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8 《郑伯克段于鄢》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8 《郑伯克段于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37:08

文档简介

18 郑伯克段于鄢
一、读准字音
共叔段(  )  遂恶之(  )  亟请(  )
虢叔(  ) 不义不暱(  ) 缮甲兵(  )
具卒乘(  ) 泄泄(  ) 施及(  )
廪延(  ) 百雉(  ) 自毙(  )
繄我独无(  )
[答案] gōng wù qì guó nì shàn shèng yì yì lǐn  zhì bì yī
二、辨别通假
1.佗邑唯命 (    )
2.谓之京城大叔 (    )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
4.姜氏欲之,焉辟害 (    )
5.无庸,将自及 (    )
6.遂寘姜氏于城颍 (    )
7.若阙地及泉 (    )
8.永锡尔类 (    )
[答案] 1.“佗”通“他”,别的 2.“大”通“太” 3.“参”通“三” 4.“辟”通“避” 5.“庸”通“用” 6.“寘”通“置”,安置 7.“阙”通“掘” 8.“锡”通“赐”
三、一词多义
1.焉
2.鄙
3.兵
4.乘
[答案] 1.疑问代词,怎么 兼词,在哪里 疑问语气词,呢 2.名词,边邑 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 形容词,轻贱 动词,鄙薄,轻视 3.名词,兵器 名词,军队,士兵 4.shèng,名词,战车 shèng,数词,“四”的代称 shèng,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chéng,动词,顺应,顺着 chéng,动词,冒着,顶着
四、词类活用
1.故名曰寤生      (    )_________
2.今京不度 (    )_________
3.隧而相见 (    )_________
4.段不弟,故不言弟 (    )_________
5.公入而赋 (    )_________
6.惊姜氏 (    )_________
7.无生民心 (    )_________
8.爱共叔段,欲立之 (    )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取名 2.名词用作动词 合乎法度 3.名词用作动词 挖地道 4.名词用作动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5.名词用作动词 赋诗 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惊 7.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产生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立
五、古今异义
1.至于廪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年长的男子(一般指年纪小于父亲的)。
3.其谁曰不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4.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二个。
[答案] 1.一直到。 2.太叔,尊称。 3.不对,不正确。 4.把……当作。 5.两属。
六、文言句式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颍考叔,纯孝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敢问何谓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姜氏何厌之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君何患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其是之谓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君将若之何?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郑武公娶于申。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亟请于武公。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分封的城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啊。
2.判断句 颍考叔是位纯厚的孝子啊。
3.被动句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被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4.宾语前置句 冒昧地问您在说什么呢?
5.宾语前置句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6.宾语前置句 君王对他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7.宾语前置句 大概说的就是颍考叔吧!
8.固定句式 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9.状语后置句 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
10.状语后置句 (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失明作家——左丘明
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逐渐强大,多欲王天下。本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内、对外都十分的残忍,争夺土地和地位的现实。
[文本鉴赏]
本文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钩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
[答案] ①姜氏为子请封,郑伯纵弟 ②段不敬兄,得寸进尺;郑伯欲擒故纵,失教弟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1段写庄公“寤生”,又写姜氏对共叔段“欲立之”,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交代了庄公母子不和、兄弟争斗的原因。从情节结构上看,本段揭示了庄公母子、兄弟矛盾斗争的起因,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的开端。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2.从第3段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祭仲是怎样一个人?庄公对共叔段的扩张行为持怎样的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共叔段得到京地作为封邑,城墙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祭仲觉察到共叔段的阴谋,对郑庄公明确指出“君将不堪”。可见祭仲忠诚,有远见。郑庄公面对共叔段有恃无恐,逐步扩张势力,准备夺权等行为,则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展现了兄弟间明争暗斗、矛盾逐渐激化的情景。
三、阅读课文第六—九自然段,回答问题。
3.庄公纵母、囚母、隧中相见的情节,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与开头相仇进行对比,庄公这样做并不是对姜氏的“纯孝”,而是为了政治稳定的需要。姜氏大势已去,“其乐也泄泄”的感慨也并不是出自内心,他们为各自目的互相欺骗,文章这样写其实是一种嘲讽。
四、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4.文中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的消极备战策略,但为什么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郑庄公之所以会取得平叛的胜利,主要是他采取了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郑庄公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认识。郑庄公的军事策略表现在他对共叔段军事情报的收集。共叔段大张旗鼓地准备,郑庄公则密切注意共叔段的动态。在共叔段确定好叛乱日期,并和母亲约定共同举事的阴谋刚一出台还来不及行动的时候,郑庄公即已“闻其期”,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5.结合本文,如何看待姜氏和庄公、共叔段之间的亲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母爱是药,有时是良药,有时是毒药。在这里,母亲武姜给兄弟二人的都是毒药。一个飞扬跋扈,一个阴险狡猾。弟败,败不足怜;兄胜,而胜之不义。所以,这种苦果是姜氏自己造成的,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好,一定要有一份理智的爱,放爱一条生路。
(观点二)庄公被后人诟病,说他太阴险,我以为评者没有结合庄公的成长经历来评价。他作为人子,其实很不幸。因为“寤生”,他被母亲所讨厌,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母爱。母亲视之如仇,还不断侵犯郑庄公的利益,封制不成又请封京,要夺掉这个嫡长子的权利,后被逼无奈之下将母亲姜氏安置到城颍,但他还是抑制不住对母亲的思念,“隧而相见”,如果他真的是一个阴险狡诈、嫉恨母弟的人,他会这样做吗?
