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课件(38张ppt)+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课件(38张ppt)+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9 15:57:09

文档简介


登 高

给诗圣的颁奖词
草屋相伴,孤舟相陪,独自登高叹百川,你的一生颠沛流离;看大江东流,,你的一生忧国忧民。虽年老多病,虽艰难苦恨,却坚持着用诗呐喊,望终有一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是百姓的知音,你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你懂昭君的怨恨,明英雄落寞的悲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永远给人希望,而自己却陷入了绝望。
诗圣杜甫,我们心中永远的伟人。
经历安史之乱,见证唐由盛转衰,悲叹江山沦陷,怜悯天下苍生,一个生命竟如此深沉!,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1962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誉为“全世界人民应纪念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一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喊出了多少人灵魂的心声;他在磨难中体现的顽强,唤醒了多少人麻木的心灵;他在文学和生命中坚守的信念,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你一步一回首,定格为少陵野老,永远的悲戚,国忧民忧,被你抑扬顿挫成一篇篇史诗,记录下了唐朝由盛至衰和压在最低层百姓的呻吟,你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诗圣是闪耀于你身上最美的光环。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古来多磨难,成就真英雄。诗为史,人为圣,璞玉落入污垢中。看尽炎凉,尝尽沧桑,耗尽精力,在烽火、江边、草庐间高吟悲歌。理想一次次破灭,却锻造了你到达彼岸的帆船,让你在风雨中释放异彩,不动如山。
3.相关知识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名篇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四首(其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
成都的美是古典的。如都江堰、青城山、杜甫草堂、武侯祠、……那里,哪怕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少陵草堂,成了成都的一张名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渚清      ②潦倒      ③浊酒   
答案:①zhǔ ②liáo ③zhuó
2.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答案:潦倒 撩拨 燎原 萧条 箫声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艰难苦恨繁双鬓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与“甜”相对的不好的味道,形容词。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答案:(1)极其,副词 (2)晚年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回
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③回车叱牛牵向北(        )
④少小离家老大回(        )
(2)苦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        )
②必先苦其心志(        )
③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答案:(1)①回旋 ②回转 ③调转 ④还,返回
(2)①极 ②使……困苦 ③发愁 ④凄苦,痛苦
5.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艰难苦恨繁双鬓(        )
(2)玉露凋伤枫树林(        )
答案:(1)使动用法,使……增多
(2)使动用法,使……凋落,使……衰败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杜甫(712~770),字    ,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    ,世称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称为“    ”。杜甫一生写下了千余首诗,其中著名的有    、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
答案: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诗史 诗圣 《三吏》 《三别》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首联、颔联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答: 
 
 
 
明确: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意境: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思考2: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
答: 
 
 
 
明确: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思考3: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二、疑难探究
思考4: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你是如何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的?
答: 
 
 
 
