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科学探究 同步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科学探究 同步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9 17: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科学上册 1.5节科学探究
基础闯关全练
1.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或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2.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3.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下面对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平时要注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善于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可以不受限制,随意猜想
C.收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动数据
D.分析论证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权威
4.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找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1-5 -1所示的现象。则小枫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

图1-5-1
A.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
C.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D.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
5.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其中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B.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D.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6.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 )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能力提升全练
1.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D.作出结论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想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⑥⑤③②①
C.④③②⑥⑤①D.③④⑥①②⑤
3.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发现,它们经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鼠妇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些地方?对此有人作出了以下四种假设,其中不符合生物学常识的假设是( )
A.鼠妇躲避天敌B.鼠妇喜欢潮湿
C.鼠妇厌恶取食D.鼠妇怕见强光
4.当我们在餐厅享受美食,或在风景名胜旅游时,是否经常遭遇二手烟?当你闻到那刺鼻的气味时,是转过脸去默默忍受,还是果断上前制止?和直接吸烟一样,二手烟也可导致肺癌、冠心病等各种疾病。如图1-5-2是我国不同场所有烟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即在过去的30天内看到有人吸烟的天数比例)。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1-5-2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有烟状况比例最低
B.城市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有烟状况比农村严重
C.公共交通工具中,农村与城市的有烟状况差异最大
D.餐厅中,农村和城市的吸烟人数的比例均达到90%
5.(2018山西中考)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中的冷牛奶先结冰。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1)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6.去年以来,许多地方实施了禁止酒后驾车的“禁酒令”。为什么要实施“禁酒令”?小敏猜想:
①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②可能是饮酒后人对红、绿灯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
你的猜想,可能是饮酒后人的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猜想①,小敏对一些成年人进行了饮酒前后反应能力的测试,具体操作如图1-5-3所示:

图1-5-3
A.小敏将直尺一端拿住,0刻度朝下,让被测试者将拇指和食指放在直尺0刻度附近:
B.小敏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将直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夹住直尺处的刻度值:
C.被测试者重复上述实验3次,计算平均值填人下表中。
(1)小敏对参与人饮酒前进行测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数据说明,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_____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1.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 )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2.小马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在竹林里出现。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对于以上画线部分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D.建立猜想和假设
3.晓丽为研究“影响蜂蜜粘性与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蜂蜜分别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中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图1-5-4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蜂蜜 在冰箱中 在室内 轻微波炉加热
温度 较低 一般 较高
流淌时间 较长 一般 较短
晓丽又用其他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蜂蜜做了相同的实验,实验现象都是如此。请你回答:
(1)晓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列图像中的_________来表示。(选填图下字母)

A B C D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晓丽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晓丽将不能直接测量的__________转换成可以测量的______。
五年中考全练
1.(2016山东滨州中考,10.★☆☆)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2.(2015浙江衢州中考.10,★★☆)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
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掷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3.(2018湖南张家界中考,16.★★☆)交通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认真观察,发现为提醒司机朋友,在道路旁边设置了“雨(雪)天路滑,减速慢行”的温馨警示牌。
(1)请你就上面的提示提出一个科学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
(2)为探究上述问题,在设计实施方案时,你认为要采取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4.(2017浙江绍兴中考,25,★★★)探究“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s与物体质量m、抛出高度日、抛出时的速度”的关系”时,设计并进行了如图1-5-5实验。

图1-5-5
实验一:质量不同的A、B球在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不同高度的地面。
实验二:质量不同的A、B球在斜面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同一高度的地面。
实验得到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表一

次数 球 桌面离地高度H/米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s/米
1 A 0.5
2 A 1.0 0.74
3 A 1.5 0.90
4 B 0.5 0.53
5 B 1.0 0.74
6 B 1.5 0.91
表二

次数 球 桌面离地高度H/米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s/米
1 A 0.1 0.59
2 A 0.2 0.81
3 A 0.3 0.9
4 B 0.1 0.58
5 B 0.2 0.81
6 B 0.3 1.00
(1)如图1-5 -6是A球从斜面高h=0.2米处下落时,测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的示意图,该距离是__________米。


