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22:42:54

文档简介


当代文化参与
本单元三篇文章属于“当代文化参与”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针对这三篇课文,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提示,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钱》
老百姓说:“金钱是衣,是饭,是房,是车。”哲人说:“金钱是一位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乐,会让你付出一生的艰辛与不幸。”但是无论怎么说,金钱对促进贸易,增进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它走过了漫长沧桑的昨天,活跃在突飞猛进的今天,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随着人类的脚步迈入日新月异的明天。那么,对于钱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看待金钱呢?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规则,让人们的行为得到束缚,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规范;信用,可以让世界充满真诚,可以让天空变得更清明。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但它更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驰骋,更需要在信用的天空中翱翔。因为,规则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离开了规则,潮水将会冲垮法律的堤岸;离开了信用,市场就失去了道德的光芒……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小康”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共同梦想,也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今,国民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了,国家更加富强了,人民开始扬眉吐气了。小康社会离我们近在咫尺了。
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优厚的成长条件。他们沐浴着新时代的幸福时光,也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的美味大餐。勤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并不是新时代的老古董,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优良的传统要继承、发展。唯有如此,社会才会稳步发展,拥有更好的未来。
课件7张PPT。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单元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单元综合测评(一) 走近经济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美国的“虚拟经济”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可以这么看:驱动全球经济前进的两个轮子,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负责消费;另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负责生产,承担“世界工厂”角色,为发达国家和全球市场制造廉价商品。
当这些廉价商品不断通过自由贸易体系进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以美元为主要币种的外汇储备。这些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使美元重新流回美国。
从1982年开始,美国持续26年经常项目逆差,逆差规模从1982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 000亿美元,增长了145倍还多。截至2007年底,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境外债务为1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GDP仅为12万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实际上是一个资不抵债、已经破产的国家。
但美国国力依然强大,即使次贷危机让它焦头烂额。这其中的秘密正在于,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秩序由金本位制彻底转变为法币制。美元与黄金脱钩,使得美元发行失去了刚性约束,完全依靠美国的国家信用来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当美国需要资金时,只要出售国债就行;需要偿还债务时,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行。因此,美国自然走向了信用过度扩张之路,其结果就是背负巨额债务和贸易逆差,美元持续贬值。曾有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美国“以电影般的虚拟资本主义取代真实的资本主义”。
由于美国信用过度扩张,美元泛滥,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美元以各种途径流回美国,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不断炒作、复杂难懂的金融衍生品。
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在刺激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加剧了两者之间的失衡状态。
1.下列对有关美国“虚拟经济”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贸易逆差过大,资不抵债。
B.美国信用过度扩张,美元泛滥,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美元以各种途径流回美国,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
C.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美国经济由“虚拟资本主义”取代了真实的资本主义。
D.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金融衍生品使得美国境内虚拟资本不断膨胀。
C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只是“虚拟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条件。]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元发行有刚性约束作用,抑制了美国信用的过度扩张。
