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美字体
明
德
至
善
然
后
静
,
格
物
致
知
意
乃
诚
。
赏美文
“明德”的现实意义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
而《大学》之道的学问,正是在教诲引导人们,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个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发出光明,并能焕发出闪亮的人格来,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学问——“大学之道”。
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并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学常说的在道德实践中去净化心灵,去努力为善,发大勇知耻之心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而能“明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说:正因为你是个人,所以必须应按本分去做好一个人,去讲求好自己的人格,这好像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所说:“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军人、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
而“在亲民”又是什么意思呢?人,在具备了“明明德”之修养后,又能发挥他本能的自觉之性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会使人产生弃旧图新的振奋。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这才是一个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别过去之晦暗旧我,迎来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从而成为“新民”。这就是“在亲民”的内涵。
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不简单的修养阶段,而人能达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做新民的本领,而“止於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因此,“止於至善”应该是儒家修养最高境界。而能真正做到的,显然是凤毛麟角。正如古人所讲:“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这的确是千古实情!
然而儒家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要有做人的目标。虽然境界弥高,人生也应树立起追求的勇气。正所谓:“取之于上,得之于中;取之于中,得之于下;而取之于下,则得之于下下。”倘若人格做到下下,岂不可悲哉!
所以做人要讲求做人格,一定要树立起“明明德”做“新民”从而勇于追求“止於至善”的志向,此方不失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生啊!
这就是修养人格、完善人格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君子慎独
示例: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抬头仰望窗外的星图,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在这独处的静谧里,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讨厌
解析:A项,“辟”应为“偏向”,C项,“机”应为“作用”之意,D项,“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解析:A项,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B项,所字短语,助词;C项,这,代词/则,就,副词;D项,兼词,“之于”/形容词,众多。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也
解析:A项中“大学”意为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与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所差别。B项中“好色”意为美好的女子,与今义常用的“喜好美色”的贬义用法不同。D项中的“所以”意为“用来……的方式、途径”,与现在的因果关系连词意义用法也不同。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未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解析:A项,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项,无特殊句式。
答案:C
5.默写下列名句。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__________________;慈者,______________。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3)所以事长也 所以使众也 (4)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6.填空。
(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孟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答案:(1)《大学》 《中庸》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B.在止于至善 止:只
C.虑而后能得 得:收获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解析:B项,止:达到。
答案:B
8.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B.意诚而后心正
C.身修而后家齐
D.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解析:D项表并列,其余三项表因果。
答案:D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作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给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是
D.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被
解析:B项“为”应理解为“向”。
答案:B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三者为儒家所强调的“三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B.作者认为君子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此“止、定、静、安、虑、得”为儒学“六意”,次序不容紊乱。
C.文章认为上自国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为根本。其实,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D.以上文段强调“格物”和“修身”是治家和治国的根本。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解析:C项“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错误,应为“不可能”。
答案:C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加以重视,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三、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入人:与世人和谐。②捲(quán)捲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罢(pí):通“疲”,疲劳,病弱。下同。⑤暍(yē)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解析:C项,荫:把……安置到树荫下。
答案:C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虽”,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B项,“故”,①连词,所以;②名词,事情。C项,“与”,①介词,跟,同;②动词,送给。D项,“为”,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答案:A
14.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
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
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解析:B项,应是“罢武”。
答案:B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
①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④只是表明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解析:C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答案:C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三句中,翻译的重点是“小行”“大体”“尽死”等的古今异义。
答案:(1)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2)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 (3)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参考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屈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
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他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课件71张PPT。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