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五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
课题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P45、46)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通过举例说明分数14的含义,引出分数的概念,同时强调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意义。
承前启后
初步认识分数、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意义和认识分数单位。
3.在探索单位“1”的意义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及单位“1”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难点:理解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深入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彩带、米尺、苹果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5分钟)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发现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一段,剩下的这一段不够一米。
提出问题:如果用“米”做单位,那么能用整数表示这条彩带的长度吗?
2.分物。
拿出一个苹果,提问: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每人分得的部分能用整数表示吗?
3.引入新课。
师: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1.与教师合作,共同测量彩带的长度,发现问题。思考后明确:如果用“米”做单位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条彩带的长度。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2.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的部分不能用整数表示,再次感受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的情况。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12)表示。
(2)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二、深入体验,理分数的解意义。(20分钟)
1.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14,并说出14的意义。
(2)让学生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分别表示出14,并说一说14的意义。
(3)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的香蕉图和面包图,感知一些物体的14。
(4)认识单位“1”。
指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
(5)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
2.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中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
1.(1)动手操作,利用圆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4,明确:14表示将纸片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2)找出一条线段的14,再次明确14的意义。
(3)体会“14”既可以是一个物体的4等份中的1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4等份中的1份。
(4)认识单位“1”,明确:把谁平均分,就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5)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交流,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食堂运来100 kg大米,吃掉了45,是把(100kg大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吃掉的占(4)份。
(2)五(1)班全体同学的59是男生,是把(五(1)班全体同学)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男生占(5)份。
(3)58的分数单位是(18),它至少再添上(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一个整数。
3.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 29 ) ( 18 )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7页第1~4题。
2.开放训练,拓展练习。
2根小棒占整体的16,猜一猜一共有几根小棒?
1.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4.下面是一个图形的12,你能画出整个图形吗?
自己画一画,画法不唯一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时,分母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与物体的数量无关。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培优作业
妈妈买了一个西瓜,爸爸吃了它的12,浩浩吃了剩下的12。他们吃的一样多吗?
他们吃的不一样多。
提示:?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单位“1”不同,相同的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反思
“分数”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说出已经了解的“分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找准教学的起点,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分数的意义”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