B.美元泛滥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使美国背负了巨额债务和贸易顺差。
C.国际金融秩序由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美元发行失去了刚性约束使得美国信用扩张。
D.美元泛滥使得发展中国家持有美国的“虚拟资本”不断增多,又使美元重新流回美国。
B [应是“贸易逆差”。]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信用过度扩张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但还没有削弱美国的国力。
B.在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美国需要资金时,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行。
C.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负责消费是驱动全球经济前进的一个原因。
D.发展中国家用美元回购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是美国信用过度扩张的原因之一。
C [A项,综合第三段末尾与第四段开头可见,美国国力有所削弱,但依然强大;B项中“需要资金时”不对,第五段说的是“需要偿还债务时”;D项,“发展中国家用美元回购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只是“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与美国信用扩张没有直接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71.8%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习惯性质疑者
①不久前,鲁若晴这个名字在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这个23岁的青岛女孩年初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后,在微博中记录抗癌故事。然而,一些网友怀疑她是网络炒作者虚构的人物。一些媒体和网友甚至宣称,最初向大家介绍鲁若晴抗癌故事的人在炒作中获利。最后经媒体实地探访证实,鲁若晴确有其人,相关质疑完全是无中生有。
②近年来,“质疑”似乎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习惯。一听说有年轻干部被提拔,立刻就怀疑是“官二代”;一看到有人不计回报地做好事,就质疑是在作秀……许多人感叹,当大家都习惯性质疑时,我们社会原本就不多的信任,也被蚕食得所剩无几。
③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对10 70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
④公众首次接触鲁若晴事件的相关新闻时是什么反应?调查显示,39.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怀疑过其真实性,28.0%的人没有怀疑过;32.3%的人表示不知道这个新闻。
⑤上海年轻白领许永是个“微博控”。他告诉记者,在看到朋友转发关于鲁若晴的微博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又一个想炒作出名的人?“网络上类似的炒作太多了,所以习惯性地选择不相信。”
⑥许永说,周围很多人都有“习惯性质疑症”,特别是在微博上,人们似乎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轻易被感动,生怕被欺骗。“狼来了的故事发生次数太多了,傻子才敢轻易相信。”
⑦去年,河南商丘一名男子每天偕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被网友称为“街净哥”。这本来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但遗憾的是,当得知这名男子是一名官员时,不少人便开始质疑,“作秀炒作论”甚嚣尘上。
⑧前段时间,在甘肃省武威市面向全国的公开选拔中,1989年出生、工作刚刚半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拟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的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消息一出,类似“火箭干部”、“萝卜招聘”、“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质疑声便频繁出现在网上。最后,相关部门公布了严格而透明的选任程序,人们心中的“黑幕”疑虑才逐渐消除。
⑨“质疑的确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气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表示,有些质疑并不是坏事,哲学家也常常质疑,但问题是,有一种习惯性质疑是不假思索、本能反应的,且不管后来披露的证据如何,都坚持不变的质疑。这类质疑总是从负面去猜测别人的动机,比如,一看到某人做好事,就认定别人在“炒作”,这种无端却坚定的习惯性质疑,可能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
⑩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会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相信”(65.6%);紧接着是“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63.8%)。
?其他原因还有“许多质疑最终被证实是真的”(36.3%)、“人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凡事想最坏”(32.2%)、“一部分人误导公众的结果”(30.2%)等。
?“习惯性质疑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真实信息的一种焦虑,不知如何辨别真假。”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杨波表示,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与事实相关的信息不透明。当前社会部分公权力机构或社会名人在表述真相时缺乏公信力,因此人们觉得几乎没有什么可信的东西。人们选择质疑,是害怕被欺骗。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习惯性质疑让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轻易相信,生怕被欺骗;本来是值得赞扬的好事,常被疑为“作秀炒作”。
B.习惯性质疑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会导致信任被蚕食,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
