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9 《报任安书(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19 《报任安书(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37:58

文档简介

19 报任安书(节选)
一、读准字音
曩者(  )   恶死(  ) 缧绁(  )(  )
倜傥(  )(  ) 愠色(  ) 剌谬(  )
阙然(  ) 臧获(  )虽累百世(  ) 闺 (  )
[答案] nǎng wù léi xiè tì tǎng yùn là quē  zāng  lěi gé
二、辨别通假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
3.思垂空文以自见 (    )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
6.则仆偿前辱之责 (    )
[答案] 1.“摩”通“磨” 2.“底”通“抵” 3.“见”通“现” 4.“失”通“佚” 5.“纪”通“记”,历史记录 6.“责”通“债”
三、一词多义
1.阙
2.师
3.相
4.然
5.以
6.之
[答案] 1.名词,隔了很久 动词,通“掘”,挖掘 动词,侵损 名词,代指都城长安 2.动词,效法 名词,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军队 3.xiāng,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 xiāng,副词,互相,交互 xiàng,动词,帮助,辅佐 xiàng,名词,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 xiàng,名词,相貌 xiàng,名词,赞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4.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代词,这样 连词,然而 5.介词,用 连词,因为 介词,因为 表目的连词,来 介词,用 6.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四、词类活用
1.若望仆不相师        (    )_________
2.孙子膑脚 (    )_________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_________
4.思垂空文以自见 (    )_________
5.且勇者不必死节 (    )_________
6.略陈固陋 (    )_________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_________
8.曩者辱赐书 (    )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效法 2.名词用作动词 受膑刑 3.名词用作状语 像牛马一样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流传 5.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 6.形容词用作名词 固塞鄙陋(的意见) 7.形容词用作名词 富贵的人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了耻辱
五、古今异义
1.意气①勤勤恳恳②
①意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②勤勤恳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勤劳而踏实。
2.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洒脱,不拘束。
5.下流多谤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卑鄙龌龊,不文明。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7.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同其他事物不相互联系;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使得不到同情和援助。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决心努力。
9.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答案] 1.①情意和语气。 ②诚挚恳切。 2.妻子和儿女。 3.陷身。 4.卓异超群,洒脱不拘。 5.指处于卑贱的地位。 6.说话。 7.孤单无助。 8.抒发愤懑。 9.自己的志愿。
六、文言句式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为乡党所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以慎于接物。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诗经》的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愤懑而写出来的。
2.被动句 更加被邻里、同乡所耻笑。
3.被动句 关闭在监狱污秽亡地而不辞世。
4.被动句 只有卓异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
5.被动句 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了《周易》。
6.状语后置句 用待人接物需要谨慎的态度教导我。
7.宾语前置句 因此,身受到最重的刑罚也没有怒色。
8.状语后置句 而我的文章不能在后世流传。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二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因李陵事件受了宫刑之后,他更加发奋著述,到五十五岁时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前的三千年历史,勾画出古代社会三千年来的历史面貌。《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传记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曾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他才写了这封回信。
[文本鉴赏]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隐忍苟活,以完成《史记》的创作。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答案] ①遭极刑而不自杀的原因 ②隐忍苟活的目的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从第二自然段来看,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忍辱苟活写《史记》: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在文中表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2.第三段,作者列举了一些德才兼备的历史人物的遭遇,这要阐述什么?句式的特点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他们自勉,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特点:作者用八个对比的迭句,两两各自对偶,事事相因,不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而且如水之奔壑,气势极盛,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
3.文章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与前文照应,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段第一句中的“谤议”者、“笑”者都是俗人,照应前段“难为俗人言”;“今少卿”一句中“推贤进士”照应信的开头语,“私心”照应“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和“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两句。首句“且负下未易居”极言环境的恶劣;“是以肠一日而九迴”至“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写当时的心情;“故且从俗浮沉”至“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写当时的思想矛盾,也是写心情的。