(观点三)其实在这个家庭中,最应该谴责的是共叔段,从一出生就受到母亲姜氏极端倾斜的母爱,私欲极度膨胀。作为皇弟,他不仅不帮着哥哥郑伯治理政务,管理国家,反而在姜氏畸形的母爱的帮助下,不断侵扰兄长,甚至于要夺权,这样厚脸皮的人在历史中还真少见。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注重运用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能够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能够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服务;能够直接或间接揭示作品主题思想。
2.写法指导
(1)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非常细致地观察。
(2)选用典型情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情节,这样才更具有代表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达到一字传神。
3.迁移运用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2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一阵凉风吹来,他裹了裹身上还带有母亲体温的棉衣,暖和了许多。他突然发现,衣服上的线密密麻麻,十分舒服。他回想起那晚的一幕:他正在忙着打点行装,无意中一瞥,看到母亲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灯光照在母亲那充满老茧的手上,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在油灯的照耀下格外显眼,闪着白色的圣洁而又温暖的爱的光芒……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公 平
大到一国,小至一家,都强调公平。姜氏因为儿子庄公难产而对其产生厌恶之心,私心偏爱小儿子共叔段,这种不公平为后来的祸患埋下了种子。等到了后来,姜氏一心想要另立小儿子,不顾国家大局和大儿子的生死利益。这种不公平激化了兄弟间的矛盾,同样还是这种不公平和对小儿子的纵容,让事情最终不可收场,小儿子逃离国外,姜氏幽居独处。即使最后母子掘泉相见,貌似其乐融融,但母子间的真情,已经被早先的不公平消磨殆尽,只剩下各取所需的虚伪了。
【应用角度】 “公平”、“亲情”、“偏爱”等。
2.精彩应用
国家需要公平,对国家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所共知的道理,财富不均,区别对待只会加剧社会矛盾。企业需要公平,内部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是必要的公平。企业间的竞争,遵循法律和行业规则是必要的公平。家庭和个人也需要公平,父母对孩子,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个是基本的公平,如共叔段和庄公最终反目,姜氏和儿子生死不得相见的人伦惨剧,早已向我们揭示了母爱不公平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群文阅读]
导读:“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可以从内心摆脱名利束缚,真情奉献,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的和谐。在处理与父母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多去关爱、呵护他们,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让心灵绽放和谐之花
自古以来,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天人合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统一,“人我合一”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相融,“身人合一”则诠释出人们对于身心协调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追求自身生命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乱世的烽烟中就走出了智慧深刻的先哲——庄子。深沉的思索与平和的胸怀造就了汪洋恣肆、光怪陆离的想象,也造就了淡泊空灵的哲学境界,抛却了尘世功利的羁绊,庄子完全走进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心神合一的逍遥之境,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御风而去的身影。
人生逍遥之境即怡然自得,而这份娴雅自得来自生命本质的和谐——实现自我价值,为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得到心灵的和谐。仅仅把人生追求局限在虚浮的名利,精神被禁锢,这样的人终生不过是物欲的奴仆。让心灵挣脱枷锁,生命才能绽放异样的光彩。
瓦尔登湖畔,曾经接纳了一个心潮澎湃的思想者。梭罗舍弃了文明社会的生活,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木屋,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境使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借这种极端的行为,警示那些愚昧无知地沉溺于争名夺利的世人——生活的真谛并不只在于世俗所谓的“成功”之中。“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思,我只愿像报晓的雄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梭罗的一生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找到了许多人终生不得的人生真义——独特的人生价值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
生命自我的和谐源于独特价值的体现。而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把个人的追求同历史趋势、时代潮流紧密相连时,把个人的人生意义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时,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高耀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称为“中国防艾第一人”。从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多年来她以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和宽广博大的爱心为普及艾滋病知识、救助艾滋病人遗孤而奔走呼吁。尽管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冷漠高墙,尽管她的努力只是“一个人的战争”,尽管她已至人生的暮年,这位刚直而善良的老人始终不曾退后,把“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一种由心而生的坦然充实使她无惧于种种坎坷磨难,勇往直前。
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神州大地处处盛开和谐之花。从洪战辉顽强拼搏的奋斗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牛玉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中,我们读出了和谐;从“微尘”团体无处不在的帮助中,我们读出了和谐……和谐如阳光照亮芸芸众生;和谐如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生命如此瑰丽多姿,当单纯的生命融入和谐,便不再是单薄的个体,而凸显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天地万物不可或缺的一息。让心灵绽放和谐之花,让我们成为和谐之人!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 洁
“咔叭”一声,我突然停了下来。
我才明白,为什么唐棣一走妈就垮了。
