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合格达标练]
题组一 速度
1.[2019·曲靖高一检测]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速度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C.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可以改变的
答案:B
2.[2019·江苏南通海门高一检测](多选)关于速度的定义式v=,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与运动的位移Δx成正比,与运动时间Δt成反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Δx和时间Δt都无关
C.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解析:v=是计算速度的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但此式只说明速度可用位移Δx除以时间Δt来求得,并不是说v与Δx成正比,与Δt成反比,A错,B,C对;速度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D对.
答案:BCD
题组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多选)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公里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公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里您将驶过60公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沿着前面的弯路只要再行驶10公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过60公里.”根据笑话的描述,下列选项中涉及的物理量说法正确的是( )
A.警察所说的“您刚才的车速是60公里每小时”是指女士驾车的平均速度
B.警察所说的“您刚才的车速是60公里每小时”是指下一小时女士真要开60公里
C.女士所说的“我才开了7分钟”是指时间间隔
D.女士所说的“10公里”是指从现在地点到她家的距离
答案:CD
4.[2019·河南南阳高一检测]某同学在操场上进行慢跑锻炼,并用智能手表记录了运动轨迹、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和消耗热量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S是起点,E是终点,且根据操场的实际情况可知,S和E间的距离约为4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记录运动轨迹时,该同学不能看成质点
B.S和E间的距离约为40 m是指该同学发生的位移大小
C.运动距离1.45 km除以运动时间就是平均速度大小
D.用40 m除以运动时间就是该同学经过E点的瞬时速度大小
解析:在记录运动轨迹时必须把该同学看作质点,若把该同学的各部分都看作是不同的,则无法记录轨迹,故A错误;位移大小为两点间的直线长度,故B正确;运动距离1.45 km是路程,路程除以运动时间就是平均速率大小,故C错误;40 m是位移大小,位移除以运动时间就是平均速度大小,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的路牌和手表的数据如图所示,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
A.60 km/h B.29 km/h
C.19 km/h D.9 km/h
解析:20 min= h,故平均速率v== km/h=60 km/h.
答案:A
6.
[2019·大连高一检测](多选)某班同学去部队参加代号为“猎狐”的军事学习,甲、乙两个小分队同时从同一处O出发,并同时捕“狐”于A点,指挥部在荧光屏上描出两个小分队的行军路径如图所示,则( )
A.两个小分队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B.甲队的平均速度大于乙队
C.两个小分队运动的平均速率相等
D.甲队的平均速率大于乙队
解析:两小分队的起点和终点相同,位移大小相等,用的时间也相同,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所以两个小分队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A正确、B错误;由图中轨迹可知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且时间相同,而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甲队的平均速率大于乙队,C错误、D正确.
答案:AD
7.[2019·沙坪坝高一检测]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全程前的时间以18 m/s的速度运动,全程后的时间接着以12 m/s的速度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17 m/s B.16 m/s
C.15 m/s D.14 m/s
解析:设总时间为3t,则可知,总位移为x=18×t+12×2t=42t,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4 m/s,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D
题组三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8.[2019·浙江嘉兴桐乡高一期中]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用手拉动纸带打点.
(1)实验中用到的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能够按照相同的时间间隔在纸带上连续打点的仪器,它使用________电源(填“交流”或“直流”),由学生电源供电,工作电压在6 V以下.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________s打一个点.
(2)下面是没有按操作顺序写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按照你对实验的理解,请在各步骤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内容,并按实际操作的合理步骤,将各步骤的字母代号合理排序.
A.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两接线柱上分别接上导线,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在如图所示学生电源的________(填“A、B”或“C、D”)两个接线柱上;
B.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________(填“限位孔”或“两磁铁中间”),并压在复写纸的________(填“上面”或“下面”);
C.用刻度尺测量从计时开始点到最后一个点间的距离Δx;
D.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如果共有6个清晰的点,则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Δt=________;
E.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F.利用公式=,计算出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
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6 V以下,当电源的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0.02 s打一个点.
