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甘地被刺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悲恸( ) 骚乱( ) 享年( )
祷告( ) 同胞( ) 拯救( )
堆积( ) 号啕( ) 哀悼( )
弥合( ) 忧心忡忡( )
[答案] tònɡ sāo xiǎnɡ dǎo bāo zhěnɡ duī táo dào mí chōnɡ
(二)多音字
刹 笼
号
[答案] chà shā lóng lǒng hào háo
二、写对字形
[答案] 摩 磨 摹 瞻 赡 蟾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会合·汇合
二者都有“聚合”的意思,都是动词。“会合”指聚集到一起,如“两军会合后继续向前挺进”。“汇合”指水流聚集。汇合,用于人的时候较少,如“潺潺小河汇合成湖泽”。补充说明:“会合”用于人时可以指人群,也可以指个人;“汇合”用于人时,必须是众多的人群,不用于少数人。
(2)融化·熔化·溶化
“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也作“溶化”,如“他心里的冰终于融化了”。“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变成液体,如“铁加热至1 530 ℃以上会熔化成铁水”。“溶化”指(固体)溶解,如“食盐在水中,很快就溶化了”。
2.明确词义
(1)摩肩接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2)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在波拉宫内,悲痛和哀悼至少暂时弥(ní)合了印度各宗派间的分歧,悲伤把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族人融为一体。然而,忧心忡忡的人们因孟买发生爆乱而更加恐惧。他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就会陷入混乱。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弥(mí)合 暴乱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A.这位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
B.这位人民尊奉为“伟大的印度灵魂”的领袖
C.这位被人民尊奉为“伟大的印度灵魂”的领袖
D.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
D [根据陈述的内容尊奉的领袖,此处应用被动句式,排除A、B两项;领属性的定语“印度的”应在前,排除C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向甘地用左轮手枪连开三枪,子弹射进了他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变得衰弱不堪的身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向甘地用左轮手枪连开三枪”中语序不当,应为“用左轮手枪向甘地连开三枪”。
[资料链接]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终年78岁。
新闻——消息
消息是一种最讲时效的宣传形式,它一般具有内容新、事实准、报道快、篇幅短的特点:(1)内容新,就是报道的是新鲜事、新人物、新动态、新风尚、新知识、新问题等。它要求尽可能报道最新出现的人、事、物。(2)事实准,就是报道要有根有据,确有其事。人物、地点、时间、数字、引语、细节都准确无误;作者对事实的分析,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3)报道快。消息是稍纵即逝的客观现象的及时记录,最讲究反应快。(4)篇幅短,就是用简洁、概括的文字,把事实要点表达出来。短是其鲜明特点,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般来讲,消息由五大部分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消息一般会使用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开始,导语部分介绍消息的主要事实,在主体部分再逐渐展开。
[文本鉴赏]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脱拉姆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恸,这充分体现了甘地在当时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无人替代。也表达了印度人们失去“伟大灵魂”后的忧伤和哀悼之情。
[答案] ①主体 ②印度举国上下的反应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至第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中的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刚”“就”两字说明了什么?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甘地。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刚”“就”表明甘地在世对印度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他的被刺对印度社会和印度人民都是巨大的损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读者进一步读完全篇。
导语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2.“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换成“全国上下”、“悲痛欲绝”,哪种效果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国”是书面语;“恸”有“大哭”的意思,表明很悲伤;书面语的运用,行文更典雅、凝练、简洁、准确。“悲恸”程度更深,感染力更强,更准确。
3.甘地在遭到枪击前的一刹那间却说“你来晚了”。怎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说“你来晚了”。②在宗教中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不足为惧。
二、阅读“圣雄甘地被刺的消息有如春风野火”至文末,回答下面的问题。
4.本部分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走上”“迈着”“离开”“会合”“抽泣”“号啕大哭”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强化了场景的描写,同时,把“夜”比作“幕”更沉更重;“忧伤”“堆积”,抽象变为具体、形象。
5.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甘地之死可以暂时弥合种族分子的分歧,但也带给了未来不确定的因素。作者隐约地表达了他的担心。
三、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6.甘地临死前,双手加额,表示他宽恕了刺杀自己的凶手。这体现了伟人宽容博大的品德。我们应怎样理解“宽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以德报怨,甘地确实是个大智大勇的伟人。他就像劳伦斯·斯特恩所说的:“只有勇敢者才懂得怎样宽容……懦夫是绝不会宽容的,这不是他的性格。”我们所提倡和需要的,正是一种饱含着爱心和人性、呈现出智慧和力量的宽容。
(观点二)雨果说过:“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西德尼·史密斯也说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确实,宽容比复仇更能打动人心,更有力量。我们要学会宽容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和敌人。
