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试题):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试题):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8 21:13:02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天行刚健,地道宽弘。品物流形,化育功隆。人禀五常,灵秀所钟。法天之德,效地之用……华夏文明,赖以发皇。驯致大同,协和万邦。与时俱进,弥足珍贵。”这是2012年孔子诞辰2 563周年上的祭文。极富文采的话语道出了对先哲的景仰,也昭示着对儒学大师的追思。
美字体
















赏美文
孔子和《论语》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被后世封为“素王”(北齐)、“至圣先师”(明)、“万世师表”(清)。毛泽东同志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与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智慧金山,贵和画卷,做人指南。二是首创私学,践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并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终生从教,弟子三千。对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三是系统整理古代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易传》,作《春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文寓己意,以古鉴今,形成经典,作为教材,传之万世。对抢救、保留、传承古代文化,功垂千古。
孔子思想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早在2 000多年前,孔子便从根本上回答了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此前2 5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又以其思想体系、智慧和人格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2 500多年。孔子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孔子思想具有很强的真理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亲民力和包容力。对于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繁荣,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思想的精华,超越时空,光照千秋、魅力永存,是我们恒久的精神家园。孔子被西方哲人称为“智慧之父”,被列在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并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孔子斥责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他有弟子三千,竟无一位女性。孔子也有“过”,有“不及”,有些不合时宜的空想因素。这些都曾发生过某些消极影响。但是瑕不掩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这份宝贵遗产,这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只是不要苛求先圣了。

一本《论语》,博大精深,从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到治国之道,无所不包。弱水三千,只取其中一瓢饮,就够我们琢磨的了。请从《论语》选取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示例: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水的融合,才是纯粹的美,才有无穷的魅力。仁者在山的沉稳博大中,磨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望水而思,思考宇宙人生无穷哲理,
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水,由于各人际遇、心境不同,有不同的读法。静品,方能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荀子对于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有不同的读法。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一种自知之明的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山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灵动的,有生命的。读山,读怪石嶙峋中一棵树木,读出生命的顽强。读草木攒动,读出生命的活力。读岩石积淀,读出生命的沧桑。各人眼中的山体现更多的是他们的人文情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解析:C项“已”通“矣”,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敏:聪敏,聪明
B.饭疏食、饮水 饭:动词,吃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克己复礼为仁 礼:礼貌
解析:指“礼”指周礼。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解析:例句和C项的“焉”都是助词,表陈述语气。A项,兼词,“于是、于之”;B项,代词,“它”;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2)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6.一般我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六艺”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0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       盍:何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表白
C.颜渊、季路侍 侍:侍立
D.老者安之 安:使……安逸
解析:A项,盍,何不。
答案: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敝之而无憾 敏于事而慎于言
B.愿无伐善 君子食无求饱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盍各言尔志 非死则徙尔
解析:B项均为副词,不,不要。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和,跟/连词,和;D项,代词,你们的/助词,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答案: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的人在位尊的人身旁叫侍。如果坐着就叫“侍坐”,站立两旁就叫“侍”。本文中颜渊和子路就是侍立在孔子身边。
B.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路重义好交游,颜渊志大而不伐功,孔子希望有一个安定和谐而有序的社会。
C.这一章孔子师生自述志向,主要是对个人政治理想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到孔子“仁”的思想。
D.从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师生关系相当融洽,能共同交流思想。
解析:C项,这一章孔子师生自述的志向,主要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从此可以看到孔子的道德思想,通过他们所述的志向可以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无代善,无施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2)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三、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一)
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也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卜商,即子夏。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过错
B.不得中行而与之 与:交往,结交
C.君子亦有恶乎 恶:厌恶
D.恶不孙以为勇者 孙:通“逊”,谦逊
解析:过:过分。
答案:A
12.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不得中行而与之 B.恶称人之恶者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不如因而厚遇之
解析:B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答案:B
13.用“/”为选文(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主要方法有:名词断句法、修辞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对话断句法。本题中有“有子曰”一句,可知第一处断句在“曰”之后,其余可用其他方法推出。
答案: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4.选文(一)中孔子是如何评价“狂”与“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种是流于进取,敢作敢为;另一种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思想。
参考译文:
(一)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说:“子张说话做事过激过分不中和,子夏则保守迟缓不到位。”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不中和与迟缓不到位是一样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有子说:“礼仪制度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制度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二)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讲礼义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子贡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课件51张PPT。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