(2)由于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因此要将导线接在低压交流电源上,即接在C、D两个接线柱上;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下面,这样才能通过振针把点打在纸带上;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 s,若打6个点,则有(6-1)个时间间隔,故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Δt=0.02(6-1) s=0.1 s;实验步骤的排列一般要先安装器材即首先进行BA步骤,然后进行实验即E步骤,实验结束后要先关掉电源即D步骤,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即CF步骤,故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BAEDCF.
答案:(1)交流 0.02
(2)C、D 限位孔 下面 0.1 s BAEDCF
9.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向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
(1)根据纸带可判断小车做________运动.(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2)根据纸带计算各点瞬时速度:vD=________m/s,vC=________m/s,vB=________m/s.
在如图所示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 - t图线.
解析:(1)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2)vD= m/s=3.90 m/s
vC= m/s=2.64 m/s
vB= m/s=1.38 m/s
描点连线得如图所示v - t图线
答案:(1)加速直线运动 (2)3.90 m/s 2.64 m/s 1.38 m/s
[素养提升练]
10.图甲是一种应用传感器检测轨道运行的实验装置.在轨道某处设置监测点, 当车头达到传感器瞬间和车尾离开传感器瞬间,信号发生器各发出一个脉冲信号,由记录仪记录.假如轨道车长度为22 cm,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乙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
A.0.20 cm/s B.2.0 cm/s
C.22 cm/s D.220 cm/s
解析:由题图可知车头到达该监测点与车尾离开该监测点的时间间隔为1.0 s,即轨道车运行车身长度的位移时所用时间为1.0 s,故车速为v==22 cm/s,C项正确.
答案:C
11.
(多选)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在AB、ABC、ABCD、ABCDE四段轨迹上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2 s 2.5 s 3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 m/s
B.物体在A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m/s
C.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
D.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BCDE段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析:物体在AB段的位移为1 m,由公式v==1 m/s,A正确;物体在ABC段的位移大小为x= m= m,则v== m/s,B正确;根据公式v=可知,当物体的位移无限小,时间无限短时,平均速度可替代瞬时速度,且位移越小其平均速度越能代表某位置的瞬时速度,C正确;在ABCDE段的平均速度v== m/s=1 m/s,但方向与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方向垂直,所以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与ABCDE段的平均速度不相同,D错误.
答案:ABC
12.春节期间,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 km,行驶速度要求为:最低限速60 km/h,最高限速120 km/h.小明看表此时正好是上午10: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解析:“不违规”是指汽车行驶的速度不能低于“最低限速”,也不能超过“最高限速”.因此,在不违规的情况下汽车到高速公路出口处的时间极限有两个:
以最低限速v1=60 km/h行驶时:
t1===3 h;
以最高限速v2=120 km/h行驶时:
t2===1.5 h.
所以,小明告诉爸爸的那段时间是11:30~13:00.
答案:11:30~13:00
13.[2019·江西赣州高一月考]2017年9月20日,为喜迎和祝福伟大祖国67华诞,丰富教工精神生活和校园文化,瑞金三中开展了“迎国庆·教工抬水接力”比赛趣味活动.活动规则:2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有2只桶,起点是空桶,在离起点30米外的地方放着装满水的大桶,2人小组拿着大约一平米的塑料纸相互配合从桶里盛水,然后一起小心翼翼地托着水跑着把水倒入起点的空桶.其中某一小组教师带着空塑料纸从起点出发经过4 s到达取水点,取水过程共用时3 s,后带着装满水的塑料纸经过5 s返回到起点.求:
(1)该教师从起点到取水点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该教师从取水点返回起点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
解析:(1)设从起点到取水点的方向为正方向,已知从起点到取水点过程中的位移为:x=30 m,则:v1== m/s=7.5 m/s.
(2)从取水点返回起点过程中的位移为:x′=-30 m,则:v2== m/s=-6 m/s.
(3)整个过程中的路程为:s=60 m,总时间为:t总=4 s+3 s+5 s=12 s,则:v== m/s=5 m/s.
答案:(1)7.5 m/s (2)-6 m/s (3)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