如今,我已一无所有,妈这一走,这个世界和我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女儿已经独立,她不再需要我的庇护。在待人处事方面,我有时还得仰仗她的点拨,何况她还很有出息。只有年迈的、不能自立的妈才是最需要我的。需要我为之劳累、为之争气、为之出息……如今这个最需要我的人已经远去。
真是万念俱灰,情缘已了。
现在我已知道,死是这样的近……
直到现在,我还不习惯一转身已经寻不见妈的身影,一回家已经不能先叫一声“妈”,一进家门已经没有妈颤巍巍地扶着门框在等我的生活。
看到报纸上不管是谁的讣告,我仍情不自禁地先看故人的享年,比一比妈的享年孰多孰少。
有一次在和平里商场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为女儿购买被褥,我偷偷地滞留在那女孩的一旁,希望重温一下我像她一样小的时候,妈带我上街时的情景。多年来妈已不能带着我上街给我买一个什么,就是她活着也不能了。我也不再带唐棣上街给她买一个什么。我不但长大,并已渐入老境,唐棣也已长大。每一个人都会渐渐地离开母亲的翅膀。
看到一位和妈年龄相仿、身体又很硬朗的老人,总想走上前去,问人家一句:“您老人家高寿?”心里不知问谁地问道:为什么人家还活着而妈却不在了?听到有人叫“妈”,我仍然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妈”的时光,忍咽下已然不能这样叫“妈”的悲凉。
在商店里看见适合妈穿的衣服,还会情不自禁地张望很久,涌起给妈买一件的冲动。
见到满大街出租的迷你“巴士”,就会埋怨地想,为什么这种车在妈去世后才泛滥起来,要是早就如此兴旺,妈就会享有很多的方便。
每每见到唐棣出息或出落得不同凡响的模样,一刹那间还会想:我要告诉妈,妈一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这一刹那过去,便知道其实已无人可以和我分享这份满足。
我常常真切地感到,她就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好像我一回头就能看见她趴在我电脑桌旁的窗户上,对着前门大街的霓虹灯火说道:“真好看呐。”可我一伸出手去,却触摸不到一个实在的她。
我也觉得随时就会听见她低低地叫我一声“小洁!”可我旋即知道,小洁这个称呼跟着妈一起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谁还能再低低地叫一声我的小名呢?就是有人再叫我一声“小洁”,那也不是妈的呼唤了。
谁还能来跟我一起念叨那五味俱全的往事……
我终于明白:爱人是可以更换的,而母亲却是唯一的。
建议阅读书目:
1.《母子情深》
2.《母子情,深似海》
3.《母子情长》
[积文化常识]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诵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
[明理知义] 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很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
[成长启示] 这句话强调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实践,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此同理。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
[明理知义] 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
[成长启示] 君子之交,彼此不图名求利,故平淡自然,因而能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故免不了甜言蜜语,虚情假意,故难以持久。因为有距离,我们不用担心真诚是否虚伪,我们可以以真诚回报真诚。因为有距离,我们不用担心人心隔肚皮,不必顾虑利益纷争。
课件89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8 郑伯克段于鄢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B [A项,“辟”通“避”;C项,“阙”通“掘”;D项,“大”通“太”。]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给,替
②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法度
B.①无生民心 生:使……产生
②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贰:两属
C.①姜氏何厌之有 厌:满足
②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亲
D.①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恶:讨厌
②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故:原因
A [A项,“为”是动词,解释为“做、担任”。“度”也是动词,解释为“合乎法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京不度,非制也
B.段不弟,故不言弟
C.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C [C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都城过百雉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D [A项,古义:城邑的城墙。今义:首都。B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D项,黄泉:地下之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墓穴,古义与今义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姜氏何厌之有
C.君何患焉 D.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A [A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课文相关词语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雉”“雉”指的是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本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本文中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本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B [“缮”在此意为修整。]
7.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丘名明,左是左史之官。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各个地方“送图书下乡”活动层出不穷,但有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观念意识、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普遍存在乡村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有的乡村图书馆甚至难以为继,改作他用。
“送图书下乡”不能“一送了之”,________________。
(1)请根据给出的文字,将文中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送图书下乡”活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简明的能力。(1)考查的是句子衔接的能力。作答时,先研究语段特点:上个段落陈述了“送图书下乡”存在的问题,本段落中上句“不能”一词提示下一句要从正面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2)作答时需根据首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建议不能过于笼统。
[答案] (1)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阅读。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让农村的文化建设走上高效优质的轨道。
