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30 10: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2、理解诗歌内容,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 掌握赏析诗句方法,对本诗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赏析诗句方法,对本诗进行赏析。
教学思路:
激趣导入—合作研读(顺读--品读--拓展读)--拓展积累--小结作业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能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那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安徽省亳州市的历史文化名人曹操的一首传诵千古的诗歌《观沧海》。(多媒体镜头①)
2、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什么是乐府、乐府诗?同学们来了解一下。(多媒体镜头②③)
3、同学们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镜头④)让一学生读
4、走进本文作者—曹操。(多媒体镜头⑤)一学生读
二、合作研读(多媒体镜头⑥)
1、顺读诗歌(师范读或录音播放)
①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停顿、重音)
②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
③全班齐读(读出节奏与气势)
④个人表演读(读出诗味与情感)
⑤个人轻声读(借助注释,同学合作弄懂句意,读懂诗意。老师强调重点词语意义)
⑥然后展示诗意(多媒体镜头⑦)
2、品读诗歌:
诗的结构脉络: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写的是实景?哪些诗句写的是虚景?(多媒体镜头⑧)
1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景)
(出示问题,学生探讨,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镜头⑨)
a、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b、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C、由作者所看所听所想中你,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出示答案(多媒体⑩?)
d、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看到: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听到:萧瑟秋风
想到: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3、再读诗歌:
a、(把握诗情,结合写作背景)(多媒体镜头?)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b、结合背景,由作者所看所听所想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多媒体镜头?)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4、赏析诗歌:
a、举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多媒体镜头?
b、举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多媒体镜头?)
c、诗歌赏析作总结(多媒体镜头?)
三、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多媒体镜头17、18)
拓展朗读:
曹诗如此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谁来给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多媒体镜头19)
作业布置:
请将本诗中描写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多媒体镜头(20))
五、板书设计
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
描写海水与山岛(实写) 壮阔豪迈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虚写)
附文(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