三、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贯穿本文始终的是作者内心无比激愤和痛苦的心情。“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是何等的矛盾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的痛苦矛盾之中,其实又蕴含着司马迁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平遭遇、奇耻大辱的激愤地控诉。《史记》一书的写作,支撑着作者的精神世界,使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我们仿佛感知了作者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
5.面对苦难,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完成了《史记》,成就了他的梦想。我们面对苦难和自己的追求,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苦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我们决不能当弱者。只有敢于挑战苦难,才能迎来自己的明天。
(观点二)苦难有时候是垫脚石、是台阶、是财富,面对苦难,我们固然不能软弱退缩。但同时,苦难也是绊脚石,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道道屏障。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与其与苦难艰难斗争浪费时间,不如绕过这些屏障寻求其他成功之路。
(观点三)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要能抗争,还要学会忍耐,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体现。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点例论证
本文分别用一句话列举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等名人事例,结合铺排的方式,论证古代贤人把苦难化为力量,并以此自励。
所谓“点例论证”,即点到为止的论证,用一句话直接揭示事例中符合观点的现象及其结果(正面)或不符合观点的现象及其结果(反面)。
2.写法指导
点例论证使用注意点:
(1)叙例要精炼准确,高度概括,一针见血,每个例子一般用一句话概述。
(2)例子要古今中外结合,避免片面化、平面化,力求立体丰富。
(3)排比叙例后要增补与论点有关的内容,要揭示例子之间的共性,切记空洞,要回扣观点。
3.迁移运用
有一副对联说: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便成名。请以“人需要撇开诱惑,捺住寂寞”为主题,运用点例论证的方式写一段话。不少于2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梭罗昔日为盛名所累,决意逃离人类社会,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在一个人的孤独中思考人生;徐霞客拒绝了仕途官场的名利,孤身一人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屠呦呦淡看留洋的光环,院士的荣耀,在没有仪器没有经费的困境中坚持一次次机会渺茫的土法实验……他们都撇开了外物的诱惑,同时在各自的领域内踽踽独行,却始终坚持。于是,我们得以通过《瓦尔登湖》感受自然的清幽静谧,通过一抹书香惊叹《徐霞客游记》集文学与地质学为一体的美妙,欣喜青蒿素的问世让众多疟疾患者免于病痛。他们讲一撇一捺写得刚健有力,深深的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文采现于世
千古“史圣”司马迁在人生遭遇巨大挫折的时候,面对别人冷言冷语的时候,他选择了坚守。仿佛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一部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多样的追求。有人为了爱情,有人为了财富,司马迁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梦想每个人都有,可是坚守梦想,为了梦想奋斗一生,从不放弃,即使再大的风浪也坚守的有几人?司马迁算一个。
【应用角度】 “坚守”、“追求”、“执着”、“生活的意义”等。
2.精彩应用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曾说:生命不在于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那些值得自己“记住”的日子,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吧。正如司马迁受难之后的那些日子里,他在无数次忧愤绝望中徘徊于生死之间,最终找寻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因此发愤著书,最终著成信史照尘寰,他的人生因此而意义非凡!
[群文阅读]
导读:作者深刻的思考、凝重的语言以及伟人的傲岸人格都赋予了文章震撼人心的厚重感。苍凉书于笔端,豪气回荡心间。司马迁这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旷世雄才在作者笔下再一次引起后人无限敬仰、无限追念。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是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的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和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笑傲苦难
雨,在漫天飘洒着,打湿了那个古老的王朝,打湿了那个不屈的灵魂。透过千年的历史风尘,我看到了,看到了那个在千古江山下雄心万丈的倜傥少年;那个在生死之间徘徊抉择的佝偻背影;那个在初汉散文中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我看到了那个用千年的心血凝结了历史的身影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款款而来。
或许,对于出生在史官世家的你来说,居今之世以志古之道是你天生的使命,于是,那个生长在山环水带,嵌壤蜿蜒的土地的少年,踏上了漫漫长行路。春水如歌,最忆英姿少年时。你南游江淮,亲临汨罗江畔,颂屈原诗赋,叹英雄早逝;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揽衣挽袖,高山仰止处,拜谒圣贤。路曼曼其修远兮,无数的脚印塑造了你的坚毅。
然而,上天注定要和你进行一场残酷的游戏。当无情的牢狱摧毁了你的一切,你如梦初醒。在生死抉择之间,你仍不知做错了什么。你挣扎着,蓬乱的青丝在风中怒号,凌乱的梦想像一把利剑,在破碎的记忆中闪耀,直插进九重官阙,永远的刻下了你的咆哮!风停了,雨止了,泪眼模糊了残阳如血,清风徐来,穿过婆娑的竹林,斑驳的碎片丢落了一地!
但是,你笑了。在生死之间,你选择了别人最不齿的那条路。可又有谁知,污浊的牢狱里,那四个字在无数的黑夜中熠熠生辉——笑傲苦难!旧时月色,看破红尘悲欢缘!唯有那断云石旁的一湖春水,看到了你那笑容背后的苦涩;唯有那高悬的明月,见证了你那抉择背后的勇气!
从此,一襟春风夏雨,两袖秋露冬雪。清凉的早晨与薄暮的黄昏里,随处可见你的足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用沾满血与泪的衣袖拂去历史的烟尘,用满腔赤诚唱响一曲千年的挽歌!一支生花笔,写尽人间繁华梦。千古风流事,默默低首不言中。当青丝已成白发,你终于写完了最后一笔,迟缓的身躯再也不能在寸寸山河中移动,你静静伫立在锦绣江山下,安然地闭上了双眼。雨,依然在漫天飘洒着,打湿了墓地的钟声。潇潇风雨却和着你的气息,遍洒中华大地。笑傲苦难的坚毅化作千年的血泪,融进了绵延不绝的历史,渗透了千古江山,萌生在这个古老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万古长存!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于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化作浩浩长江前大江东去的吟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寂凝结成风波亭前的点点残血。即使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江南,在山河破碎的残垣瓦砾下,仍有“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夜泊水村。
千年后,历史重生,一个少年在纸上写下:
一盏清酒,半城烟沙,回首看,江山如画!抬眼望,唯有笑傲苦难者,驰骋天下!
