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全章教学设计(共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全章教学设计(共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29 21:02:02

文档简介

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2课时 课题 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懂得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会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在科学探究中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3.在同学们共同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得出真实、科学的结论.
教学器材 干电池组、2.5 V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若干、5 Ω,10 Ω,15 Ω定值电阻各一个,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学会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今天请同学们先看老师的这组实验. 演示一:一节干电池和2.5 V小灯泡串联发光. 演示二:两节干电池和2.5 V小灯泡串联发光. 能不能知道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数量上的关系呢? 二、进行新课 根据同学们对电阻、电压、电流的学习,你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面前的仪器设备,想办法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时1 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我们要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必须要经历哪些过程呢?大家还记得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吗?电路中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会使用吗?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报告 [题目]探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关系 [猜想和假设] 1.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设计实验] (一)设计思想 (二)实验电路及实验器材 (三)实验数据表格 R= Ω U/VI/A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评估] 课时2 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我们要探究电阻上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必须要经历哪些过程呢?大家还记得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吗?电路中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会使用吗?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报告 [题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猜想和假设] 1.电压不变时,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设计实验] (一)设计思想 (二)实验电路及实验器材 (三)实验数据表格 U V R/ΩI/A
[进行实验] [分析和论证] 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评估]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想想议议76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76页1、2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17.2 欧姆定律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讨论 讲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根据实验探究得到欧姆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由旧知识向新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欧姆定律.
教学器材 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各组的探究结论,可以再讲讲吗? 二、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这个结论就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示I= 式中: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要求同学阅读教材P26“!”明白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要求)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有什么要求呢? 2.欧姆定律的应用 接着我们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题1.(78页) 解电学题的一般规则: ●根据题意可以画出电路图. ●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利用欧姆定律求解. 解:I==0.4A 电流、电压、电阻的三个物理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用欧姆定律求出第三个. 欧姆定律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指的是同一段电路. 对R=,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对U=IR,能否说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大家讨论. ●公式R=,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这里要注意的是,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但要注意,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也成正比. 例题2 79页解略 三、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物理意义. 2.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第2节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17.3 电阻的测量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探究 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教学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教学器材 (学生可2人或4人一组)干电池组(带盒)或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或小灯泡(带座)、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 对于变形公式R=,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不存在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的关系,但是R=可以作为电阻的计算式,由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来计算这段导体的电阻.即为伏安法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同学们面前的小灯泡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可以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算出来. [想想议议]80页 要利用变形公式R=求电阻,需要知道U、I值,怎么能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呢? 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用电流表测出电流的值. 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巡视,这时可能会发现,不论同学们电阻、电表摆放的位置如何,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只画出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另一种较完整,接进了滑动变阻器. 只要能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灯中的电流就可以由R=算出电阻的值.用电流表、电压表就行,不用变阻器也可以. 前一个电路只能测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而后一个电路中,利用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电阻一般不变,这样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U=IR,电流改变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也会改变.因此,就可以测出几组不同的电流值和对应的电压值. 在实验中测量几组数值的意义也在于此.多测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相应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提高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因此电路中连入变阻器是十分必要的. 大家说,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以进行多次测量). 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实验器材,看老师给你准备的器材够不够,然后自己连接电路,设计好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边做边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同学们完成各自独立的任务后,组内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检查,集中大家的智慧,改进实验电路连接,完善实验步骤.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可以限制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所以,同学们在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时,滑片向哪个方向移动,变阻器阻值变小时,滑片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才不至于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时,要看清接的是哪两个接线柱、多大的量程、该量程下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大.同学们按步骤操作,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求出电阻的阻值,并相互交流. 想想做做:81页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不同时,电路中的电流也不同,但由计算出的电阻值基本不变,最后一次测出的数据,计算结果稍微大一点. 补充一点,测量时间过长,灯亮得太久,灯泡的电阻会略有增大. 同学们整理仪器,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小结:略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81页1—4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I=,推出R=,计算电阻R.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检查电路无误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 数据表格及记录: 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123
电阻的平均值:= 分析与论证: 评估与交流:
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 讨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的规律,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2.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解决电学问题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际电路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往往可以简化为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再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同学们,一起回忆前面学过的在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能不能再利用欧姆定律分析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呢? 串联电路 引导同学们画出两个电阻的串联电路,写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 电压规律:U=U1+U2 电流规律:I=I1=I2 欧姆定律:I= 欧姆定律适用于单个的用电器和由几个用电器组成的一段电路,所以 对R1:I1=;对R2:I2= 对R1与R2组成的串联电路有:I=. 将I1、I2、I变形后得U1=I1R1,U2=I2R2,U=IR,代入电压规律得:IR=I1R1+I2R2. 由于I=I1=I2,所以R=R1+R2. 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例题1 83页 同学们还可以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例题2 84页略 三、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 1.利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2.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可以把练习分类到串联或并联中) 85页1—3题 五、布置作业:85页4、5题 备注:
板书设计: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的规律 R=R1+R2. 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2.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本章总结 课型 复习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练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怎样测量电压。
??? 2.知道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 3.知道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单位是什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 4.知道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变阻器的作用,能正确地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 5.理解欧姆定律,能熟练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测量导体电阻的一般方法。
??? 二、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本章系统的复习,培养学生一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 2.通过学生共同的活动和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概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 欧姆定律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板书)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3、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的规律 R=R1+R2. =+ 4、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I=,推出R=,计算灯泡电阻R. 实验电路和器材: 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检查电路无误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 ??? 二、例题解析及练习册讲解
?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本章总结 一、掌握一条定律: 欧姆定律 公式:I= 变换式:U=IR R= 二、会做两个实验: 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伏安法测电阻 三、熟悉两条规律: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R=R1+R2.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