C.文章选取多个典型材料,如“街净哥”、“火箭干部”等,令人信服地说明“质疑的确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气氛”这一观点。
D.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如文中多处用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来说明调查得出的观点,准确、严密。
B [B项中“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此处将“或然”说成了“必然”。]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引用鲁若晴的例子主要是为了引出作者的一个看法,即许多质疑最终被证实是真的。
B.许永对鲁若晴事件的第一反应说明多数人持质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C.年轻干部被提拔常被怀疑是“官二代”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公布严格而透明的选任程序。
D.导致习惯性质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上炒作太多,公众不敢轻易相信。
C [A项,文章开头引用鲁若晴的例子主要是为了引出“近年来,‘质疑’似乎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习惯”;B项,根据文本中的调查,39.7%的受访者不能说是多数人,此外,许永的反应也不能代表多数人;D项,“根本原因”不准确,原文是“排在首位的原因”。]
6.文章第⑦段举了河南商丘一名官员每天捡垃圾的例子,文章第⑧段举了工作刚刚半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被破格提拔的例子,连用两则材料是否多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多余。(1分)①连用两则材料更充分地说明了周围很多人确实有“习惯性质疑症”,“质疑的确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气氛”。(2分)②两则材料都涉及官员,而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与事实相关的信息不透明,这与当前社会部分公权力机构或社会名人在表述真相时缺乏公信力有关,因而这两则材料使文章后半部分关于习惯性质疑出现的原因的分析更有说服力。(3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元祐三年,范忠宣公[注]为尚书右仆射,有吴处厚者,以蔡確《题安州车盖亭》诗来,宣仁太后得之,怒曰:“蔡確以吾比武后,当重谪。”吕汲公为左丞,不敢言。忠宣乞薄確之罪,不从。忠宣因乞罢,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
刘挚罢,哲宗与宣仁太后复用忠宣为右相。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呜呼,宣仁太后之所以望忠宣者,群臣莫及也。
哲宗亲政,吕汲公欲迁殿中侍御史杨畏为谏议大夫,忠宣曰:“天子谏官当用正人,杨畏不可用。”汲公方约畏为助,谓忠宣曰:“岂以杨畏尝言公耶?”忠宣曰:“不知也。”盖上初召忠宣,畏尝有言,上不行,忠宣故不知也。后杨畏首叛汲公,凡可以害汲公者,无所不至。
一日,哲宗震怒,谓门下侍郎苏辙曰:“卿安得以秦皇、汉武上比先帝?”苏门下下殿待罪。吕汲公等不敢仰视,忠宣从容言曰:“史称武帝雄材大略,为汉七制之主,盖近世之贤君,苏辙果以比先帝,非谤也。陛下亲政之初,进退大臣不当如呵斥奴仆。”哲宗怒少霁。罢朝,苏门下举笏以谢忠宣曰:“公佛地位中人也。”苏公与忠宣同执政,忠宣寡言,苏公平昔若有所疑,至此方知其贤。
章惇用事,吕汲公南迁,忠宣斋戒上书救汲公,惇怒,亦谪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忠宣欣然而往,每诸子怨章惇,忠宣必怒止之。江行赴贬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惇为之哉?”至永州,公之诸子闻韩维少师谪均州,其子告章惇以少师执政日与司马公议论多不合,得免行,欲以忠宣与司马公议役法不同为言求归,白公,公曰:“吾用君实荐以至宰相,同朝论事,不合即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不可也。有愧而生者,不若无愧而死。”诸子遂止。
(节选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四,有删改)
【注】 范忠宣公:范纯仁,谥忠宣。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B.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C.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D.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标志词,采用排除法。“宣仁太后寝疾”指宣仁太后病重,后面要断开,可排除A、D两项。“宰辅入问”独立成句,指宰辅们入宫探问病情,前后要断开,可排除B项。故选C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主持,管理。文中的“知颍昌府”,即担任颍昌府知府之职。
B.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可以记事。文中苏辙“举笏”,有羞愧之意。
C.斋戒,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D.安置,宋官吏被贬,轻者称送某州居住,稍重者称安置,更重者称编管。
B [B项,文中苏辙“举笏”,是向范忠宣公表示谢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忠宣公不畏权势,敢于直谏。宣仁太后认为蔡確以诗诽谤自己而大怒,要重惩蔡確,范忠宣公直言劝谏,请求减轻对蔡確的处罚。
B.范忠宣公知人善任,举才公正。吕汲公欲任杨畏为谏议大夫,多少有些出于私心的考虑;而范忠宣公却放弃了与杨畏的个人恩怨纠葛。
C.范忠宣公沉着镇定,处事灵活。哲宗震怒,他及时出言相劝,并指出其做法的不妥之处,化解了君臣间的一场危机,赢得了苏辙的信任。
D.范忠宣公心胸宽广,品德高尚。为了搭救吕汲公,范忠宣公也被章惇贬谪外地;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并时常告诫儿子们不要心存怨恨。
B [B项,“知人善任,举才公正”错,“而范忠宣公却放弃了与杨畏的个人恩怨纠葛”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杨畏首叛汲公,凡可以害汲公者,无所不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行赴贬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此岂章惇为之哉?”(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来杨畏首先背叛了汲公,凡是可以用来陷害汲公的手段,他没有什么不用的。
(2)江中行船,到他贬官的地方,船翻了,人们扶忠宣公出来,他衣服全都湿了,还回头对儿子们说:“这难道也是章惇干的吗?”
