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62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1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62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9 09: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
的巨著 ——《论语》,体味一下
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
哪些启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
传有弟子三千,贤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
“圣人”,与“亚圣”孟子合称“孔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
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孔子思想《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
《中庸》并称“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
“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论语?? 说???? 愠??? ?传 三省 逾矩
罔??? 殆?????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dàihuì juàn dǔzāilúnyuèyùnwǎnggōngxǐngchuándānhào yú jǔ ◆生难字【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词语集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按时温习。
时,按时。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②曾子曰:“吾日 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孔子的弟子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人称代词,我。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曾子重视品德修养,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
对待学过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
曾子对自己的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命,命令。顺从意愿。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独立思考有所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将旧知识
融会贯通温习学过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能深刻理解而无所得。”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学习辩证统一停殆迷惘思考译: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即颜回,孔子的弟子。能忍受 ⑦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 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代词,...的人。喜爱,爱好以……为快乐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疏食,粗粮。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不正当的手段。介词,对,对于。像浮云一样。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译: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河边。川,河流。?子曰:“三军 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指军队。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的弟子坚定志向。笃,坚定。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德。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第一章主要谈到了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三方面。“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本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3.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怎样做?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5.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我们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6.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7.第四章“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哪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9.第六章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10.第七章运用了什么修辞?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讲到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顶真。
以学习为快乐。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作用: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11.第八章讲了什么?本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12.第九章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本章讲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3. 第十章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1)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人生如河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
(2)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飞逝,生动形象地指出时间的宝贵。 14.第十一章讲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15.第十二章讲了什么?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


度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
有怎样的意义?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同“悦”,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不亦君子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古义:诚信
今义:确实,信用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4.可以为师矣
5.饭疏食,饮水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粗糙
今义:疏通,疏散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了解知道wèi,介词,替wéi,动词,成为,做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文中是“然后”“之后”的意思连词,表并列 它的他人表示修饰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表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补充1.吾日三省吾身
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学而时习之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快乐名词用作状语,按时名词作状词,每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1.不亦乐乎:原义是“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表示
达到极点。《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
与体。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
走向成熟。4.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夜以继日。5.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6.匹夫不可夺志:即使对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意
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7.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
实行。8.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语言精练,生动传神。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思想深刻,富含哲理。孔子学琴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 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
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么样
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
苍茫,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
度!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
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凡的学生
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
“您说的正是《文王操》啊!”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