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游褒禅山记
一、读准字音
舍于其址( ) 庐冢( ) 褒禅( ) 音谬( )
仆道( ) 窈然( ) 何可胜道( ) 王回深父( )
[答案] shè zhǒnɡ chán miù pū yǎo shēnɡ fǔ
二、一词多义
1.道
2.舍
3.乃
4.胜
5.得
6.然
7.其
8.常
9.以
[答案] 1.名词,道路 动词,说出 名词,风尚 名词,道义 名词,道理 2.动词,居住 名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名词,房舍 动词,停止 3.副词,表判断,是 连词,于是 副词,竟然 代词,你的 4.副词,尽 动词,禁得起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利 5.名词,心得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然而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7.代词,那,指褒禅埋葬地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他们,指古人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8.形容词,平凡 副词,常常 9.连词,表并列关系 相当于“而”,表修饰 连词,因为
三、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 )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_________
3.莫能名者 ( )_________
4.有泉侧出 ( )_________
5.而其见愈奇 ( )_________
6.则其至又加少矣 ( )_________
7.入之甚寒,问其深 ( )_________
8.常在于险远 ( )_________
9.至于幽暗昏惑 ( )_________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_________
11.火尚足以明也 ( )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居住 2.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3.名词用作动词 说明,说出 4.名词用作状语 从侧面 5.动词用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6.动词用作名词 到达的人 7.形容词用作名词 深度 8.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峻僻远的地方 9.形容词用作名词 幽暗的地方,令人迷乱的地方 10.形容词用作动词 走到尽头 11.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
四、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基数词,表数目。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极;异乎寻常的。
3.此所以①学者②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①所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学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答案] 1.十分之一。 2.不平凡。 3.①相当于“……的缘故”。 ②泛指求学的人。 4.两个词。于,介词,译为“对”。是,代词,代“这件事”。 5.到……。
五、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予之所得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孰能讥之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墓旁的屋舍。
2.判断句 现在把“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3.判断句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
4.判断句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5.判断句 这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
6.状语后置句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7.省略句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8.固定句式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9.状语后置句 唐代僧人慧褒开始在此筑屋定居。
六、文白对译
而停止前进。昏惑:迷惑。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
之类的话。意思是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没有达到)。有悔:
[资料链接]
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年4月,辞官回家探亲,在归家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丽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了此文。写作此文时,王安石34岁。
[文本鉴赏]
本文是游记,作者先后参观游览了慧空禅院、华山洞、仆碑三个景点,其中以记游华山后洞为主,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道理。
[答案] ①志、力、物三者关系 ②治学要深思慎取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为什么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2.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作用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三、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3.第三段着重写什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三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2)共有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3)在本段中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4.在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刻感触。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本文的主题是“有志才能成功,立志乃成功之秘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论断可以为证。
(观点二)王安石的“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症结在于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舍“随”,做到“三思而后行”。
(观点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像王安石那么后悔了,一定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铺 垫
本文一开始介绍山名“华山”,记仆碑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的写作做了铺垫;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作者观点的提出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或文章主旨的基石,能增加情节的张力或文章主旨的影响力。
2.写法指导
(1)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2)可从情节发展的方向进行铺垫。
(3)可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铺垫。如运用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3.迁移运用
请你运用铺垫的手法代某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某一著名演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朋友们,看过《大决战》、《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你好,太平洋!》这几部影片的观众,可能会对演员把领袖人物说话学得活灵活现而感到惊奇。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这几部影片中为饰演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演员配音的竟是同一个人。他,就是空军政治部话剧团演员周贵元。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最好不付出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已经指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所以,朋友们,不要再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之地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应用角度】 “更上一层楼”、“努力”、“更好的风景”等。
2.精彩应用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想要到达最高层也许很难,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己之志,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风景,永远在人迹罕至之处,险远之地。坐享其成,终将一事无成。欲有所获,唯有马上行动。从平地出发,一步步向前行进,向上攀登,在荆棘坎坷中历练自己,追求那片人生的美好。
[群文阅读]
导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人们游览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都会发出感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揭示了“志”、“力”、“物”的三者辩证关系;《再游褒禅山》揭示了“态度决定一切”的主题;《游褒禅山》(佚名)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再游褒禅山
(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的遗憾。他不想过多责备他人,却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
(二)
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及。安国说:“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于是兄弟三人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次不再约他们同游。
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于是兄弟三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
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到山洞的神秘。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前行。
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石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一刻钟后,兄弟三人继续前行,相互搀扶,借着昏暗的灯光,向洞内摸索前进。
