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文章理解:
这是作者献给自己苦难而又慈爱的母亲的一首颂歌!作者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一直在想自己母亲过早离开我们的原因,后来我明白了,一定是上帝不忍心看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折磨,所以早早的把她唤回去了。”
所以本文颂扬了一位多灾多难母亲的伟大母爱,这是全文的主题。
学生情感触发点:
初一学生纯真,更容易感受到母子亲情,对不幸的母亲更容易怀有同情心,所以如果先入情,后入文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具体设计:
为了保证课堂情感流动的顺畅,应该把字词放在最前面处理(第一张片),接着简介作者(第二张片),介绍作者时突出一下他的身体情况,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然后进入课文:
1、引入
1、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母亲)
关于史铁生的母亲大家可能不大了解她的情况,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我一直在想自己母亲过早离开我们的原因,后来我明白了,一定是上帝不忍心看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折磨,所以早早的把她唤回去了。”请问:从这段话中,你能得出关于母亲的哪些信息?(设计此环节一为引入,二为移情——唤起同学对这个伟大母亲无限的同情)
2、展开第三片,提问:请问,老师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图片作为背景?(暗色调,凄凉的秋天,目的:暗示课文记叙母亲离世的悲惨事情,暗示一家人凄苦的人生遭遇。)第二问:为什么课文标题选用暖色调?(母亲的爱唤醒了我求生的意志,母亲的爱温暖了陷入绝境的我)
3、那么我们来听朗读,一起走进这段沉重的怀念!
学生静听朗读,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方便紧接的提问。
4、学生听完后,老师用沉重的语气牵引——我每听一篇这个朗读,就忍不住会流泪一次,我刚才也注意到很多同学也很伤感。请问有哪些同学伤心得想流泪?(学生会有举手)找一个同学,“请问,你听到哪里的时候特别想流泪?”学生指出文章段落后追问,“为什么?”
5、这是个苦难的母亲,但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同学点头)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她又是位伟大的母亲?(设计此问主要是过渡,转向到对母亲形象的分析)
二、进入文本,分析母亲形象
1、在作者写自己母亲的时候,没有用什么美丽的词来直接赞美。对母亲伟大品格的表现都潜藏在言语、行为、神情之中。下面老师为大家截取了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大家来体会一下。
2、展示第四片——师生问答
3、展示第五片——师生问答
4、展示第六片——师生问答
5、展示第七片——师生问答,然后齐读第七片中的语段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既是伟大母爱的表现,也是本课语文技能的渗透——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深入文本,理清线索
1、全文写母亲,都围绕一件事来写,请问是哪件事?(看花)——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老师要耐心和学生一起来理清全文围绕看花的几次波折。
2、母亲要和儿子一起去看花的愿望达成没有?
四、挖掘文本,品读人生
1、说愿望没达成的同学对文章非常熟悉,但老师在这里要说:“其实母亲的愿望也算是达成了!”各组讨论一下,老师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母亲的希望,和我最终受母亲的感召走出了绝望,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这个人生话题)——此问有难度,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
2、如果儿子依旧沉沦,他敢不敢去看菊花?为什么?
五、品读文段,读出欣慰
1、菊花已经不是普通的花,请问文章末段把菊花写得如此之美的时候,使用了什么修辞?(排比)为什么要把菊花写得这样美?(菊花既寄托对逝去母亲的哀思,菊花还是高洁顽强的象征,隐含作者走出人生的阴影,把菊花写得美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
2、大家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段,读的时候读得亮色一点。
六、补充写话,体会母亲的挂念
1、课文中母亲临死前最后一段话是什么?这句话没说完,请小组讨论一下,把母亲没说完的挂念补充完整。
2、全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两次,意义深刻,请问是哪句话?“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谁能分析一下?(一层是在一块儿,意思是不离不弃;二层是好好儿活,意思是生活总是苦难的,要勇敢顽强地活下去)
结束语:学完这课,大家有没有收获?我们一起来喊出我们的口号:有收获,没白过!我希望每堂语文课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共10张PPT)
词语积累
瘫痪 憔悴
诀别:
侍弄:
沉寂: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
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
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
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我与地坛》曾鼓舞了很多人,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地”母亲不忍心看我反常的样子,同时也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痛苦,尽快回复平静理智。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让我痛苦伤心。“偷偷地”但母亲终归还是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无奈,宽容,担心和细心。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两个动作,母亲十分害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说“好好儿活”是鼓励我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自己身染重病,却不挠地与病魔抗争。不想我失去自信和勇气。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看菊花吗?你偏说那杨树花式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语言描写,一方面母亲十分高兴快乐,另一方面,母亲的爱,细致入微,连说话用词用词方面都注意到了,生怕刺激到我,小心翼翼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 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文中母亲几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菊花,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花吗?“央求”什么意思,你读出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母亲生前两次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其实是想借此缓解“我”强烈的悲观情绪,让“我”在秋天,在这人生最灰暗的日子里,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明白生命的美好,从而好好的活着。 反映了母亲希望孩子活下去的良苦用心,这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央求”是恳求,乞求,苦苦哀求的意思,母亲多么希望我能振作,走出阴影。
表面是写菊花的美丽,实际上用象征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我已经从悲观厌世中走了出来,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决心勇敢坚强乐观的生活,而“菊花”成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揭示了文章主旨。
这是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她一生最大的牵挂是儿子和女儿,在生命的最后她牵挂的仍然只有子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