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 课件(68张ppt)+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 课件(68张ppt)+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9 15:57:09

文档简介

课件68张PPT。师 说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师说

文起八代
他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实归名至!
韩文之美,在于浩然气势浑浩流转之中,又能呈现出一种宽裕从容之风姿,形成一种特别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广招弟子,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3.相关知识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苏轼评韩愈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译文:
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他的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言而为天下法。惟其简练精辟,所以美。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心情虽然很坏,诗情却是美的,是历代贬官文化产生的最好的两句诗。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古文运动使当时的文坛犹如吹进一股清新的春风,立即鼓舞了作家们的士气。
他的散文拯救了八朝的文学衰落,他的教诲帮助了全世界避免误入歧途,他的耿直让他的主人感到愤怒,他的勇气超过了三军将士。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近谀          (2)苌弘    
(3)六艺经传     (4)老聃    
(5)句读     (6)以贻之    
(7)嗟乎     (8)无长无少    
答案:(1)yú (2)cháng (3)zhuàn (4)dān (5)dòu (6)yí (7)jiē (8)zhǎng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
答案:(1)“受”通“授”,传授 (2)“不”通“否”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
今义:有专门学问很高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义: 。
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
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
今义:大多数人。
答案:(1)求学的人 (2)小的方面学习 (3)从,跟从;而,而且 (4)不一定 (5)先秦两汉的散文 (6)一般的人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师
①我从而师之(        )
②不耻相师(        )
③则耻师焉(        )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⑤道芷阳间行(        )
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从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③樊哙从良坐(        )
④从此道至吾军(        )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        )
⑥吾从而师之(        )
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4)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④为五百人立传(        )
(5)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③内惑于郑袖(        )
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6)无
①孰能无惑(        )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答案:(1)①以……为师 ②学习 ③从师学习 ④老师 ⑤军队 (2)①道理 ②风尚 ③道路 ④说 ⑤取道 ⑥方法 (3)①使……跟随 ②听从,顺从 ③依傍 ④由,自 ⑤参与 ⑥跟随,随从 ⑦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 (4)①传授 ②流传 ③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传记 (5)①疑难问题,名词 ②糊涂,形容词 ③迷惑 ④使……迷惑 (6)①没有 ②无论 ③通“毋”,不、不要 ④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
④何时而乐也?(        )
(2)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③择师而教之(        )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句读之不知(        )
⑦吾欲之南海(        )
⑧蚓无爪牙之利(        )
(3)于
①而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4)其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④其可怪也欤(        )
⑤其皆出于此乎(        )
答案:(1)①句末表判断 ②句中表停顿 ③句末表陈述 ④句末表疑问 (2)①的,助词 ②知识、道理,代词 ③代指人 ④连接定语与中心词,这类 ⑤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到,往,动词 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3)都是介词。①向 ②从 ③比 ④被 (4)①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②人称代词:复指,作主语(今之众人) ③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 ④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大概、恐怕)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吾师道也(        )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3)圣益圣,愚益愚(        )
(4)小学而大遗(        )
(5)吾从而师之(        )
(6)不耻相师(        )
(7)孔子师郯子(        )
(8)耻学于师(        )
(9)则群聚而笑之(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龄大的,年龄小的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意动用法,以……为师 (6)意动用法,以……为耻 (7)意动用法,以……为师 (8)意动用法,以……为耻 (9)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10)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列,表示鄙弃之意
7.翻译下面各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3)其可怪也欤!
译文: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 
 
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受学业、解答疑惑的。
(2)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已经很久了。
(3)岂不太奇怪了吗?
(4)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5)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
8.填空。
韩愈(768~824),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    ”,故又称“    ”,作品收录于      。
韩愈和    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    ”“    ”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    、    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    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答案:退之 文 韩文公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 先秦 两汉 骈体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这篇以“师说”为题的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答: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思考2:朗读第二段,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师道”指什么?
答: 
 
 
 
(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答: 
 
 
 
明确:(1)承上启下。
(2)“师道”是从师的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与“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思考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爱其子”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答: 
 