(观点三)宽容还是要讲对象的。对待坏人坏事,我们决不能姑息和迁就,要勇敢而有智慧地与之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坏人就意味着对好人犯罪。正如《论语》中所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场面描写
作者在描写印度人民“送”甘地的场面时,饱含了敬仰的感情,用沉痛的语句表达了人民的悲痛。“成千上万”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缓缓地迈着步子”,极力描写了人们心情的沉痛和对圣雄甘地的爱戴。“走上”“迈着”“离开”“会合”“抽泣”“号啕大哭”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强化了场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2.写法指导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细节。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等。
(4)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
3.迁移运用
每次考完试后,发试卷的时候一定会是同学们最紧张和最激动的时刻,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对这一场面进行描写。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发试卷了!”随着英语课代表一声喊,正在教室外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跑回教室紧张地围拢起来,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或手,希望最先看到自己的分数或拿到自己的卷子。随着一个个名字报出来,课代表手中的试卷也渐渐少了下去。教室里逐渐沸腾起来。“哇,满分,太好了!”有的同学因为考得好而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有的同学看了分数满脸笑容,如释重负地吁了口气;有的一脸沮丧,抓住试卷坐在座位上默默地发呆;有的埋头仔细看着,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似乎怀疑老师将分数算错了,翻着卷子,叽叽咕咕地算着分;还有几个同学当时就趴在桌子上小声地哭起来……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不妥协的斗士——甘地
印度政治家莫罕达斯·甘地有过短暂的律师生涯。当他第一次担任辩护律师时,由于怯场,两腿发抖,根本不能履行职能,跟被代理人打个招呼后,甘地灰溜溜地逃出了法庭。遭受失败打击的甘地没有沮丧,他开始了南非之旅,参与了在南非的反种族歧视斗争,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非暴力思想和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法。此后,甘地回到印度,领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印度的独立。甘地也由此成为一名广受爱戴的政治家。甘地被誉为“现代印度国父”,深受印度人民爱戴。
【应用角度】 “拐弯”、“成功”、“智慧”、“爱国”、“执着”等。
2.精彩应用
个体生命之于广大的自然界是渺小的,然而,个体生命从不会因为体量的大小而决定其意义之有无。我们无力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我们可以凭借努力掌握自身的命运。从事创新研究工作是有意义的,将自己的焊接工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是有意义的,用自己的镜头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样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拘形式,人生的精彩始终来自坚持。
“人贵有恒”,古往今来,有多少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到达光辉顶点”的故事:苏武持节,牧羊北海19年归汉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终其一生无怨无悔;陈景润钻研数学,呕心沥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当然,对于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普通人而言,也许注定要度过平凡的一生;但是,只要保持热情与专注,拥有一颗执着的心,我们同样可以让平凡的生命显现光彩。
[群文阅读]
导读:被人们尊称为“圣雄”的甘地,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行动。生前,他是整个印度的“国父”,为引导印度人民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影响巨大;死后,他的精神依旧影响着这个星球上的人和事物。
拜谒甘地墓
⊙余秋雨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
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他们的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那回事,全都白死了。这不能不深刻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其中一个就是甘地。在这么一个心理背景下,这九万印度士兵的亡灵就不仅仅是去诉说某种勇敢精神,而是集体的愤怒呼喊。
甘地就是在英国不讲信义之后,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他把以前英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交还给殖民政府,发起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不合作运动”来对抗英国。但是,人民喜欢暴力,甚至对不同意见、不同宗教的人也施行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更是暴力不断。甘地便以长时间的绝食来呼吁停止暴力、争取和平。他的这种态度势必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有些极端分子几次要杀害他,政府也要判他的刑,而他则绝不抵抗和报复。他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腐败,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腐败。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来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终于,人民渐渐地懂得了他,殖民者也为他这种柔弱中的不屈所震惊,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独立。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杀害。
甘地墓在新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开阔,但真正的墓园却不大。我按印度人的习惯,赤脚进入,手上捧着花。墓体为黑色大理石,约十六平方米,四周有矮墙,矮墙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圈黄石高台,把整个墓园围住。
我把花轻轻地放在墓体大理石上,然后绕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长明灯,墓首有几个不锈钢雕的字,是印度文,我不认识,但我已猜出来,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一问,果然是。记得前些天我在介绍印度的宗教恩怨时曾经说过,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声“嗨,罗摩”,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哦,天啊!”
