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7 16:4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历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段文献描述的是( ??) www.21-cn-jy.com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2·1·c·n·j·y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www-2-1-cnjy-com
3.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来于(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法家学说
4.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此举旨在( ??) 21·cn·jy·com
A.?削弱侯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B.?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君主专制 C.?改革嫡长子继承制、完善分封制 D.?为推行郡县制扫除障碍21·世纪*教育网
5.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 2-1-c-n-j-y
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来源:21cnj*y.co*m】
6.(2019?江苏)《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出处:21教育名师】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7.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8.“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 ??)
A.?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袭 B.?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C.?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 D.?设置伊犁将军控制天山南北地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9.汉武帝推行“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有(??? )
①分国建邦 ②中朝制 ③刺史制 ④推恩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在汉光武帝时期,学生要想进入最高学府——太学,接受儒家教育,应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建康
11.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21cnjy.com
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 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 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21*cnjy*com
12.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二、材料分析题
1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A
分析:从材料“汉言文景,美矣”知道这是对文景之治的赞誉。答案为A。 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不符,B错误。贞观之治是赞誉唐太宗,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均与题目“汉兴”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文景之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朝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
2. A
分析:“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A项正确。 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 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 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郡国并行制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3. A
分析:汉武帝时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思想文化里的主流。因此选A。B项是在汉初,经济衰败是实行的指导思想;C项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D项是在秦朝作为的指导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强调仁政、德治,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尚未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以后成为主流,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其它各家思想也需要掌握。
4. A
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王国越分越小,逐渐并入郡县,意在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 B错误,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加强君主专制; C、D错误,与史实不相符,所以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5. D
分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盐铁官营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把最有利可图,关系国民生计的盐铁业2收归官办,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6. C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由于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 ”可知体现的是诸侯威胁中央集权,这主要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属于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 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控制,B选项排除, 全面推行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开始,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准确把握,汉朝初年,由于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7. B
分析:根据材料“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可知:西汉时期对于官僚的约束较为有效,B正确; A说法错误; C说法只适用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政体; D说法错误,汉代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本质是人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汉时期加强对官僚的约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 B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是秦始皇的功绩,故A项错误。 “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属于元朝管理边疆的举措,故C项错误。 清朝乾隆帝平定回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彊地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的功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多次击败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保证了北方的安定。
9. D
分析:“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在中央加强皇帝权力。②③④符合汉武帝推行的“强干弱枝”的措施,故答案为D项。分国建邦导致地方势力扩大,排除含有①的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的解答主要是理解“强干弱枝”的含义,据此确定符合这一含义的措施。
10. B
分析:汉光武帝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太学为中央一级学校,A.长安为西汉、隋唐都城,????? B.洛阳为东汉等朝的都城, C.咸阳为秦朝的都城, D.建康为东晋南朝等朝的都城,因此选B.
11. A
分析:A从“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就能看出,尚书是皇帝的心腹,是维护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 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最终应该归结到皇权上; C选项没有挖掘到根本; D选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说明尚书的权力较大,这是维护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而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说明通过对尚书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难度中等。21教育网
12. C
分析:A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 B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不是东汉末年,故B项错误; C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正确;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说明忠君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董仲舒改良的新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其发展的三纲五常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并进一步强化难度较大。21*cnjy*com
二、材料分析题
13. (1)施行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推行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外击匈奴等。 (2)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班固是东汉人,可以从汉武帝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来评价。而司马光则是宋朝人,能从秦皇汉武的比较中得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来评价;立场也有所不同。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措施政策并不完全认同。班固作为东汉儒家学者,对汉武帝提拔儒学赞赏有加。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写史主要目的为皇帝提供治乱兴亡的历史借鉴。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汉武帝一生的重大事迹:经济上,推行内外朝制度、 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等;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等。(2)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评价不同的原因,可从选择史料(军事成就、儒学发展、政治角度)、所处时代(当时、东汉、宋代)以及各自立场等角度比较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