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 册次:下学校:教师:
课题
长方体(P18例1、P19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重点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长方体物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初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例2重点研究“棱”的特征,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棱的特征,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承前启后
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3.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
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认识长、宽、高。
难点: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操作演示,导入新课→实物感知,明确特征→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铁丝框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长方体纸盒等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操作演示,导入新课。(4分钟)
1.由平面图形引出立体图形。
(1)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图形。
(2)演示由平面图形得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用6个长方形围成1个长方体。
(3)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1.(1)说出课件中出示的图形的名称,明确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2)观看教师的演示,明确可以用长方形围成长方体。
(3)回忆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全班交流对长方体的认识。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分一分,填一填。(填序号)
上面的图形中,平面图形有(①②③);立体图形有(④⑤⑥)。
二、实物感知,明确特征。(15分钟)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1)利用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整体感知。
(2)组织同桌互动: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一个同学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对应的名称。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①指导学生数出长方体面的数量,并观察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学具,初步发现在同一个长方体中,哪些面完全相同,并提出猜想。
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2)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有序地数出长方体棱的数量。
②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也可以用长方体铁丝框架进行实物演示)
(3)引导学生数一数长方体顶点的数量。
1.(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动手摸一摸,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按照要求,同桌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指一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一说名称。
2.(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①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②仔细观察后提出猜想: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动手实践,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验证猜想。
(2)利用学具,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长方体的12条棱。
②观看教师的课件(或实物)演示,发现,并概括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
(3)有序地数出长方体顶点的数量。(8个)
2. 填空。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在下图中,和a平行的棱有(3)条;和c相交并垂直的棱有(4)条。
(4)长方体的12条棱,每(4)条棱为1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
三、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10分钟)
1.指导学生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2.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出示长方体铁丝框架,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至少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4.课件出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2.结合操作过程思考,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铁丝框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4.先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在学具上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在小组内交流。
3.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
4.下面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3+2+3.5)×4=34 (cm)
四、巩固应用,提升能力。(8分钟)
1.让学生量出自己做的长方体铁丝框架的长、宽、高,并算出棱长总和。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1题。
1.先按要求量出长方体铁丝框架的长、宽、高,然后算出棱长总和,最后集体交流。
2.观察长方体纸巾盒,回答问题。
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4 dm,它的长是8dm,宽是5dm,高是多少分米?
64÷4-8-5=3(dm)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3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平面图形只在平面上有一定的面积,立体图形不仅在平面上占有一定的面积,还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体
围成长方体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是长方体的面。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作长方体的棱。
长方体3条棱的交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培优作业
小明为妈妈准备了一件生日礼物,下面是这件生日礼物的包装盒,包装盒的长、宽、高分别是15 cm、10 cm、8 cm。现在用彩带把这个包装盒捆上,接头处长18 cm。一共需要多少厘米长的彩带?
15×2+10×2+8×4+18=100(cm)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探究立体图形,他们的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工夫。教学时,应遵循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