(2)①选择适合农村需要的、实用性强的图书;②举办季节性读书活动以及知识竞赛;③设立固定场所及管理人员。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①,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②。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③。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郤④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注】 ①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②郇(xún):西周封国,后属晋,在今山西临猗境内。③武宫:重耳的祖父晋武公的神庙。④吕、郤:瑕甥、郤芮。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C.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D.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D [解答此题时,首先从整体上速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再局部分析语句并借助关键词语和断句技巧进行解题即可。语段中的“君命一宿”和“女即至”、“命女三宿”和“女中宿至”在行文上构成照应,故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周代爵位之一,《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等。西周时称伯的诸侯,多为小国之君。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因护驾有功升爵一级,从子爵改成伯爵。
B.甲午,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称,与干支纪年法不同,纪日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记日序,六十天为一周期。
C.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于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泛称。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示与华夏族相区别。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原本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后被尊奉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宗庙设于王宫之左,分别代表土地和血缘,同为国家象征。
B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纪日法与干支纪年法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回国途中,到达黄河岸边,阻止子犯离去,投璧盟誓,表现了君臣同心的决心。
B.重耳回到国内后,仍历经波折,直至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
C.重耳在吕、郤的祸乱中,首先得到寺人披告密,后又借秦伯之手诱杀了瑕甥、郤芮。
D.重耳对敌人、故人虽然有嫌隙,但能善纳良言,及时改过;对介之推更是心怀愧疚。
B [事件顺序颠倒,重耳先登上晋国君位,再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必定已懂得了为君之道;执行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只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就尽多大的力量)。
(2)晋文公派人寻找他没有找到。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参考译文】
二十四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回晋国。
到达黄河岸边,子犯把玉璧还给公子,说:“下臣背着马笼头牵着马缰绳跟随您在天下巡行,下臣的罪过很多,下臣自己尚且知道,何况您呢?请您让我从这里离开吧。”公子说:“如果不与舅父同一条心,有这河神作证。”说完,他把玉璧扔到了黄河里。
重耳等一行渡过黄河,包围了令狐,进入桑泉,占取了臼衰。二月的甲午日,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遣公子絷到晋国军队里去交涉。晋军退走,驻扎在郇地。辛丑日,狐偃和秦国、晋国的大夫在郇地结盟。壬寅日,公子重耳到达晋国军队里。丙午日,重耳进入曲沃。丁未日,重耳在晋武公的神庙中接受群臣朝见。戊申,重耳派人在高梁杀死了晋怀公。
瑕甥、郤芮害怕受到重耳的迫害,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杀死文公。宦官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责备他,并且拒绝接见他,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一天后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在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隔了两晚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为什么来得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衣袖还在,你还是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必定已懂得了为君之道;执行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只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就尽多大的力量)。蒲人、狄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为相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难道受刑的只有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三月,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起火。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就逃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骗杀死了他们。
当初,晋文公有个侍臣名叫头须,是专门保管财物的。当晋文公出逃,头须私藏了财物潜逃,把这些财物都用来谋求接纳晋文公回国。等到晋文公回来,头须入宫求见,晋文公以正在洗头推托。头须对仆人说:“洗头心向下,心向下,意图就错了,我不被接见就是当然的了。留下者守护社稷,随从者拉马执绳,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身为国君而仇视百姓,害怕的人就多了。”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公,晋文公立即接见了他。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为自己争取俸禄,禄位也没有赏赐到他身上。介之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苦死了,又能怨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法,罪过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你的想法),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达罢了。”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我和你一起去隐居。”于是就隐居直到死去。晋文公派人寻找他没有找到。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这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