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诫子书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
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
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襄
阳区),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
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晚年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文共86个字,既是诸葛亮的人生总结,也是对儿子的告诫。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诸葛瞻,系诸葛亮之子,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263年(时年36岁),与子诸葛尚于抵御魏国邓艾伐蜀,皆阵亡。
评价: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罗贯中: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写 信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结尾,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
“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敬礼”。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写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儿××”等。夫淫淡泊躁庐遂穷慢险fúyíndàn bózàolúsuì【宁静致远】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操守、
品德。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增长才干。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振奋精神。励,振奋。修养性情。治,修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日,岁月。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又怎么来得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凋落,衰残。比喻
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结合文章释义,试着分析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诫 子 书劝诫、劝勉之义。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方面进行说明的?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
—-劝戒惜时,有所作为
1.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探究本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议论文结构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
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在这篇《诫子书》中包含的十种力量:
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诸葛亮忠告孩子,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才能够修养身心,达到远大目标。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 是有安宁的环境。儒家:静能生慧。
道家: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佛家: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昭德新编》: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唐贤文》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要宁静专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在一个安静的环境,独立思考、专注学习,收益更多。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奋斗有方向、事业有目标。有坚定目标的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才不会轻易放弃,或者停滞不前。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他告诫孩子:凡事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而克制发奋,不但容易实现目标,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是人生呢?第九课: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夫君子之行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君子之行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古义:懈怠;
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年与时驰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歌以咏志
可以为师矣
静以修身消失离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介词,用介词,凭借去以学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学习名词,学业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治学:志、静-学-才 (正面)
修身:俭、静(反面)(反面)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证明论点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诫子书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长眠五丈原
草船借箭 借东风
火烧赤壁
诸葛亮巧收姜维
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 三气周瑜
增灶退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的事迹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对联: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