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作者
陈子昂,字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杜甫(712-770),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决眦( )
夫 ( ) 岱宗(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念:
悠悠:
怆然: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
曾:
决眦:
会当:
凌:
二、整体感知
4.《登幽州台歌》中诗人通过书写什么样的感慨,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三、研读赏析
6.“古人”“来者”指的是什么?“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7.《登幽州台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8.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9.有人评价《望岳》一诗中“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10.概括《望岳》的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
11.积累关于表达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基础达标
1.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著名___________、文学家、改革家。
陆游(1125-1210),字_________,号___
____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_______,号___。________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足鸡豚( ) 不畏( )?
叩门(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千寻塔:
闻说: 浮云:
缘: 足:
豚: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若许:
闲乘月:
无时: 叩门:
浩荡离愁:
吟鞭:
即: 落红:
二、整体感知
4.《登飞来峰》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什么?实则指什么?
5.《游山西村》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在哪里?
6.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什么?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什么志愿(或志向)?
三、研读赏析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什么人生哲理?
8.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9.“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什么?“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10.积累有关奉献精神的诗句。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基础达标
1.伯玉,唐代;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2.chuànɡ zì fú dài
3.想到;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悲伤的样子;不尽,不断;大自然;聚集;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同“层”,重叠;眼角(几乎)要裂开;终当,定要;登上。
二、整体感知
4.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5.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
三、研读赏析
6.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
7.《登幽州台歌》表达对统治者不重用贤才的不满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8.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意思;②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9.①“阴阳”分别指山的北、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②“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10.《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延伸
11.略
第二课时
一、基础达标
1. 介甫、半山、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务观、放翁、南宋;璱人、定庵、清代。
2.tún wèi kòu
3.很高很高的塔;听说;在山间浮动的云雾;因为;足够,丰盛;小猪,诗中代指猪肉;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色深绿,花色红艳;如果这样;趁着月明来闲游;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敲门;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诗人的马鞭;到;落花。
二、整体感知
4.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
三、研读赏析
7. 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9.作者以落花暗喻自己;表达自己虽前途不顺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10.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