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 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上 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9 15: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学习后,学生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这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这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其中核心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根据核心内容的知识类型,本节课的教学应该按概念课、读图课、习题课和小组探究课课型相结合进行设计并实施。借助课件、物理模型建构等进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空间想象、读图能力方面较差,而且是第一次接触等高线,相对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鉴于本校已具备多媒体设备、教学模型等教学设施,所以教师可以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在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同时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关键:等高线地形图是学习地形图的基础,是学会辨认等高线地形图的前提。同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但是又是本节的重难点。本节要求我们要熟练的在图上找出山顶、山脊等地形,并学会基本的运用。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的关键是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在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同时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教学课时
本教学内容共设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解剖盘、橡皮泥、白纸、细线、导学案等
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制作山体模型的方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是8844.43米,但是当我到了它的山脚,看它却只有4000米不到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展示本人到珠峰旅游的图片)接下来,请同学们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与数字对比,调动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自主学习】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说出图中各数据所代表的高度。(找一代表发言,其他补充)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
【学以致用】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珠峰大本营的海拔为 5200 米,
珠峰相对珠峰大本营的相对高度为3644.43米。
【设计意图】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承转】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地图是平面的。那么,我们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根据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主学习】读教材图1.36“等高线示意”及边上的段落,知道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教师讲解】根据武夷山天游峰景区风景照片讲解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及特点。
【设计意图】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相联系,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并尝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并根据给出的操作步骤进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操作步骤】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a.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d.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e.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f.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g.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a.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素材】
(1)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2)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
(3)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细节把握】
绘图活动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播放三维动画演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过程。
(2)每个班的小组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山体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更具有可比性。
【设计意图】将物理模型建构融入到教学当中,能够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及其过程,从而抓住问题的核心和主要因素以及本质特征,暂时撇开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特征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应用此物理模型教具具有科学性、简易性、实用性,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展示与归纳】每组将绘制好的等高线地形图展示出来,并完成山体各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教师作出适当点评。
山峰
山谷
山脊
鞍部
陡崖
闭合曲线,中间______,四周_________。
等高线弯曲部分向_____处凸出。
等高线弯曲部分向_____处凸出。
两个_______之间较低的部分。
多条等高线_______的地方。
【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的关系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
地形类型名称:
A B
C D
F
(2)A山峰与E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 410米 B. 350米
C. 600米 D. 950米
(3)B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 由北向南流 B. 由南向北流 C. 由东向西流 D. 由西向东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地势高低与坡度陡缓的判读、山体形状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望今后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