【参考译文】
元祐三年,范忠宣公担任尚书右仆射,有一个叫吴处厚的人,把蔡確的《题安州车盖亭》诗呈上,宣仁太后见到后,大怒,说:“蔡確把我比作武后,应当重重地责罚。”当时,吕汲公担任左丞,不敢为此说话。忠宣公请求减轻蔡確的罪责,太后没有听从。忠宣公于是就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担任颍昌府知府。
刘挚撤职后,哲宗与宣仁太后重新起用忠宣公担任右相。宣仁太后病重,宰辅们入宫探问病情,(要离开时)太后留下忠宣公说:“你的父亲范仲淹可以说是一位忠臣,在章献太后在朝时曾劝太后尽行为母之道,在仁宗在朝时就劝皇帝尽行为子之道,你应当像你的父亲一样。”哎,宣仁太后对忠宣公的期望,朝中的大臣们没有能比得上的。
哲宗主持朝政,吕汲公想任命殿中侍御史杨畏作谏议大夫,忠宣公说:“天子的谏官应当任用端正之人,杨畏不能被任用。”吕汲公正想让杨畏成为自己的辅助,对忠宣公说:“难道是因为杨畏曾说过对你不利的话吗?”忠宣公说:“我不知道(有这种事情)。”原来皇上当初召用忠宣公,杨畏曾在皇上面前说过对他不利的话,皇上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所以忠宣公并不知此事。后来杨畏首先背叛了汲公,凡是可以用来陷害汲公的手段,他没有什么不用的。
一天,哲宗大怒,对门下侍郎苏辙说:“你怎么敢把秦皇、汉武拿来与先帝相比?”苏门下走下殿去等待治罪。这时,吕汲公等人不敢仰视皇上,忠宣公镇定沉着地说:“史书上称赞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认为他是汉朝七制之主,是近世以来的贤明君主,苏辙果真拿他们与先帝相比,这不是诽谤啊。(再说)陛下刚刚主持朝廷政务,不应当像呵斥奴仆那样地对待大臣。”哲宗怒气稍微缓解。退朝时,苏门下举着笏板向忠宣公表达谢意:“您是佛一样的人啊。”苏公与忠宣公同朝执政,忠宣公少言寡语,苏公平常对他好像有所怀疑,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贤明。
章惇掌权,吕汲公被贬谪到南方,忠宣斋戒后上书救汲公,章惇大怒,也让他降职做节度副使,贬谪到永州。忠宣公欣然前去任职,每当他的几个儿子怨恨章惇时,忠宣公一定会发怒制止他们。江中行船,到他贬官的地方,船翻了,人们扶忠宣公出来,他衣服全都湿了,还回头对儿子们说:“这难道也是章惇干的吗?”到永州后,他的几个儿子听说少师韩维贬谪均州,韩维的儿子把少师执政时与司马君实意见多不合的情况告诉了章惇,而免于贬谪,也想把忠宣公与司马君实争议役法不和的事情告诉章惇来求得回京,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忠宣公,忠宣公说:“我因为司马君实的推荐才官至宰相之职,同朝议论政事,意见不合的情况是可以的,你们几个却想把这作为回京的借口,不行。心有愧疚而求取生路,不如心中无愧而死去。”几个儿子于是就终止了这种打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0分)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等前作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⑤才:隐约。⑥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1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尾联在兴和废的慨叹中,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可见没有增添任何生气。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错,由尾联诗人对汉寿城未来变化的预想,可知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D项,“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属无中生有。]
1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了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了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了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每小题3分)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________,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________,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__,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区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以确认其时代风貌,以明辨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________。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后人来说,就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
B.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确认其时代风貌,以明辨其历史地位
C.对后人来说,对传统文化就有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
D.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
D [画线句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前面;搭配不当,“确认其时代风貌”、“明辨其历史地位”均出现搭配不当,可调整为“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B.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C.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身上
D.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身上
A [从前文来看,应先说“时代性”,再说“民族性”,排除B、D两项;从语意来看,强调“传统文化”,因此“在传统文化身上”放在“表现”前作状语,排除C项。]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余风遗响
B.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余风遗文
C.时过境迁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余风遗文
D.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余风遗响
D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侧重境况变化,符合语境。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侧重思想观念不肯改变,与前面“与时俱进”相对照,符合语境。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侧重停留的时间很短,符合语境。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等。余风遗文: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根据语境, “受拒”的应是“风气”和“影响”,故用“余风遗响”。]
