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央,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有“湖心平眺”之称,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西湖孤山苏堤苏堤白堤阮 公 墩湖心亭小瀛洲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 花港观鱼花港观鱼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苏堤春晓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残雪断桥残雪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林木葱郁。其名气在湖上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雷峰夕照雷峰夕照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它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yuán),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柳浪闻莺柳浪闻莺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共振齐鸣,悠悠扬扬,经久不息。 南屏晚钟南屏晚钟 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平湖秋月平湖秋月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 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三潭映月三潭映月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双峰插云双峰插云 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张岱(1597—1689)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消失这撑裹、围 白汽弥漫的样子全只原指小草,这里比喻船极微小 痕迹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中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对而坐哪能还痛饮酒杯,这里代指酒动词,客居等到还船夫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着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一小舟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词多义数词 全这判断词白色酒杯,这里代指酒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在哪里?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湖心亭。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亭中人对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见余大惊喜;拉余同饮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余强饮三大白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偶逢知己
无限喜悦你觉得本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心境?(抓文眼)痴张岱之“痴”表现在何处?(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一方面是缘于他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的“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一方面,还缘于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张岱为什么会“痴”?“痴”字与前文哪一个字相呼应?独“独”字与后文的“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矛盾吗?不矛盾,“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孤傲清高。对比看雪寒夜独舟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景人全景——广漠特写——渺小炉旺酒沸拉余同饮(大)(小)(热)(冷)对比(孤独)(巧遇 知己)抒发:怀恋之情,隐逸之趣 文章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主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白描自然质朴 不事雕琢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鲁迅先生曾将这种写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画家不用颜色渲染,只用墨线勾描来展现形象,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dǐ)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