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8 14: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一、选择题:
1.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两河流域——古印度——《汉谟拉比法典》
B.印度河、恒河—古巴比伦——种姓制度
C.尼罗河—古埃及——金字塔
D.黄河、长江——中国——狮身人面像
2.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无限权力的象征,在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A.国王权力越来越大
B.王权的逐渐衰落
C.古埃及经济发展衰落
D.古埃及的科技逐渐落后
3.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下列对金字塔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C.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D.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4.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到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制定的目的是
①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
②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
③保护奴隶的权利不受侵犯
④保护女性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更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
A.金字塔 B.佛教 C.《汉谟拉比法典》 D.象形文字
6.当你漫步于罗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物应产生于何处,该法典用那种文字记载( )。
A.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 B.印度河流域,甲骨文
C.两河流域,拉丁文字 D.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7.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回答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
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D.对人类文化贡献最大
8.某历史学家撰写了一本历史专著,封面图案如下图。下列最适合作为该著作标题的是
A.《种姓的国度》 B.《尼罗河之光》 C.《失落的古巴比伦》 D.《中华文明起源》
9.如下图所示示意图所反映的制度出现在(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 D.古代中国
10.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A.刹帝利与首陀罗因通婚受惩罚
B.伯利克里与将军们探讨军事问题
C.孝德天皇与大臣讨论改革问题
D.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11.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12.绘制年代尺是培育“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列年代尺中处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尼罗河下游出现若干个小国家
B.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C.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D.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
13.一个奴隶反驳不让他吃饱饭、只逼他拼命劳动的奴隶主说:“牛马还要吃草睡觉,你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我的主人!”结果,按该国的法律,这个奴隶的两只耳朵被割掉了。这部允许如此残暴行径的法律是( )
A.民法法典 B.哈佛拉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婆罗门法典
14.下列对古代印度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B.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D.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5.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楔形文字)
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泥版。有人认为这是虫子爬过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古人的文字。欧洲学者展开了长期、艰苦的破译工作,考证出它是一种古老文字
——楔形文字。
(1)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哪一古老居民?楔形文字是如何写成的?
(文明更迭)
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两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韦尔斯《世界史纲》
(2)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后,是怎样加强对该地区统治的?
(依法治国)
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〇〇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〇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3)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怎样的一部法典?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宣扬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材料二:古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思想领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现……当时的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异学”。据说当时有“大大师”“六十二见”或“九十六种外道”。
——《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是哪一宗教的教义?请写出它产生的地区及创立者。
(2)材料一的宗教宣扬“众生平等”是针对哪一制度?
(3)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类似于我国古代哪一局面?
(4)根据材料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情况。
参考答案
1-15:CBCAC DCBBA ABCDA
16.(1)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的。
(2)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法典体现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等原则,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
17.(1)佛教。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2)种姓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