建议阅读书目:
1.《司马迁:文人生命之痛》
2.《司马迁的选择》
3.《司马迁来到现代》
[积文化常识]
古代礼俗称谓——对自己的谦称
1.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2.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3.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辞。
4.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辞。
5.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
6.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7.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8.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诵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尚书》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
[明理知义] 对待别人,不应过于苛求(求全责备);反省(约束)自己,恐怕赶不上别人。
[成长启示] 与人相处,要看到人家的长处;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保持谦虚、谨慎,最终既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又能克服自身的缺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地苛求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因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常对照检查自己,是会受益匪浅的。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心有所当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自诿。(《尚书》)
[明理知义] 当尽力了却没能做到时,圣人不会因无法解决而责怪别人;当内心有所保留没尽全力时,圣人不会因无法解决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成长启示] 面对洪水,诺亚乘舟而逃,大禹则“奠高山大川”,受尽千辛万苦终致“四海会同”。我们要不忘“尽人事”的职分,全力以赴,不虚与委蛇,不怨天尤人,不推卸责任。
课件98张PPT。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9 报任安书(节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②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④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思垂空文以自见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D [①“摩”通“磨”;③“失”通“佚”;④“纪”通“记”;⑤“责”通“债”;⑥“见”通“现”;⑧“底”通“抵”。]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辱:使对方蒙受耻辱
B.若望仆不相师 望:希望
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阙然:(时间)隔了很久
D.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留下
B [望:怨恨。]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B.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C.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C [A项,好像;B项,即使;C项,前者可译作“用”,后者可译为“因为”;D项,在。]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C.下流多谤议
D.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A [B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C项,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今义,卑鄙龌龊,不文明。D项,夫人:古义,发语词,“夫”与“人”是两个词;今义,正式场合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
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略陈固陋
B.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推贤进士为务
D.以舒其愤
B [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6.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韩非囚秦
A.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重为乡党所笑
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 [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7.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为两种史学观各写出三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冰冷的历史”、“历史必然性”、“满怀慈悲”、“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等重点词句作答。
[答案] (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8.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材料:
慷慨昂扬 光辉灿烂 热烈蓬勃 力透纸背
璀璨耀眼 如火如荼
晚霞 星斗 书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需要先研究示例,把握住其内容和句式特点。在句法方面,按照“这……的……,……得……,把……得……”格式。“晚霞”、“星斗”、“书法”作为三个句子的主语,“力透纸背”、“璀璨耀眼”、“如火如荼”作为第一处补语,“慷慨昂扬”、“光辉灿烂”、“热烈蓬勃”作为第二处补语。至于其余的空缺部分,考生则要按照语境选用适宜的词语,但不得出现病句。
[答案] ①这布满天空的晚霞,红得如火如荼,把激情抒发得慷慨昂扬。②这遍布苍穹的星斗,闪得璀璨耀眼,把宇宙装点得光辉灿烂。③这遒劲酣畅的书法,写得力透纸背,把灵魂燃烧得热烈蓬勃。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陵[注]答苏武书(节选)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有删改)
【注】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B.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C.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D.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A [断句时,由“以一当十”初步断定“一以当千“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D两项;根据文意,“然”为“仍然”意,“创痛”活用为“受伤的人”,据此可知“痛”后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对同辈、朋友的敬称,一般译为“您”。
B.千乘,古代用六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形容兵车很多。
C.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B [B项,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A [A项,“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的?
(2)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您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皇帝)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你努力发扬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建立功名,美好的名声传遍四方,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我远远地寄身外国,这是古人感到悲哀的事。我常远望故人,能不叫人依恋!从前蒙你不弃,从远方给我回信,尽力安慰我、教诲我,比对待骨肉亲人还要好,我李陵虽说无才,能不感慨!
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受伤的人,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积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器打尽,箭用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一起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导他,于是便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
从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是七天没有食物,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啊?(皇帝)手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的?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是认为空死不如建立节操,灭失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一片忠心,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人啊。何曾想图谋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为什么仰天(叹息)扎心(疼痛)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
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自杀,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妻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您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皇帝)呢?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不超过二百万两银子,官位没超过典属国(的官职)。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亲戚或贪婪奸佞之类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汉王朝严重地惩罚我之不死(偷生),简单地赏赐您坚守节操(的美德),想使远方听见这些的臣子,望风奔命(效忠朝廷),这实在很难啊。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情,汉王朝(做的事)也有负恩德。古人有言:“虽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任由(那些)文案官吏舞文弄墨吗?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国)!
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永远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好,无须挂念。(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