明确:(1)“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悲壮的感情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2)“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因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之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游子的人生漂泊之感。
漂泊是杜甫流落天涯的人生状态的写照,也是天下游子人生状态的缩影。游子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忙,或为国事而忧心。人游离在熟悉的环境之外,顿生孤独、悲愁、漂泊的感觉。漂泊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生命常态,也是一种深深的孤愁。然而,人不能永远滞留于熟悉的家乡,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2)悲秋是人类对时间产生的焦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之情不独杜甫体验到,所有的人尤其是文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秋,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它具有时间的暗示性特征。“秋”的流逝强烈地敲打着诗人们敏感的心,提醒着他们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
2.在名句中选择
“诗圣”名言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二)素材这样运用
写给杜工部
江水不尽,壮志滚滚奔泻千里;落木无边,孤愁潇潇飘洒万年。八月的淫雨,你用朴素的姿态走来,瘦弱的身躯,支撑起时代的高度,你是诗中的圣贤,披襟挡风,踞立绝顶,众山因你而渺小;你是乱世里的芝兰,朱门酒肉,路边冻骨,历史因你而芬芳。你用啼血的忧心,温暖了天下的破庐,流年带走了人间的爱娇,却蹂躏不了你英雄的壮志,命运喝干了你的血汗,却摧折不了你人性的伟岸。
为什么你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人民与大地的诗人
——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
李敬泽
一千三百年后,杜甫活着。对此,他本人不会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是失败者,常常无职、无钱、无房,甚至无食,多难多灾、穷愁困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从未怀疑过他的书写和创造的意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为诗而生,他坚信,自己将跻身于华夏文明那些光荣的不朽者之列。
这同样是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基本确信。我们之有杜甫,正如我们有祖国。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余首,很少有人把它读完,但是杜甫之诗已经构成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眼光、人生情感和文化记忆,以至于我们无法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杰出诗人,我们可以像谈论一个诗人那样谈论王维或李商隐,但当想起杜甫时,我们如同想起父亲,他始终伴随着我们,我们身上流淌着他的血液,我们的声音中蕴藏着他的声音,如大地般辽阔、沉厚的声音。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毕生活动的区域,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到四川、湖南。行万里路,于今是等闲事,于古是千难万险。在他的早年,这是意气风发、浪迹江湖,中年以后,却是颠沛流离,是大地上安不下一张书桌。和他的前辈诗人一样,杜甫最初是山川中的独行者:在这样的诗中,似乎大地上只有一个诗人,早期的《望岳》,结束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所谓披襟当风,遗世而独立,此时的杜甫和以前的诗人们一样看不见大地上的人群,似乎大地只是一个抒情场所,诗人们在此超拔于俗世。即使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其实在他的诗中,也较少看到“民”之踪迹。
但是,杜甫渐渐走进了大地上浩大的人群。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横空出世的意义,在于他决定性地实现了目光的调整,大地不再是与红尘相对的地方,不再是安放宁静心灵的地方,大地是人之居所,是千千万万的黎民所生息的地方,行走于大地,便是行走于民间,那些曾经在《诗经》中神采飞扬,但在《诗经》之后的个人诗作中再未被清晰注视的人物和景象蓦然被看见——那些农夫、士兵、小吏,那些悲伤的母亲和走投无路的弱者,大地上的不公不义,大地上的残破、疾苦。此前从来没有一个中国诗人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和诚挚地注视着人群,注视着一个一个的百姓,注视吾土吾民,在杜甫的笔下,大地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大地,大地恢复了、获得了它的人间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成为了诗之圣者。诗歌到杜甫,儒者的精神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大成”。正如孔子一样,杜甫的世界是“天下”,这是审美世界,同时也是政治的和伦理的世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从未放弃对于一个好世界的理想和希望。在儒家那里,正当善好的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完全系于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己饥己溺、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而这同时也是儒家诗学的前提,所谓“赋比兴”,在根本上不是修辞,而是将自身移入他人与万物。但作为诗人和儒者的杜甫,他的感时忧国、他对天下和平与正义的关切、对人的正当生活的关切既是出于理念和心性,更是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说的不是别人,说的就是他自己,他的心与身就在苍生之中,就在受难的黎民中间。当他被历史与生活放逐到最低处,与那些卑贱者和劳力者承受着共同命运的时候,这个人在底部和低处获得了植根于大地的力量,他站着书写,无畏地见证真实,由此抵达了古典诗歌艺术与伦理的巅峰。
一部中国诗歌史,杜甫特立独出,开辟了新天新地,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诗歌标准,被诗人们奉为楷模。世上有两种艺术家,有的艺术家令人目眩神迷,但是你不会想到学他,比如李白,几乎所有的人都爱李白,包括杜甫也包括皇帝;但是,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几乎没有什么诗人会想到学习李白,李白不可学、学不像,他天马行空,冲破了人类生活的正常尺度。而杜甫属于另一种艺术家,他是高山,令人仰望,但是,你知道,他也像山一样安稳,他开辟和界定了一系列基本的艺术原则和路径,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走近他、攀登他。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杜甫唯一可以确定的特性是他的丰富性。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当你直接面对杜甫的诗歌时,你看到的是一个生气勃勃、精力旺盛的人,对世界有广博的兴趣和热情,“老杜”并不总是那么老那么深沉,他也意气飞扬,也开得玩笑,并且深爱着他的妻儿——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在他之前,除了悼亡诗,我很少见到中国诗人谈论妻儿,而杜甫却写下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在现在是寻常之事,但在当时却是独出新声。从家国之思到个人经验,杜甫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表现疆界,他的诗句在中国人的心中持久回响,那是因为,他如此贴近和全面地写出了民族生活的基本情感结构,也是因为,他凝练、强劲、精确的表达同时构造了中国人感受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但是,杜甫的不朽生命力绝不仅仅系于他的丰富性,他是万古流淌的江河,他的宽阔不能取代他的方向,后世的诗人可以从杜甫开辟的广大疆域中获得丰富的教益,但是,他们最终不得不对杜甫的根本方向做出回应。直至今日,杜甫依然是具有强烈当下性的诗人,他活着,他向所有的诗人提出严峻和迫切的问题,他站在大地上,站在人民中间,他在问:为何而写?为谁而写?(摘自《人民日报》)
赏析:杜甫能成为诗圣,其高超的诗歌艺术自然功不可没,但其思想的民本性,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诗歌的现实性应当功推首位。杜甫不仅是人们学习诗歌创作的典范,还是关注社会、追求人生目标与理想的楷模,因为他是“人民与大地的诗人”。
课件38张PPT。登 高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