而是大度 淡泊不是无为 而是超越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B.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C.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D.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C [由语境可知,“功名”与“少”存在紧密的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功名”宜作“少”的主语,故可排除A、B两项;“获”是动词,其后应有相支配的对象,故可排除D项。由此确定选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状,也称“状”或“行述”,是古人叙述死者世系、生平、事迹的文章,它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给史官立传提供依据。
B.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C.诏,是封建时代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有即位诏、遗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种命令文体。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政府考试者,被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予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材,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A [“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2)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节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本是件好事,但州郡的官员只会以此来博取外在的美名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深刻,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