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3.1《体积和体积单位》共2课时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3.1《体积和体积单位》共2课时教案(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28 12:00:18

文档简介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 册次:下学校:教师: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1)(P27、28)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学习的是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教材首先通过“故事引入”“实验操作”等,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同,揭示体积的概念;接着呈现两个不易比较出大小的长方体,引出体积单位的学习。
承前启后
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两个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石块、1 cm3和1 dm3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激趣引入,揭示概念。(5分钟)
1.激趣引入。
(1)师:据动物行为学专家研究,乌鸦是除人类以外具有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乌鸦喝水”的故事就反映了其思维的巧妙。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2)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并尝试解释乌鸦喝到水的道理。
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27页的实验进行操作,交流发现。
3.揭示体积的概念。
(1)教师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提问:这两块石头所占的空间一样吗?哪块占的空间大些?怎样用实验证明呢?
(2)引导学生做实验,比较两块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
(3)引导学生概括体积的概念。
1.(1)学生代表根据教材中的图示,看图讲故事。
(2)汇报: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揭示道理:因为石子占了水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所以乌鸦才能喝到水。
2.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石头占了水的一部分空间。
3.(1)先观察、比较,然后思考用实验证明的方法。
(2)把两块石头浸没在装有同样多水的两个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少的占的空间小。
(3)概括体积的概念: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1.想一想,说一说。
(1)1米、1分米、1厘米,这些是什么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些是什么计量单位?
面积单位
2.填一填。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2)洗衣机和手机相比,(洗衣机)的体积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出示两个长方体纸盒(如下图),引导学生猜想哪个长方体纸盒的体积大。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纸盒体积的大小?能用排水法进行比较吗?
3.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28页的内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提出自学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从学具中找到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1.先观察这两个长方体纸盒,然后猜一猜这两个长方体纸盒的体积可能是多少,哪个大,全班交流答案。
2.小组交流后明确:不能用排水法进行比较,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测量后,再比较。
3.(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找到模型,体会它们的体积大小。
(3)举例:1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1个计算机键盘按键的体积大约是1 cm3,1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
3.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答案: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厘米 立方厘米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
1.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依据。
4.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它的体积各是(18 cm3)。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棱长为1 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cm3,但是体积为1 cm3的物体不一定就是棱长为1 cm的正方体,如:一个长、宽、高的积是1 cm3的长方体,体积也是1 cm3。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
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棱长是1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
培优作业
小明家有三个存放物品的纸箱,堆在了一起,如图1所示。小明移动了这三个纸箱,如图2所示。移动后,纸箱所占空间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占地面积呢?
移动后,纸箱所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占地面积发生了变化,比原来大了。
教学反思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悦。教学时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设计微课。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 册次:下学校:教师: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2)(P30例1)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同时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承前启后
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化解措施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
学生准备:若干个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组织学生复习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
2.引入课题: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会分别和什么有关呢?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倾听教师的讲解,进入新课的学习。
3.大胆猜想,说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正方体的体积与正方体的棱长有关。
1.判断。
(1)棱长是6?cm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14分钟)
1.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用12个棱长是1 cm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写教材第29页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3)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1.(1)在小组内摆长方体,交流自己的摆法,并根据摆出的长方体填写表格。
(2)发现规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
(3)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abh。
2.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是V=a·a·a,即V=a3。
2.用27个棱长是1 dm的小正方体拼成1个长方体。
(1)这个长方体的高最长是多少?
27 dm
(2)这个长方体的高最短是多少?
1 dm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7 dm3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3分钟)
1.计算教材第30页例1左图的体积。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的条件。
2.计算教材第30页例1右图的体积。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强调书写格式。
3.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指一指什么是它们的底面,明确底面积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相应的体积公式上标出)
(3)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1.(1)认真分析题意,利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集体交流。
(2)组内交流,总结汇报: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长、宽、高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单位必须统一,结果应写上体积单位。
2.(1)读题,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2)分析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格式。
3.(1)观察后,与同桌探讨、交流得出:底面一般指长方体、正方体下面的面。明确底面积的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作它们的底面积。
(2)交流后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3)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都可以写成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3.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2×4=24(dm3)
6×6×6=216(m3)
4.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2 dm2,高是3.5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2×3.5×10=420(dm3)
5.把一个棱长是8 cm的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积是32 cm2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8×8×8÷32=16(cm)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5分钟)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2题。
2.一个棱长为30 cm的正方体冰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认真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解答。
2.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集体交流。
6.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一个长和宽都是177 m,高是31 m的长方体建筑物,“水立方”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177×177×31=971199(m3)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3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已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四个量中的任意三个量,都能求出另一个未知量。即V=abh,a=V÷b÷h,b=V÷a÷h,h=V÷a÷b。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字母公式: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
培优作业
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368 cm2,底面积是40 cm2,底面周长是36 cm。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去2个底面积的和,就是4个侧面的面积和。把4个侧面展开,如下图。底面周长相当于侧面展开图的长,长方体的高相当于侧面展开图的宽。用侧面展开图的面积除以36就可求出长方体的高,即4个侧面的面积和÷底面周长=长方体的高。
(368-40×2)÷36×40
=288÷36×40
=8×40
=320(cm3)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时,力求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近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