那么,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说是最后的遗言,其实是最后的呼叫。生命最后发出的声音最响亮又最含糊,可以无数遍地解读无数遍地否定,镌刻在墓碑上让后人一遍遍地去重复。
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彩的思考变成了胜利的行动;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坚定的行动。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啊!”
这样一个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长。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现在他在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啊!”
离开甘地墓后,我心中一直回荡着甘地的声音,那么,还是让他用印度语来发音吧:嗨,罗摩!
伟大的灵魂,人类的良心——甘地
《甘地传》电影的开头是甘地的葬礼,新闻报道的主持人说: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有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缠着腰带的棕肤色的小个子,致最后敬意……
由这些致辞,我们可以感觉到印度人对甘地何其崇敬和热爱。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依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仅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万士兵就统治了近三亿的印度人民。这一点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印度各个阶层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种方式和英国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这点,于是呼唤大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国的统治就崩溃了。
甘地一生主张非暴力革命。他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甘地说过: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所以,甘地一直坚持以爱和真理来领导印度的独立活动。
按我们儒家的思想去理解,甘地,是内圣外王之人。
建议阅读书目:
1.《印度国父甘地背后的故事》
2.《浅谈甘地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3.《一代圣雄甘地被刺杀的可悲结局》
[诵国学经典]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朱子大全》)
[明理知义] 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成长启示] 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做到忠诚、守信,做事讲求实际,尽量向好处做,不忿不贪,善于改错。
方今中国所短者,不在智谋而在贞信,不在权术而在公廉……则惟有道德者可以获胜。(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明理知义] 当今中国所短缺的,不在于人们缺少智慧谋略,而在于不讲求节操、信义;不在于缺少手段、本领,而在于缺少为公、廉洁的品德……(而这一切缺少的部分)只有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够做到。
[成长启示] 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做一个有节操、守信义、廉洁为公的人。
课件58张PPT。第二单元 新闻8 甘地被刺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________的人们因孟买发生暴乱而更加恐惧。
②这名凶手一直站在花园小径旁,双手合十,做出印度教徒________的样子。
③子弹射进了甘地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变得________的身躯。
A.忧心忡忡 顶礼 衰弱不堪
B.杞人忧天 顶礼 弱不禁风
C.杞人忧天 作揖 衰弱不堪
D.忧心忡忡 作揖 弱不禁风
A [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杞人忧天: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此处明显不合适。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作揖:是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弱不禁风:指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衰弱不堪:指过于衰老,此处后者更合适。]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B.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向甘地用左轮手枪连开三枪。
C.甘地是在波拉宫的华丽花园中遇刺的。当时在场的有他的一千名追随者。
D.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B [B项,语序不当,“向甘地用左轮手枪连开三枪”应改为“用左轮手枪向甘地连开三枪”。]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谈起北美生活经验,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便是浓浓的科幻氛围,有科幻传统的社会可以是商业的、现实的,但也一定拥有对人类未来憧憬的热情,及纵容这一热情的广阔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观现在的中国人,如果少年都在读《鬼吹灯》,青年都在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年都在忙于应酬而无暇读书,老年都在担忧付不起医药费而无心读书……那么,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里的外星智慧生命所不断做的工作——“它们将众星视为田园,它们是农夫。它们不断播种,有时候会有收成”
②播撒一千颗种子没有任何收成,那么播撒十万颗如何?总有一颗会发芽的
③一旦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与飞跃
④我觉得西方社会科幻风气的不懈培育正是这一播种过程
⑤想想看,一个少年遇到一本科幻书,从此埋下一颗伟大梦想的种子
A.④②⑤③① B.⑤③④②①
C.⑤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⑤③
B [⑤③先谈一颗“梦想种子”的播种、发芽,应排列在一起;而④是对这一过程的本质进行总结。②①则更进一步谈“不断播种”的问题,所以应放在④后面。]
4.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
