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疏朗 流敝 嘉言懿行 筋疲力尽
B.杜撰 暮霭 臭名昭著 群贤毕至
C.付梓 嬉闹 孽根祸胎 繁文褥节
D.谍血 肄业 砥砺德行 星辉斑斓
解析:A项敝—弊。C项褥—缛。D项谍—喋。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舶来品 一如继往 悬梁刺股 冒天下之大不韪
B.水龙头 一副对联 草菅人命 口会而实不至
C.度假村 一鼓作气 不胫而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D.两口子 一诺千金 磬竹难书 三折肱,为良医
解析:A项继—既。B项会—惠。D项磬—罄。
答案:C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演绎 事必躬亲 忸怩做态 有志者事竟成
B.缉捕 声名雀起 沁人心脾 事实胜于雄辩
C.噩耗 意气风发 鞭僻入里 多行不义必自毙
D.清澈 坐收渔利 乔装打扮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解析:A项做—作。B项雀—鹊。C项僻—辟。
答案:D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犒赏 山青水秀 赴汤蹈火 胜不骄,败不馁
B.狭隘 脍炙人口 众口铄金 无事不登三宝店
C.斡旋 明辨是非 泾渭分明 温良恭俭让
D.恢弘 脱颍而出 蔚然成风 化干戈为玉帛
解析:A项青—清。B项店—殿。D项颍—颖。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他为这次发言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还写了一个详细的发言题纲。
B.蔬菜检测员将运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残留农药超标,蔬菜就被立即消毁。
C.对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予以劝阻和制止。
D.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立法手段,大幅提高事故责任者的赔尝金额。
解析:A项题纲—提纲。B项消毁—销毁。D项赔尝—赔偿。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呈现的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通力合作、共同拼搏的和睦关系,十分契合中国人的时代情绪和传统文化。
B.西湖国际烟花大会两发烟花改变轨道窜入观众台,导致多人死伤,引发劳民伤财的指责,民众呼吁停办的话题又成为舆论热点。
C.如果出现恶性的心率失常,导致突发性猝死,一般都是心源性猝死,必须由专业的专科医护人员进行急救,但能够抢救过来的机率依然非常低。
D.“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这句追问近来走红网络,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置疑的经典句式。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
解析:B项窜入—蹿入。C项机率—几率。D项置疑—质疑。
答案:A
7.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应付裕如 一傅众咻 和盘托出 坐地分赃
B.油然而生 怨天忧人 蛛丝蚂迹 一笔勾销
C.不可名状 顾名思义 兵荒马乱 鸠占鹊巢
D.震聋发聩 恰如其份 革故顶新 冤声载道
解析:A项无错别字。B项忧—尤,蚂—马。C项无错别字。D项震—振,份—分,顶—鼎,冤—怨。
答案:D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既往不究 英雄辈出 中流砥柱 繁文缛节
B.按部就班 遮天避日 短小精悍 游目聘怀
C.开源节流 故技重演 要言不烦 总揽大权
D.偃旗息鼓 得鱼忘筌 循规蹈矩 细大不揖
解析:A项究—咎。B项避—蔽,聘—骋。D项揖—捐。
答案:C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歉收 抚恤 厉行节约 羚羊挂脚,无迹可寻
B.蔓延 狡黠 骄奢淫佚 盲人摸象,各执一端
C.喝彩 筵席 神采飞扬 庆夫不死,鲁难未已
D.赝品 屋檐 成绩斐然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解析:A项“羚羊挂脚”应为“羚羊挂角”。B项“骄奢淫佚”应为“骄奢淫逸”。C项“庆夫不死”应为“庆父不死”。
答案:D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渲染 笔杆子 崭露头角 事宽见玩,急难成效
B.伸张 高才生 攻于心计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勘误 座右铭 优哉游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凄怆 冷不防 弥天大谎 木尤如此,人何以堪
解析:A项“事宽见玩”应为“事宽则完”。B项“攻于心计”应为“工于心计”。D项“木尤如此”应为“木犹如此”。
答案:C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简练 部署 焚膏继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接洽 诅丧 披星戴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谙熟 报销 宵衣旰食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D.宣泄 商榷 精兵减政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解析:B项“诅丧”应为“沮丧”。C项“闻者足诫”应为“闻者足戒”。D项“精兵减政”应为“精兵简政”。
答案:A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绛纱 厮混 砥砺 前合后偃 待价而估
B.锱重 荫庇 蓬蒿 刍牧之场 灯影幢幢
C.钮扣 瑕疵 信笺 掎角之势 坐贻聋瞽
D.坍弛 绯红 绊脚 理屈词穷 芳草萋萋
解析:A项“估”应为“沽”。B项“锱”应为“辎”。C项“钮”应为“纽”。
答案:D
二、阅读鉴赏(3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 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 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酒杯的美称。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解析: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悲凉清冷的氛围。
答案:C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5分)
(1)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2)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
(4)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见贤思齐焉, 。(《论语》)
