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 课件(59张ppt)+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 课件(59张ppt)+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9 16:00:27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泰山之登临,有雨中之攀,有风中之行,最多的则是春夏季节的登临。而于大雪之中的攀登,则是古往今来的稀有登临。清代的姚鼐于寒冬之日,乘风雪,携友人,以一个诗人的姿态自泰山西北谷登临绝顶,写下了登临篇章中的诗意篇章——《登泰山记》。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之美,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引领我们去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 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 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辑成《古文辞类纂》7卷。
山行
姚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
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桐城派的作家群,站在丰厚的文化积累上,透过文化地域政治这些表层的东西,创造了文化上的活跃蓬勃的时期。文学是人学,桐城派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深处真实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时代以及生命的思考,记录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具有永久的价值。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是桐城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櫆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3.相关知识
(1)阴与阳
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山水亦常用。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用于“水”则水的南面为“阴”,北边为“阳”,与“山”的阴阳称法正好相反。
(2)戊申晦
戊申,干支纪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人纪日除干支外,还用一些专有名词,除“晦”外,有“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朔”,农历每月初一日,如“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史记·秦始皇本纪》)。
(3)五鼓
五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一次隔两个小时。即一更是19~21时,二更是21~23时,三更是23~1时,四更是1~3时,五更是3~5时。
(4)泰山
泰山,亦称岱山、岱宗,为我国五岳之一,称为东岳。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 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5)关于“天门”及“三谷”的解释
泰山有一天门、二天门及三天门。二天门又叫中天门,三天门又叫南天门;三个天门都在泰山中路之上,至今一天门坊及南天门摩空阁犹存。南天门下就是十八盘,两边峭壁耸立对峙,即姚文说的“世皆谓之天门云”的地方。此天门,即指南天门;岱顶之上,在南天门之北有两石壁立如门,谓之西天门;日观峰之东又有东天门;丈人峰之西北原来有坊,叫北天门坊。
三谷,即《泰山志》所记的泰山三溪:东溪、中溪、西溪。中溪(中谷)源于溪山(中天门坊就在此处,即姚文所说“中岭”之所),南流至梳洗河,从泰安城东穿过,入泮河,归汶河。登泰山的中路自岱宗坊至中天门基本沿此溪上。东溪源于岱顶东南的东溪山,流向东南,后归汶河。西溪源于南天门东侧之大龙峪,往西南流,后南流入泮河,归汶河。从西路登山,基本上沿此谷,至中天门后,又沿溪的旁边直达南天门。从中路登山至中天门后也循此径,此乃姚文所说“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也。
4.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巧妙烘托的艺术手法的使用和生动浓缩的简洁语言。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
1.字音识记。
(1)汶水     (2)山麓    
(3)砌石为蹬     (4)徂徕    
(5)樗蒱     (6)绛皓    
(7)岱祠     (8)皆若偻    
(9)姚鼐     (10)济水    
答案:(1)wèn (2)lù (3)dènɡ (4)cú lái (5)chū pú (6)jiànɡ (7)dài (8)lǚ (9)nài (10)jǐ
2.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
(2)须臾成五采(        )
(3)少圜(        )
答案:(1)“有”通“又”
(2)“采”通“彩”
(3)“圜”通“圆”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 
今义:提起另一事的连词。
(2)戊申晦
古义: 
今义:昏暗;夜晚
(3)稍
古义: 
今义:稍微,略微
(4)平方
古义: 
今义:一数学名词
答案:(1)到
(2)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逐渐,渐渐
(4)方方整整的
4.词类活用判断。
(1)济水东流(        )
(2)明烛天南(        )
答案:(1)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作动词
5.写出下列加点词词义。
(1)当
当其南北分者(       )
崖限当道者(       )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余始循以入(       )
回视日观以西峰(       )
(3)限
越长城之限(       )
崖限当道者(       )
(4)望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5)坐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答案:(1)在,在……的地方,介词。挡住,动词。
(2)在,在……的时候,介词。同“而”,表顺承,连词。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3)界限,名词。门槛,名词。
(4)远望,动词。动词,盼望。名词,声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5)动词,与今义同。同“座”,座位。介词,因……犯罪。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6.句式判断。
(1)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3)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
答案:(1)判断句 (2)定语后置 (3)固定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答: 
 
 
 