又前行数十步,山洞右折,乱石嶙峋,举步维艰,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经寥寥无几,且寒气逼人。又行数十步,洞陡然变窄,三人只好猫腰前行。又行几十步,洞中豁然开朗,宽敞了许多。绕洞环行,发现已经无路可走。细细观赏:钟乳石倒挂,美轮美奂;用石头叩击岩壁,铿锵有声,雄浑处似洪钟,细微处似流水;洞底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似牛形,有的像羊形,还有一块石头,更像长啸的骏马,鲜活欲奔……
安石三人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连忘返,嘘叹不已。
忽有一支火把熄灭,他们方才想起需要返程。于是借着火光,慢慢地摸索着向洞外走去。
天色将晚,三人站在洞口,满脸惬意。虽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划伤,但他们因终于到了褒禅山的尽头,看到了罕见的洞中奇景而高兴。
(三)
几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禅山的经历告诉他俩,王回听完后面露惭色,感慨良久说:“做事情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游褒禅山记
⊙佚 名
我们到褒禅山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满山红叶,灿烂亮眼。踏着古人王安石先生走过的足迹,我们到此来寻幽探胜,发思古之幽情。
慧空禅院经千年风雨,已荡然无存。山下有一砖瓦结构的平房,门扉虚掩,寂静无声。轻推,里面是一尊微笑着的红泥塑弥勒佛坐像,这种不伦不类的建筑,可能只是初拟,好待以后再作开发。但这绝不是慧空禅院的旧址,王安石说慧空禅院东五里才是华山洞,而此小屋距华山洞不过百米之遥,而且不在其东。
书上所说的那个仆碑仍在,但早已断裂为数块,最大的一块也不过磨盘大小,其上干净无字。听随行的知情人介绍,这块曾经可识“花山”二字的仆碑毁坏于“文革”期间,一同被毁的还有山头的两座佛塔。大家听罢,一阵感叹唏嘘,半晌无语。
前洞平平,中空无物,洞畔有清泉激石,泠泠作响,一路潺湲而下,环抱着山下美丽的小小村庄。村庄安静,一如遥远的宋代。其洞阴森,深不可测。入其洞,又一小洞,曰井洞。过井洞,另有一番天地。但身体稍胖者极难越过此洞,因王安石先生不曾记叙过这个井洞,所以大家都把兴趣集中在与前洞相对的后洞上。名人笔触所到之处,大有春水活物之势,自古以来,这种情形无法改变。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其实,书上所说的五六里不过是一个虚数,我先目测而后步行,前后两洞的距离实际也不过百十米的样子。王安石先生之所以说成是五六里,也实在有点虚妄,可能仅仅是行文的需要,“险以远,则至者少”,不突出远,后面无从发表议论。
到了后洞,我们手持蜡烛、电筒,接踵而入。洞,甚大甚深,而路,亦甚难走,偶有水洼,加上脚下石头的磕绊,半小时也不过走了二三里路的光景,手上的蜡烛尚有四分之三,而洞绝没有穷尽的意思。估计早已超过了王安石当年走过的路程,大家心下逐渐懈怠,而头上汗如雨下,早已疲惫不堪。
洞虽窈然,而实则无甚景象,除了偶有洞壁的滴水之声和三两蝙蝠的振翅之声以外,并没有什么可以引人入胜的地方。总体的感觉,仿佛是一条卧龙由此腾空而留下的一个空穴。其时,超前者亦已持烛返回,说前面的景象也不过尔尔。大家顿觉兴味索然。
俗话说,要知海水咸淡,只取一瓢饮,大不可全将海水喝下,足见当年最初要求出洞的人还算是智慧的,再往下走,只能是白费气力。但我们一是不让后人耻笑,二是为了完成王安石先生未完的心愿,三是心中有志,身上有力,手上也有物,不往下走,定会留下笑柄,所以朝前多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可惜仍然如此,眼睛无可放处,而足下吃尽艰难。再不出去,人家恐怕就会笑我们是书呆子了。由此可见王先生所说的“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也不过是虚张声势,只为发表见解张本。而后学者多认为此处之“奇”不写,正是王先生的高明之处,而我觉得,王安石若能够写出洞中之奇,那才是出了鬼呢,洞中无奇,你叫他怎么写,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出得洞来,大家累得要死,坐于洞前,埋怨先生。好在秋飔悄起,山风微拂,浑身透爽。此时正是夕阳西下,一弯新月在天,景象如画。大家沿弯弯山路逶迤而下。想山因人名,而名人亦有谬处,后世以谬传谬者亦多牵强附会,不身临其境难解其谬也。
建议阅读书目:
1.《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
2.《游褒禅山》
3.《夏入褒禅山》
[积文化常识]
人物称谓
1.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李白为李太白。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
5.称斋名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6.称籍贯 如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诵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诗经》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
[明理知义]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说什么不高兴呢?
[成长启示] 我们可以把“风雨如晦”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君子还可以指德高望重者。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守德守正,不改其度)自励,正如南朝梁简文帝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明理知义] 修身处世小心谨慎,常怀恐惧警惕之心,犹如来到深水潭边,或者踩在薄冰上一样。
[成长启示] 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永远没大错。晋文公以诈谋大败楚国,退而有忧色。随从问他担忧什么,他说:“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晋文公可谓“得志而恐骄”的典范。今天,有些人取得一点成就,便沾沾自喜,大吹大擂,这同样很危险。
课件91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7 游褒禅山记二、一词多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基础运用层]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以其求思之深 求:探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
A [A项,“穷”作动词用,达到尽头。]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距其院东五里
B [B项,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其余作第三人称代词,它。]
3.下面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左右欲刃相如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 [A项,名词用作动词,居住;B项,名词用作动词,命名;C项,名词用作动词,用刀杀;D项,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A项,“所以”古义:“……的缘故”的意思,今义: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非常”古义“不平凡”的意思,今义:副词,极,十分;异乎寻常的;D项,“至于”古义:“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 [A、B、C三项皆为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两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答案]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2)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3)险以远 则至者少
7.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后,首先确定这个句子的主干,然后再充实修饰成分。
[答案]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8.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途。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庐山记
[清]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大云山房文稿》)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B.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C.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D.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A [正确断句应为: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卯: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二天。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共60对组合,组成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文中是干支纪日法。
B.太白:指李白,这里是用李白的字称谓。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平辈称谓,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右军: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或指官名,即右将军或右军将军,是中央直属武官。或指人名,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人尊王羲之为“右军”,故不直呼其名。文中指王羲之。
D.头陀:出自梵语,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又作“驮都、杜多、杜荼”。
B [B项,“字是为了便于平辈称谓”错,应该是“平辈或尊辈”。]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B [B项,根据文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一句可知,该项中“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与文意不符。]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2)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来留给后来的感兴趣的人。
【参考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晚上月亮出来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像屋上的横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了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着向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于是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取道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行脚乞食的小和尚。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圆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布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又重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小和尚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云,是水的征兆,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来留给后来的感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