图1-5-6
(2)实验一,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是为了保持小球离开桌面时的________相同。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全练
1.(2019浙江台州天台赤城中学期中)“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很喜欢玩的游戏。七(6)班的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着自己吹出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别开心。可是她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她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图1-5-7
(1)结合实验记录表,该同学作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她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2)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除上述因素外你认为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一种)____。
2.(2017山西中考)小明和同学打乒乓球时,注意到乒乓球台上的球不小心就会滚到台下,落地点时远时近。小明思考:若运动着的小球从桌上滚落后,小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小球离开桌面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二: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s可能与桌子的高度日有关。
然后,小明选取了钢球并用高度可调的桌子和斜面组成如图1-5-8所示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得到了部分数据如表。

图1-5-8
同一钢球,H=1.2m
次数 小球高度h/m 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s/m
1 0.1 0.65
2 0.2 0.96
3 0.3 1.16

(1)在实验中让钢球从桌上的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闯关全练
1.C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事实或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本题应选C。
2.B要探究“东倒西歪”的锯齿对锯木头时阻力的影响,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只改变锯齿的形状,控制其他变量相同,如同一把锯子、同一块硬木头等,然后比较用力情况。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只有B选项符合要求。本题应选B。
3.B猜想与假设不是随意猜想,而是针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故选B。
4.C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几个环节。题中“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n
问题”,“找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假设”,“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所以小枫经历的过程为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
5.A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在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6.A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科学探究中需要研究的量应不同,其他相关量必须相同。所以小敏的方案最合理。
能力提升全练
1.B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本题应选B。
2.C科学探究每一步骤的顺序是有一定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科学探究首先应该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建立假设,并制订相应的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并检验、交流。
3.C在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作m的假设要符合生活实际和生物学常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都是为了觅食、避害、求偶、繁殖、生存等。任何生物都不会厌恶觅食,所以C错误。
4.C由题图可知,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城市与农村的有烟状况差异最大,故C项正确。
5.答案(1)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①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②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巾进行冷冻③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错的
解析设计实验要有控制变量的思想。为探究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的真假,应只改变水的温度(分别取热水和冷水),而需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
6.答案控制能力下降、情绪激动等(1)设置对照组(起对照作用)(2)下降
解析在醉酒时,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将会下降,情绪容易激动,甚至伴有意识清晰水平降低、知觉丧失、酣睡、昏迷等特点;(1)在进行探究时,参与人饮酒前进行测试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2)由表中数据可进一步看出,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三年模拟全练
1.C洒落在实验桌上的水银汽化成蒸气后会随人的呼吸作用吸人人体,水银是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有害,A、B、D项中的做法均不正确;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对人体的危害,C项做法正确。
2.B小马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分析小马的做法可知小马在获取事实和证据。
3.答案(1)蜂蜜的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B (3)粘性大小流淌时间
解析(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经微波炉加热后的蜂蜜流淌时间较短,可得出:蜜蜂的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由(1)中结论可判断出B中图像正确,即能反映出蜂蜜的粘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3)在实验中,晓丽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上,由此可见,她在实验时控制了:试管的长度、试管的倾斜程度、蜂蜜的质量相同。她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粘度”转换成可以测量的蜂蜜流淌的时间来完成实验探究。
五年中考全练
1.DA项中,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对问题的回答属于结论;B项中,火焰为什么向上?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解释原因;C项中,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
验现象分析:D项中,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本题应选D。
2.D比较乒乓球的弹性强弱,应利用控制变量法,即通过让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其反弹的高度来比较乒乓球的弹性强弱,故选D。
3.答案(1)湿的路面上的粗糙程度是否比干的路面上的粗糙程度小(答案合理即可)(2)控制变量法
解析(1)可以探究湿的路面上的粗糙程度是否比干的路面上的粗糙程度小(答案合理即可);(2)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4.答案(1)0.52(0.51—0.54)(2)水平速度(3)水平抛出的物体飞行的距离与抛出点的水平速度和抛出高度有关,与质量大小无关,水平抛出的速度越大、抛出高度越高,水平飞行距离越远
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距离为0.51米~0.54米;(2)球在
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是为了保持小球离开桌面时的速
度相同;(3)见答案。
核心素养全练
1.答案(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2)相同条件下,管的直径越大,泡泡的产生越难(3)与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
解析(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2)由表格中数据知: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3)根据吹泡泡的经验,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
2.答案(1)使钢球到达桌面时的运动速度不同(2)同一钢球,在桌子高度一定时,离开桌面的速度越大,钢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越远
解析(1)钢球下落位置不同,到斜面底部时速度不同。
(2)分析数据可知,同一钢球,在桌子高度一定时,离开桌面的速度越大,钢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