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劝学 课件(59张ppt)+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劝学 课件(59张ppt)+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9 15:57:09

文档简介

第10课 劝学 *师说
劝学
荀子教我们
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荀子·君子》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
2.写作背景
《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荀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在上,荀子与孟子的认识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扬善,荀子还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3.相关知识
 关于“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冯友兰说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论政于燕,说风俗于秦,博学多才,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虽为儒学大师,但绝不固步自封,兼收并蓄,努力扩大儒学的发展空间,在文学、教育等各方面都成就斐然,你海纳百川的务实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
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槁暴     (4)须臾    
(5)驽马     (6)跬步    
(7)金石可镂     (8)跂而望    
(9)骐骥     (10)爪牙    
答案:(1)róu (2)lì (3)pù (4)yú (5)nú (6)kuǐ (7)lòu
(8)qǐ (9)jì (10)zhǎo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以为轮(        )
(3)君子生非异也(        )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答案:(1)“知”通“智”,智慧 (2)“”通“煣”,使弯曲 (3)“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有”通“又”,再次;“暴”通“曝”,曝晒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参加,加入。
(2)而闻者彰
古义: 。
今义:用鼻嗅。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
今义:下跪,动词。
(5)金就砺则利
古义: 。
今义:指黄金。
(6)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 。
今义:指各种绳子。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
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答案:(1)验,检查 (2)用耳听 (3)爪子、牙齿 (4)蟹腿,名词
(5)金属制的刀剑等 (6)木匠用来拉直的墨线 (7)寄居存身
(8)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疾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②草枯鹰眼疾(        )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闻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②博闻强志(        )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
④闻道有先后(        )
⑤雪后更闻香(        )
⑥不求闻达于诸侯(        )
(3)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③无从假书以观(        )
④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⑤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4)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5)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④不知强以为知(        )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
(6)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③先达德隆望尊(        )
④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⑤适冬之望日前后(        )
答案:(1)①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②锐利 ③小病 ④妒忌 ⑤苦痛 (2)①听见 ②见闻、见识 ③听说 ④知道 ⑤用鼻子嗅 ⑥闻名、出名 (3)①凭借、借助 ②与“真”相对,不真 ③借 ④宽恕,原谅 ⑤假期 (4)①横渡 ②终止 ③与世隔绝的 ④消失 ⑤非常 (5)①强健 ②有力的弓 ③有余
④勉强、竭力 ⑤强盛 (6)①向远处看 ②盼望、希望 ③名望 ④视野 ⑤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于
①青,取之于蓝(        )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善假于物也(        )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
⑤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答案:(1)①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②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③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④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2)①介词,从 ②表比较 ③引进动作对象,对,向 ④在……方面 ⑤向,对 ⑥表被动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故木受绳则直(        )
(2)金就砺则利(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6)积善成德(        )
(7)以为轮(        )
(8)非能水也(        )
(9)用心一也(        )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 (7)使动用法,使……弯曲 (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9)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7.翻译下面各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答案:(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累善行养成美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明的思想。
(4)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5)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1)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答: 
 
 
 
明确:本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帮助自己弥补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思考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答: 
 
 
 
明确:课文第二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和养成。
思考3: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找出这些比喻句,赏析其设喻的特点。
答: 
 
 
 
明确:(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是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是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疑难探究
思考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答: 
 
 
 
明确: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三、美点赏析——对比的力量
思考5: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答: 
 
 
 
明确:
正面
反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的。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助外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相关链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3)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2.在名句中选择
劝学名句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⑦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⑧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呻吟语·应务》
(二)素材这样运用
修己之身以立基,假外之力而奋起
安徽考生
蝴蝶翩翩起舞,绚丽的背后是内部结构与光线照射的共同作用;大鹏背负青天豪迈的条件是其翼若垂天之云且乘奔御风;刘邦雄霸天下的背后,是他过人的德行与众贤鼎力相助的相辅相成。故有言云:若心怀凌云之志,必先内修其身再善假外物方可成其大业。
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上炫彩夺目,而色彩的成就需要潜心磨砺自己的心,将自己塑造为可造之材,然而不仅如此,志士曾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借助于外界的条件才能让自己更加耀眼。
没有人相信曾经的马云,没有人质疑现在的马云,被肯德基老总嘲笑的马云继续修炼自己,借助市场经济大潮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创了个人的王国。反观他的成功,他拥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恰如国父孙中山所言:吾心之所向,纵困难重重,仍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再者他把握了时代带来的机遇,掌控了时代的脉搏。人之智,不在于智商高于常人,在争辩中脱颖而出,在于清晰地认清自己把握的条件,内修己身,外借他力方可成人之志。
我们,作为教育改革时代的新青年亦要懂得内外兼修的真谛。教育的改革引来众多质疑,有人担心,有人庆幸,有人支持。我们兴许不能选择所接受的教育制度,但既然生于当世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练就发现机遇的明目。如蒋方舟所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也许不能改变,但我们能改变自己适应它。内修己身,外假他力,才能铸就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乐章。
习主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大学生创业者跃跃欲试。李克强指出:创业固然值得提倡,但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提高专业知识素养。由此可见内修己身才是创业的基础。而在鼓励大众创业的同时,国家更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励志创业者崔万志谈到自己创业感受时说:我觉得自己就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一只猪,风来了猪都飞起来了。政府的作用就是让这阵风更大更猛,让创业者们都能假外物而奋起。没有哪一份成功不需要汗水与努力付出,没有哪一份成功不需要外力来相助。
内修己身,外借他力,你会拥有属于你的那份成功。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让人民富裕起来
——读荀子《富国》
读完《劝学》,我觉得讲得太有道理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完《天论》,觉得荀子太超时代了。星坠木鸣,不过是天地之变,有什么好害怕的?可畏的是人心,“楛耘失岁,政险失民”。但当我读完《富国》时,我无语了。其实不是无语,是语太多,突然拥塞,冲不出口来而已。
那感觉首先是惊讶。在这之前,我只知道西方人亚当·斯密(1723~1790)的《国富论》,这可真新鲜,我们的老祖宗在他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讨论富国的问题了,而且说得那么有板有眼,鞭辟入里,令人打心眼里信服。
这位荀子先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要想富国,只有勤俭治国,先让人民富起来才有可能。人民富了才能种好地,地种好了才有好收成。收成好了,人民有吃的,国家才能够富强,一个良性循环。民贫呢,人吃不饱饭,当然种不好地,也就没有好收成,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国家破败,倾覆灭亡立等可待。
荀子在《富国》中提出的另一无比英明的论断是:“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也。”那怎么办呢,“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振作强大起来,那时候,再和强暴之国搏之的话,就会像掐死一只臭虫那么简单。因此,对于强暴之国,不能顺从,必须想办法驾驭。
仅仅民富、国强还不算完,还得要政和,政和才能民谐。荀子先祖说了:“上一则下一,上二则下二矣。譬之若草木,枝叶必类本。”简单点说,那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如果没有政和,三者如果缺一,便国倾立等可待也。所以我们大家,在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而辛苦,而努力。
国学之潮,浩浩荡荡,祖先留给我们的财产中,确实有不少好东西,我们要继承。
赏析 文章从读荀子的《劝学》开始,自然过渡到《富国》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民富”是“国强”还是“民谐”,所谈观点都紧扣当前的国情国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课件59张PPT。第10课 劝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