(1)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自我介绍”需用口语,同时要注意用语的分寸。“诞生”和“涉足”属于书面语,语体色彩不当;“造诣”用于称赞他人,“叨扰”是谦辞,用于自己对他人,“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三词均属于谦敬不当。
[答案] (1)“诞生”改为“出生” (2)“涉足”改为“学习” (3)“造诣”改为“特长” (4)“叨扰”改为“询问” (5)“不吝赐教”改为“帮忙”
5.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
甘地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堆篝火。
(示例二)与其憎恶风雨,不如欣赏一道彩虹;与其抱怨山高,不如搭起一架云梯。
6.在甘地遇刺身亡60周年的盛大集会上,印度的社会各界纷纷发表演说,以此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请你以一位印度平民百姓的身份,来表达对他的哀悼之情。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简单就是朴素,是一种人生追求。甘地以白布裹身,赤脚行走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灵魂感受到土地的冷暖干湿。临终前,他面对穷凶极恶的凶手,没有痛苦,没有仇恨,只说了这么一句:“你来晚了。”甘地,您是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哪怕是您的敌人,也不得不在您崇高的品德面前感到羞愧。您将永垂不朽!
(示例二)他貌不惊人,总是赤着脚,系着土织腰布,他的高贵和庄严的风度,他那从容不迫表现出来的谦逊的风采,形成了他的力量和权威,使别人不得不对他表示尊重和敬仰。他是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哪怕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在他崇高的品德面前感到羞愧。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7.在语段的开头加上一个总领性的句子。
____________。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此后不久,甘地却遇刺身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甘地传》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印度圣雄甘地遇刺身亡
1948年1月30日,78岁高龄的印度人民独立的精神领袖甘地还在为平息宗教冲突而奔波,在赴祷告场途中,被一名印度极端分子杀害。甘地的遇害震惊了这个刚刚独立的国家。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向全国宣布甘地被害消息的广播讲话中说:“甘地离我们而去了,黑暗笼罩了一切……我们的‘国父’不复存在了。我们再也不能够在他那里听取建议和获得安慰了。”
甘地1869年10月2日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土邦,他从小就熟读印度教经典著作,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1887年,他进入萨马达尔斯学院,同年到伦敦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学成归国,先后在孟买、拉杰科特担任律师。
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来到南非,在那里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并受梭罗、托尔斯泰、鲁斯金著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做出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的更多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人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岁。
(《光明日报》)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地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而这种处世原则正是甘地后来非暴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甘地一生反对暴力行为,即使是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甘地也不赞成采用过激的反抗方式。
C.新闻中作者的情感、观点一般是通过事实陈述间接表达出来的,比如本文就是通过交代甘地被刺事实、甘地一生的经历等表达作者的悲愤和崇敬情感的。
D.这则消息有关甘地被刺事件的报道只在开头部分,其后就追述甘地的一生。这样处理不仅使人们了解到了基本事实,同时在追述甘地人生道路的过程中,令人对他心生敬意。
A [“这种处世原则正是甘地后来非暴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文无据。]
9.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甘地为平息宗教冲突,到处奔波,引起了制造宗教冲突的极端分子的忌恨,甘地因此而遭杀害。
B.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宣布甘地遇害消息的讲话,充满了对这位深受印度人民拥戴的政府首脑的痛悼之情。
C.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理论是受各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宗教影响的因素占了相当分量。
D.在非暴力主义思想指导下,南非印度侨民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
C [A项,引起“忌恨”的原因不一定是“为平息宗教冲突”,而且“制造宗教冲突”于文无据。B项,文中只显示甘地是印度的精神领袖,而未有政府首脑的说法。D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回国后发动的。]
10.圣雄甘地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可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敬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冲刷而衰减,相反,人们愈是觉得他精神可贵。读了这两篇报道之后,你觉得他获得人们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甘地被后人称为“圣雄”,是因为他面对邪恶不惧怕、不屈服,一步步挺进,一次次交涉,用公理和智慧与侵略者较量,直至让对方在世界舆论面前无地自容。他的“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使我们懂得道德的力量和品格的崇高。甘地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启示:和平的表达比暴力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