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女娲造人》课件(共60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21《女娲造人》课件(共60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9 09: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1234512341234【人类幻想性散文作品】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神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中国神话多数发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时代。
我国最早的神话主要有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
填海等。我国最早的神话多在《山海经》
《楚辞》《淮南子》等书中记载。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汉人,作家,生于成都市新都区,享年85岁。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
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
编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中国民族神话词典》。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本课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开辟( ) 女娲( ) 莽莽榛榛( )
澄澈( ) 掘( ) 幽光( )
掺和( ) 捏( ) 踪迹( )
绵延( ) 疲倦不堪( )( )pì◆生难字wāzhēnchénɡjuéyōuchānniēzōnɡyánjuànkān和和平和牌唱和和稀泥和面辟pìbì开辟复辟省shěngxǐng省事省亲héhèhúhuòhuó◆多音字澄chéngdèng澄澈澄沙chuàngchuāng创造创伤创开pì( )辟偏pì( )僻莽莽zhēn( )日zhēn( )完善榛榛臻澄chè( )车zhé( )澈辙chè ( )退撤jué ( )起( )崛jué强挖jué ( )掘倔◆形近字【开辟】本文指古代神话,谓盘古开天辟地。指宇宙开始。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澄澈】清澈透明。【掘起】挖起。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绵延】延续不断。
【疲倦不堪】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词语释义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复述课文。
并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复述课文: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最后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一个个用手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本文介绍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6)第三部分(17、18)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写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写女娲想出使人类繁衍生息的办法 — 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3.女娲怎样让人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世间荒凉寂寞,非常孤独;她想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1)揉黄泥成团造人;(2)挥藤洒泥造人。 让男人和女人配合创造后代再读课文,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她是怎么造人的? 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外,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 娲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娲?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1)“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了……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人物分析 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了女娲也有人的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语言十分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而不是一个神。 “掘”“掺和”“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2)“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3)“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女娲创造出人类之后的喜悦之情。 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还给人类取了名字。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同时,她又是人,她有人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生活体验。女娲创造人,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为了子女,披星戴月地工作,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和伟大的优秀品质。一天变化七十次
揉黄泥造人
挥洒泥浆造人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人”的心理、情感、活动想象
大胆奇特想象
真实合理神性:神通广大
(造人过程非常神奇)女



象人性:勤劳、聪明、
有爱心、有创造力爱美、也会寂寞充满母性光辉既是神通广大的神,也是充满七情六欲的人。 1.在造人的前后,女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感到非常孤独。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造人前:造人后: 通过女娲的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的感受,来自对生命的创造和生命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2.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哪些地方突出了作者的想象力?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被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4.女娲的心理活动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5.作者的评述。足见作者想象的丰富 3.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不具有科学意义,今天学习这个故事是否有意义? (1)《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这一故事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作出科学的解释,又想要探求自身的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单纯从解决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来说,“女娲造人”是没有科学意义的,不值得推荐。但是从了解神话探究古人思想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这个故事还是有意义的。 (2)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索生命问题的足迹,“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也使我们感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因此,女娲造人这一故事中蕴含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都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①“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老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女娲造人一事。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③“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动作描写——“走”“蹲”
神态描写——“笑”“假装生气”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这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女娲的什么特点? ④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黄泥”强调“黄”这一颜色,是为与我们的肤色相符合,使故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⑤“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神态、动作描写:“兴高采烈”“跳跃” “欢呼”等对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第一个人获得生命后的喜悦。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这里刻画了女娲什么样的形象?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
方法”作铺垫。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 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如何理解这一段?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充分体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对人类绵延生息的巨大贡献。
“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具体过程繁衍方法:造人原因:女


人勤劳
智慧
伟大寂寞荒凉,添点生气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男女配合,创造后代?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语言清新,质朴生动。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文中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例如,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一)《伊甸园里》
上帝在创造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
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二)女娲补天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三)精卫填海
在北方的发鸠山上,长着许许多多的拓桑树,那里生活着一种叫精卫的小鸟。传说,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她长得活泼伶俐,又聪明又漂亮,非常讨人喜欢。有一天,女娃到东海去游玩,在海边嬉戏,她跑啊,跳啊,玩得可高兴了。忽然,海上起了一阵狂风,刮得天昏地暗,掀起了惊涛骇浪,巨大的海浪排山倒海地扑向小女孩,一下子就把她吞没了。当风平浪静之后,她的亲人对着大海呼唤、寻找,却再也见不到她往日那可爱的身影了。但是,小女娃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她的魂魄化成一种美丽的小鸟:身体的形状像乌鸦,脑袋是花的,嘴壳是白的,红红的爪子,这就是精卫鸟,她鸣叫的声音,一声声就像呼唤自己的名字。 精卫怨恨大海无情地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所以就常常飞到西山衔来小树枝、小石头,投到大海里面,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咆哮着发出嘲笑的声音,对她的行为不屑一顾:“就凭你这么个小不点,还想跟我斗?!”但是倔强的精卫发下誓言,永远不饮东海的水,一定要把无情的大海填平,让它再不能危害其他人的生命!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雷雨交加,总是
不停地飞啊、飞啊,做着填海的工作,一
直到今天也没有停下来。
(选自《中国神话传说故事》,有改动)
请你也发挥想象,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提示: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来进行另一种推测。 例1:有一天,女娲偷偷地溜到地球上游玩,她被地球上鸟语花香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她跟鸟儿玩耍,跟花儿逗乐。渐渐地,她觉得这样玩不过瘾,刚刚熟悉的鸟儿自管自地飞走了,刚刚喜欢上的花儿凋零了。于是,她想出了一个造人的办法。她把凋落的心爱的花儿和残枝败叶收集起来,把它们摆放成跟自己一样的模样。然后,点上几滴清水,轻轻一吹。啊!花儿活了,它们变成了如花儿般美丽的女人;树枝儿活了,它们变成了如树枝般挺拔的男人。 例2:相传,天帝和别族打仗,由于伤亡惨重,便传令女娲在两天之内设法派出三千救援兵。女娲看着境内老的老、小的小、弱的弱,无计可施,只好到她哥哥那儿去求助。一路上,由于心不在焉,一脚踩进一个泥潭里。女娲正在气恼时,奇怪的事发生了:那些四处飞溅的小泥点,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人儿。女娲眉开眼笑,这不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吗?原来我有创造的本领。于是,她又狠命地往泥潭里踩,泥点飞溅,小人儿越集越多。她看着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大群小人,不禁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也奇怪,气流所到之处,一个个人都比原来高出两倍,比女娲还高出一个头。女娲心想:这才是最合适的救兵。于是,又向其他小人吹气。他们又一个个高大起来。女娲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