答案:(1)八百里分麾下炙 (2)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3)骐骥一跃 功在不舍 (4)等闲识得东风面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0分)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主题等方面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A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分析错误,开头的对话主要表现六安爷温和、固执、热爱土地的形象特点;“他与村人的分歧”于文无据。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分析错误,从全文看,本文的主题应是表现土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断沦陷的命运,表达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留恋。E项“看透世事变迁”“无法与时俱进”分析不恰当,六安爷的“平静固执”主要是由于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多年形成的劳作习惯。
答案:BD
16.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分析小说标题寓意的角度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主要从标题的字面意思和标题与小说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关系来考虑。“锄”是一种农具,代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是六安爷的一种劳作行为,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象征着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蕴含着他对土地的感情等。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17.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句段作用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小说第八段前半部分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作用是:内容上,强调百亩园对西湾村人的重要意义,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结构上,这些夸张性的词语也与下文百亩园的被毁形成对比,为表现六安爷的形象做铺垫。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18.“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六安爷平静又固执地说了无数遍的一句话,从中可见六安爷的温和与固执;他为什么说是“过瘾”呢?这又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呢?联系全文可以分析出其中表现的是六安爷对土地的留恋和不舍(难过)等。从六安爷对锄地的“瘾”中也可以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劳动者对土地的深情,在即将失去土地时的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处境的变化等。
答案: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三、语言运用(22分)
19.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5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对供选择的汉字的文化意蕴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分析所给例句,明确其写作思路,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汉字、诗句、修辞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相关词语连缀成一段文字。
答案:(示例)“山”在甲骨文中像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群峰的线描,“山”在“宗”的上面就构成“崇高”的“崇”。“山”在中华文化中是高大、稳健、仁爱的象征,固有“仁者乐山”之说,“山不厌高”则表现了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和气度。
20.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服、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说出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或者从小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2)更专注于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基本上不需要做家务。
(3)(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学会生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21.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见形知意的特点。请从“尖”“卡”“回”“功”“正”“囚”“富”“尘”中任选一个字,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要求:通过对字形的解释进而揭示一个哲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身躯,是自己敢于和自己叫板的结合体。你看,“小”的高高在上,把“大”的实实在在地踩在脚底;那“大”的却匍匐称臣,心甘情愿地成为“小”的坐骑。说它矛盾,仔细想来也不矛盾,因为就是这样特殊的结构揭示了人世间的一个真谛:小字辈们要想置身“尖”端、出人头地,一定要有“大”的来作雄厚的根基。
22.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请从下面的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字意。不超过10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牧”字像人手持牧鞭(或树枝)赶牛之状,表示“放牛吃草”的意思,所以“牧”字的本义为放养牲畜。引申为名词,指放养牲畜的人。(注:在古代,统治者把老百姓视同牛马,而以牧人自居,所以称管理和统治老百姓为“牧民”,一些地方州郡的最高长官也被称为“牧”或“牧伯”。)
(示例二)“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即“友”。
(示例三)“册”是我们祖先的“书”,在竹简上写字时难免出错,怎么修改呢?先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写。“册”后面加一把“刀”,记录的就是这种修改方法,“删”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删除、去掉”的意思。
(示例四)“男”由“田”和“力”组成,“田”表示田地;“力”是古代一种农具,使用这种农具耕地要花费很大力气。在田地里种庄稼,是成年男子的任务,所以就用“田”和“力”合在一起表示“男”的意思。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
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个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