16.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 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于2018年6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
2018年6月7日
(1)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不妥当”指通告中有不得体的地方,所以应该从语言表达“得体”的角度审读通告内容。 (1)宣布:公开正式告诉(大家),侧重“正式”。通告:普遍地通知,侧重“普遍”。所以,“宣布”应改为“通告”。 (2)通告要求使用通俗语言,“敝”过于文言化,应改为“本”。 (3)对用户应用敬辞,所以“提出”应改为“垂询”。 (4)“贵”是敬辞,指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贵用户”指向有误,应改为“您”。 (5)“不安”与语境不符且与“深表”不搭配,应改为“歉意”。
[答案] (1)“宣布”应改为“通告” (2)“敝”,应改为“本” (3)“提出”应改为“垂询” (4)“贵用户”应改为“您” (5)“不安”应改为“歉意”
17.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要求:①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②运用包括引用在内的至少两种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6分)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都与桥息息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古代与桥相关的名句,并结合名句所表现出的桥的特点,表达作者在情感方面的内容。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景物特点。
[答案] (示例一)“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李白笔下的凤凰桥与济川桥,体姿优雅,在明艳的秋阳里,变幻出奇异璀璨的色彩。透过斑斓的光影,我们分明看到了流浪四方的李白与谢朓在双桥上的精神聚合与沟通。
(示例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风流才子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与披着银辉的玉人,箫声轻渺,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里细语。透过皎洁的月光,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篇题为《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说:“所谓新幸福,就是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外物的束缚,让我们重新拥有自由。”并给出了一些获得幸福的方法:
(1)从“厉行节约”到“主动选择简朴”。
(2)与其一味推销自己,不如提供帮助。
(3)做不依赖任何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
(4)以愉悦的心态面对辛苦。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看法和理由,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材料中提到的文章讨论的是幸福和物质的关系,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确保了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材料给出了四个,主要是让人们在摆脱“外物的束缚”时,能够“主动选择简朴”,“帮助”别人,用“实力说话”,保持愉悦的心态”。逐条分析这些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考生可以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展开。参考立意如下:①幸福是心灵的自由,幸福就是不被外在束缚;②幸福在“主动”追求简朴中;③幸福在“付出”中;④提升实力能获得幸福;⑤“愉悦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诀窍。
【佳作展台】
主动求简,追求幸福
如何才能变得幸福,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在思考的问题。从古代神话到现代文学无不展示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当今社会我认为主动选择简朴便可感受幸福。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争相追求物质资源,从日用粮油到电视、自行车,传统大件展现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那时候,物质便意味着幸福。而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更迭让人们的物质生活无比富足,而若要追求幸福,则需放弃厉行节俭,主动选择简朴。
唯有主动想做的事,才真正来自热爱。主动追求简朴不同于厉行节约,一个是自主意愿,一个是外界强加。主观意愿来自灵魂深处的热爱和根本观念上的转变,这意味着不需外界环境的苛求,人也能主动选择精神富足,而非物质充裕。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幸福。为了这种幸福,梭罗告别了城市,选择了瓦尔登湖的玉米田和小木屋,在一种主动追求中,彰显了脱俗而伟岸的人格。
古希腊先哲曾言:“有深度的思维才能获得幸福。”这句话如今依旧适用。柳宗元笔下的小虫蝂贪取无厌,最终不堪重负,跌落身死,做了贪欲的牺牲品。巴金在他的文章中也曾写过:“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这是对人的物质追求的一种劝解。看看当下也可以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在物质的追求中。碎片化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迷茫,追随着物质的潮流而迷失了自我。当人们自主选择简朴,就意味着已经从原来追求物质的层面飞跃到追求精神的层面,与喧嚣划清界限,追求精神的清明。
同样,简朴意味着一种生活态度:不慕荣利,追求本真。简朴不是克扣,不是将必要的开支都予以缩减。简朴更不同于铺张浪费,从吃饭打包到光盘行动,国人一直在简朴的路上上下求索。简朴意味着勤俭、简约,不必太多装饰,也不必节衣缩食,吃穿用度,足够无忧,这正是人们精神的改观,是思想的进步。如此,才能真正感到幸福。物质的光芒消退,精神的光彩就真正明亮起来了。
追求简朴,是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选择简朴,不光是省去了诸多的无谓的奔波操劳,减少了污染,更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崇高的追求中去。这种更高的追求,才是人生超脱的真正标志!从厉行节约到主动追求简朴,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进步,愿你我也能主动追求简朴,主动选择高品质的人生,追求幸福。
【点评】 文章紧扣“主动选择简朴”展开,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分别论述了“厉行节约”和“主动选择简朴”之间,“主动选择简朴”和幸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因果分析、举例论证的方式,比较具有说服力。语言通顺,可以在文采上再润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