 
 
明确: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是疑问语气,批判“爱其子”的人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是讽刺语气。他对士大夫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
思考4: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加权威性,能增强说服力。照应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也为后文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了事例铺垫。
二、疑难探究
思考5: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答: 
 
 
 
明确: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韩愈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三、美点赏析——雄肆的气势
思考6:读完本文,我们不能不被作者的论辩折服,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作者那纵横捭阖、充畅雄肆的气势。请结合全文,仔细体会这一特色。
答: 
 
 
 
明确:(1)严谨的结构、得当的论证方法。文章采取总分结合、正反对比、反复论证的手法,笔势纵横,间架细密,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感叹词、疑问词等表示强烈语气的词语的巧妙使用。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来揭示“耻学于师”者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加生动,说理更加深刻。
(3)对偶、顶真辞格的恰当使用,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两种辞格的运用使句子形式整齐,气势飞动,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住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相关链接
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问之路无捷径。——特勒普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2)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可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接受新事物也可能比老师快,因此,双方可以形成互补。老师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3)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相关链接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毕淑敏《我很重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2.在名句中选择
有关从师的名诗
新竹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兼呈畏之员外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有关从师的名言
(1)圣人无常师。——韩愈
(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姜太公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二)素材这样运用
把根留住
上海考生
根是什么?根是游子对家的思念,根是叶子对土壤的眷念,那么我们的文化根是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对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根又是什么。是诗歌,是楚辞,是秦俑,是长城。诗词歌赋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根。诗的工整,词的秀丽,歌的委婉,赋的抒情,这些都是我们文化中最珍贵的东西,无一不向人类阐释着中国的文化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韩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告诉我们从师的重要性,孔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我们做事要踏实稳重,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向前……他们就好比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电动机的电源。没有它们,我们的思想将是那样的苍白,我们的灵魂将是那样的孤单。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根,才会激励我们的前辈创造出这个中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清高的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正直的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爱国的根。这些不仅是前辈们的根,更是我们需要发扬的根,这些文化根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有了它们的根深蒂固,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大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并不是每个发达的国家都有着浓厚的根基,但是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必定是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国家。为什么70年代发达的美国会提出“零点计划”使艺术首次与数学科技成为同样重要的科目?因为哲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严密,艺术使人丰富。为什么联合国的大厅内会陈列着“儒家至圣”——孔子的雕像?这足以说明全世界的人民都尊敬孔子,尊重儒家文化,尊重我们中华民族,尊重我们的根。
我庆幸我是个中国人,在如此丰富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耳边聆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脑中回想起“吾日参省乎己”,眼前浮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每一次的聆听都能洗去我心灵的污点,给我以信心。每一次的浮现都能使我从跌倒中爬起来,给我以正气。每一次的回想,都能帮我总结过去,给我以力量。
当你登上泰山感觉“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时,当你面临长江感叹“逝者如斯夫”的悲壮时,是否有一种冲动一种欲望:留住我们的根。
点评 本文作者层层说理,环环相扣,多方引证,其中古文或诗词名句的引用尤为精彩,作者边引用边议论,用潇洒自如的文笔为我们奉献了一席经典的文化盛宴,读罢,令人拍案叫绝。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千年一叹读韩愈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统统被后人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他在被贬官的路上,马过秦岭时留下一首名诗,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孙的,其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他出使的潮州瘴江,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不仅没有葬骨于粤东的瘴江,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他在此为官的时日,这儿的江河易色,竟然统统改为韩姓,这不能不令我们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深受其苦,生性执著的韩愈,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他还以大刀阔斧之气势,一扫沉积于粤东的“纳良为奴”的千古陋习,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一个仕途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解疼者,华夏大地唯韩文公一人也!
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他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中官吏史上的一个奇人,又是人文星空中的一轮皓月!
(有改动)
赏析 韩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人们历来关注的是他的“古文运动”和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他的从政、施政理念出发来歌颂和赞美他的,文章开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简述他的施政措施及其成就,结尾部分抒发敬仰之情,一代伟人韩愈,千年之后仍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