明确: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晖,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思考2:你认为作者在描绘这幅泰山夕照图时,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答: 
 
 
 
明确: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像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匐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雨水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气息,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这几个词写出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
思考3:这篇游记散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明确:作者在写登山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登山的时间是十二月,登山时天气是风雪弥漫,登山的道路有四五十里,石级有七千多级,而且路上“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至登上山顶,就会使人产生“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慨,顶风冒雪,不畏艰险,显示出了雪中泰山奇景的巨大魅力。登山下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又会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作者极力描写泰山的美景,日出的壮观和泰山人文景观的丰富,虽然极少流露个人的情感与评价,但是他的情感与评价却在不露声色之中早已深深地融会到山川美景之中去了,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炽烈情感。
思考4:本文写景状物是如何捕捉季节特征的?
答: 
 
 
 
明确:作者在文首以“乘风雪”交代登山的季节,后面写登山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呼应上文;及登上山顶后,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来描绘那奇丽的雪景。到日观亭待日出又遇“大风扬积雪击面”,以此形容风烈雪大;俯视亭东“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又是一幅云雾中雪覆群山图。末段综述山顶景物时,提到“少杂树”,只剩石以及石隙间的多松,又说“冰雪,无瀑水”“雪与人膝齐”,这些都显示了泰山的冬季特征。
二、疑难探究
思考5:如何理解作者描绘日出的层次性?
答: 
 
 
答案:作者用浓墨重彩有层次地描写日出的奇丽图景。先描写在日观峰待日出的情景:时间,戊申晦五鼓;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神态,面东而待。这几句描述,表现作者等待观望日出的急切心情和豪情逸兴,从而产生一种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急盼看到日出的奇景。接着写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顺序描写。用“稍见”“日上”“回视”等词语表现日出的先后;以色彩的变化——白、异色、五彩、正赤、红光、绛皓驳色,反映日出前后的绚烂多彩;以蓝天、群峰、东海、云雾作为日出的广阔衬景,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日出图画。
思考6:如何体味“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 
 
 
 
答案:“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富神韵。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苍山以生命,像骡马一样背载着沉重的积雪。同时,于此一字,形成山、雪之间的联系。“明烛天南”则出色地焕发出积雪的光彩。前句绘景,后句着色,各自承担了描述任务,且又互相联结。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名句中选择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南朝·谢朓)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唐·李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宋·石曼卿)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梅尧臣)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清·顾炎武)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唐·韦应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
2.从历史中比较
“登临”是一个文雅的词汇,是胸中贮满诗意的人经常有的举动,古往今来,高人韵士,往往选胜登临。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登临时诞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
(二)素材这样运用
细密的文笔 壮美的画图
——《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泰山,位于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奇观,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扬名天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登攀的人。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很值得一提。在他的笔下,日观峰那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作者那顶风冒雪登山的动人经历,得到了形象而准确的描摹,生动而细密的表述。因此,无论是构思还是文笔,它都是无愧于前人而对来者又有所启发的一篇杰作。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换形之法,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乾隆三十九年,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的姚鼐因与主纂纪昀不和,辞职返家,路过泰山,应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的邀请一同登泰山观日出。作者着意把本文题目命为《登泰山记》而不用一般的“游泰山记”,就意在表明,他着重写的是“登览”。事实上也是这样,作者就是按登览这条主线移步换形,组成四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而在这幅山水长卷中又以日观峰为主体,从而使整个长篇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引人入胜。
首先为我们勾画的是泰山地势图。作者先介绍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的泰山地势,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是从时间上来形容,姚鼐是从地势上来介绍,但都使我们对泰山的雄伟神奇获得了生动而准确的印象,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介绍了泰山的地势后,最后缀上一笔:“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登临泰山的目的地,也是这幅泰山地势图的点睛之笔。
第二幅是雪后登山图。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述。“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三幅是泰山日出图。这是整幅山水长卷的主体部分,地点虽仍在泰山最高处,但在时间上却有了变化,由昨晚变成今晨,描写对象也由夕照变成日出。作者仍是先交代时间、地点和动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是幅静态的画。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四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二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可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游媚笔泉记
姚鼐(清)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①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③”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漎(cóng)然:水声。 ②巂(guī):鸟名,即“子规”。 ③沜(pàn):古同“畔”,岸边。
【参考译文】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再看东方——海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四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