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统编版 高一
新知导入
图1 京都二芝丸御店 图2 京都五重塔
日本仿照唐代京城长安建造了京都
京都的部分历史建筑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唐文化为何对周边国家产生如此巨大影响?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加深对该时期历史特征的认识
史料实证:认识佛教在中国盛行并本土化的原因,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唯物史观: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历史解释: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多元、多领域发展
家国情怀:体悟中华文化的独创性与包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
东晋“书圣”王羲之
唐朝 颜真卿 柳公权
唐 草书圣手 怀素
书法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唐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绘画
雕塑
魏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北魏 河南石窟寺
舞蹈
《胡旋舞》 受西域影响,风格多样,壮阔欢腾
风格多样
文学
建安文学代表作 曹操《龟虽寿》
骈文代表作《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学
风格各异
科技
多领域、世界领先
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算筹”
齐民要术的智慧
立春无后霜,插柳正相当。
惊蜇点瓜,遍地开花。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
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
九月无霜地也寒。
探究一 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原因:
①佛教与中国文化有一定差异,出于自身传播需要,佛教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
②佛教高僧的努力
③统治者提倡支持
④魏晋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寻求精神寄托
探究二 隋唐文化繁荣的因素
①唐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④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性为隋唐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⑤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⑥经济繁荣发展
探究三 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①范围广泛,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往来
②内容丰富,设计领域广
③具有双向性,外国语中国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④政府推动
文化成就
思想:道教 佛教 儒学——思想活跃、宗教多元发展
文学: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诗
艺术: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科技:数学 农学 医学 地理学 调版印刷
多样性、包容性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 高一历史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加深对该时期历史特征的认识
史料实证:认识佛教在中国盛行并本土化的原因
唯物史观:理解民族交融与中外文化交流是三国至隋唐文化多元繁荣的重要原因
历史解释: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多元、多领域发展
家国情怀:体验不同文学流派风格,认识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
【探究一】佛教本土化的原因
材料 佛教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经翻译者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而中国实有不少一流人物具有诚信求佛,宏济时艰之热忱。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唐朝统治者也开始奉行三教并行。......若佛教只讲出世,与一时名士清谈气味相投;而社会民众,亦以身丁荼毒,佛讲未来,堪资慰藉;并出家可以逃役,即获现实福益。 ——钱穆《国史大纲》
原因:
【探究二】 哪些因素造就了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材料1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国际的都会……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以至欧非国家。海路方面,从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究其推动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李唐王朝既得中原文化之精髓,又取“北胡”强悍之朝气,故能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从而成就恢弘灿烂的大唐气象。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2 魏晋南北朝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元激荡的态势,以不同群体意识与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不同文化,在相互冲突和颉顽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化,逐渐趋于一体化。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终至推出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隋唐文化时代。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因素:
【探究三】 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唐代文化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甘蔗制糖。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特点:
【课后作业】
1、唐太宗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表明儒学被统治者摒弃
2、在《送子天王图》中,吴道子将武将的脸型画得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几乎一致;在千福寺的壁画里,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画作(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绘画的最高成就
3、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人物许多是全裸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至多半裸上身;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全穿上了宽袍大袖的衣服。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 B.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越接近汉文化中心,佛教本土化特点越显著
4、754年鉴真到达日本首都时,安宿王出城迎接,日本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不久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并决定把过去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材料表明(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只有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5、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乐者所持乐器有羌笛、羯鼓等,舞者多袒上身,挂缨珞,赤脚,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这反映出( )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B.佛教艺术在交融中走向本土化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相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
6、敦煌奠高窟壁画有三大特点,“在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在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汉式风格并存……在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
从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 )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
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 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答案:
【课题标注】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华文化兼容并包,既具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元性
三教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
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频繁交流与兼收并蓄,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探究一】
佛教与中国文化有一定差异,出于自身传播需要,佛教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
佛教高僧的努力
统治者提倡支持(利用宗教统治人民)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寻求精神寄托
【探究二】
唐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性为隋唐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发展
【探究三】
①范围广泛,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往来
②内容丰富,设计领域广
③具有双向性,外国语中国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④政府推动
课后作业:ABDBBA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